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妄执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三劫妄执、三劫惑。略称三妄、三执、三劫。为密教所立,从生起出离世间之心,至成就佛果位期间,所须超越之世间粗、细、极细等三种烦恼。据大日经疏卷二之说,若以净菩提心为出离世间之心,则超越世间三妄执系指超越三劫的瑜只之行;若依一般之解释,则指历三阿僧祇劫以至成就正觉。然依密教之说,超越一劫的瑜只之行(即超越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粗妄执),称为一阿僧祇劫;超越二劫的瑜只之行(即复超越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细妄执),称为二阿僧祇劫;真言行者复越一劫(即更超越百六十心等之极细妄执),始得至佛慧之初心。由是,遂有‘三阿僧祇劫成佛’之说。然若于一生之中即超越此三妄执,即得一生成佛。 三妄执指:(一)粗妄执,又称劫初之惑。即执着心外诸法实有之妄心,依此心而执五蕴和合之人体为实有,遂生自他之别。(二)细妄执,又称二劫之惑。即执于五蕴等法有实性、生死涅槃二法为实有之妄心。(三)极细妄执,又称三劫之惑。即无明惑,乃执于一切法有能所,而与平等法界相违之妄心。 秘藏记于三妄执之外别立微细妄执,谓三妄执乃十地所断,微细妄执则佛地所断,此说异于大日经疏。[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大日经疏钞卷一、大日经指心钞卷一、大经要义钞卷三、真言名目]

三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亲近善友、听闻法音、修不净观。[长阿含经卷九‘十上经’](二)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于多佛所请问法要。[天台四教仪集解卷中](三)指天台三观。(参阅‘三观’706)(四)指作福、供佛与求法。多,表示许多功德之意。
三在 [佛学大词典]
即在心、在缘与在决定。此乃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上所说。谓若以我人一生犯恶重罪与临终十念念佛之效相比较,则念佛之效用自较殊胜,故说在心(从心而言,念佛是根据真理,罪恶是根据虚妄)、在缘(从缘而言,念佛是根据真实之佛名,罪恶则由众生而来)与在决定(临命终时之念佛,以时机紧迫故心定,而犯恶之心则不起)之三在说。
三地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三种所依地,即依寻、伺二心所之有无,分三界为如下三所依地:(一) 有寻有伺地,在欲界及初静虑中。(二)无寻有伺地,在静虑中间地。(三)无寻无伺地,第二静虑以上诸地乃至有顶。三地之分别,通于大小乘。又寻、伺为对境所生之粗分别心所与细分别心所。[俱舍论卷二](参阅‘伺’2604、‘寻’4936)(二)为菩萨所证地位之一,即发光地。此地菩萨同异情见之垢已净,本觉之慧光明开发,是为三地发光地。
三如来藏 [佛学大词典]
指如来藏之三义。如来藏,即指藏伏在一切有情的杂染身中之自性清净心。(一)依大乘止观法门卷一之说,如来藏有三义,即:(1)能藏,果德之法身,与性净之净心,包含染净二性及染净二事,而无所妨碍。(2)所藏,自性清净心为无明之壳所覆藏。(3)能生,此心体具染净二性之用,而有染净二种薰力,能生世间、出世间之诸法。(二)依圆觉经略疏卷上一之说,如来藏,指如来之法身,具有如下三义:(1)隐覆,如来之法身隐覆于烦恼生死之中,如同真金坠入污秽物中。(2)含摄,如来之法身含摄身相国土神通大用无量之功德,亦含摄一切众生,此皆含摄于如来藏内。(3)出生,就悟时而言,如来之法身既含众德,得了达证入,即能出生。[占察经卷下、胜鬘宝窟卷下本、起信论义记卷上]
三字禅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又称云门三字禅。禅宗大德云门文偃接引学人时,常以‘顾、鉴、咦’三字说破禅旨。顾,谓自我反省;鉴,谓自我鉴戒;咦,谓言诠不及、意路不到而领略到玄旨,亦指超绝一切,于孤峰顶上宴坐自适之境界。盖云门师承睦州道明、雪峰义存,睦州之宗风以峭峻著称,雪峰之宗风以温密驰名。云门深得此二师宗风之妙用,而以机锋崄绝独步禅林,其所说之法语与接化学人之问答,语句简洁,犹如电光石火,如云门一字禅、二字禅、三字禅皆为脍炙人口之公案。[碧岩录第六则、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三十二]
三有 [佛学大词典]
有,梵语bhava,其义分类如下:(一)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一) 欲有,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二) 色有,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三)无色有,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大智度论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有情一生之始终分为生有、本有、死有。(一)生有,指托生之最初一刹那。(二)本有,指由生至死之间。(三)死有,指死之瞬间。小乘有部宗则以此三有,加上‘中有’,而主张四有之说。[异部宗轮论](参阅‘四有’1688)(三)有漏之异名。漏,为烦恼之异名。烦恼自有情众生之六根门漏泄无穷,而令其流转于生死之间,故谓有漏乃三有之因,为其所依、所摄。(参阅‘有漏’2452)(四)善成有、性得有、变异有。乃数论外道所立。(一)善成有,如数论之祖迦毗罗仙人,初生时具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此四德系因善而得成就,故称善成有。(二)性得有,如昔时梵王生娑那歌、娑难陀那、娑那多那、娑难鸠摩罗等四子,此四子十六岁时自然成就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以无因而得,故称自性有。(三)变异有,师身名变异,因师身故,弟子恭敬亲近听闻得智慧,因智慧得离欲,因离欲得善法,因善法得自在;如是,弟子四德从师身得,故称变异有。此三有相当于佛法之等起善、生得善、加行善。[金七十论卷中]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