王居正 [佛学大词典]

宋代永济(山西临晋)人。字憨哥,号竹西先生。其父善绘释道人物,居正受父学,更求教于周昉,技术益精。仁宗天圣中,诏入画院。秉性孤梗,不为同僚所容,未久放还。所画图像,世人视为神品。[宋史卷三八一、南宋书卷二十四]

王玄策 [佛学大词典]
唐代人。籍贯、生卒年均不详。太宗时,印度戒日王入贡,贞观十七年(643,一说二十二年)春,王玄策奉敕出使印度,是年冬至摩揭陀国;途中,巡省佛乡,览观遗迹,并参访摩诃菩提寺,于塔西建碑;贞观二十年,携梵本经论六百余部归国。翌年,戒日王殁,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发兵拒玄策,玄策得文成公主之助,乃发吐蕃、泥婆罗兵讨伐,生擒那伏帝阿罗那顺归唐土,太宗大悦,即行献庙礼,封玄策为朝散大夫。高宗显庆二年(657)玄策再次出使印度,送佛袈裟往西国,并巡抚诸国,录其乐章、医卜、农田、种树之术,于龙朔元年(661)春,奉持佛顶、图籍等归国。其后,五天竺俱来臣服,玄策复奉命三莅其土,君臣敬之若神。撰有中天竺行记十卷、西域志六十卷、画图四十卷等。[法苑珠林卷十六、卷二十九、诸经要集卷一、释氏要览卷上、旧唐书卷一九八]
王弘愿 [佛学大词典]
潮安人。为近代中国佛教弘阐东密之先驱。民国七年(1918),曾将日僧权田雷斧之‘密宗纲要’译为中文。十三年,从雷斧习密,且受其传法灌顶。后遂于广州六榕寺为人灌顶,主张居士身可作阿阇黎,受比丘顶礼,备受太虚、曼殊揭谛等之非议,开僧俗、显密诤论之端。晚年事迹不详。
王古 [佛学大词典]
宋代开封人。字敏仲。宋徽宗时为礼部侍郎,崇尚新法,唯与宰相蔡京不合,遂出知成都府,后复被贬为别驾。其居京师时,多与禅门耆宿道交。及游江西,复与黄龙、翠岩、晦堂、杨岐等诸师缔交,深契禅旨。其后又与杨杰共悟净土法门之胜义,博考诸经,遂撰往生净土传、直指净土决疑集各三卷,高倡禅净一致之旨。既离都,终日修观念佛,精进不息,遥追庐山高士之遗风。临终,不觉苦痛,满室生光明,端坐而逝,年寿不详。[元祐党人传卷四、宋元学案卷九十六]
王法正理论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弥勒菩萨造,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此论乃弥勒菩萨述说佛对出爱王说王者之正道正理,故称王法正理论。内容引世尊说帝王之九种过失、九种功德、五种衰损门、五种方便门、五种可爱法、五种能引可爱法,并说三士区别、四种补特伽罗、三种受欲补特伽罗、三圆满、四语、三种受欲、三种贪染等。与不空所译王法正论经同本,皆为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之别译。[开元释教录卷八、卷十二、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一]
王法为本 [佛学大词典]
为日本净土真宗之主张。就出世间之立场言,即以佛法为本而仰仗如来之救渡。就世间之立场言,则以王法为本,人民遵崇王法即是实践为人之道的第一步。[破邪显正钞卷中]
王肯堂 [佛学大词典]
明代金坛(江苏丹阳)人。字宇泰。官至福建参政。好读书,精于医道,为时人所钦崇。并博通教乘,尤善相宗。初参高原昱公,昱公为之讲说唯识论,肯堂笔受,成唯识俗诠一书。又着唯识证义十卷、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一卷等。[明史卷二二一、明史稿卷二○七]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