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部 [佛学大词典]

密教将金刚界之五智分为五部,每部又各具五智,故成二十五部。秘藏记卷下(大八六·九上):‘建立二十五部如何?五部即五智,一智所互具五智,所以成二十五部,如是展转有无量部。’

二十五众 [佛学大词典]
隋朝开皇十二年(592),文帝敕选二十五位高僧,组成名为二十五众之教化机构,欲以佛教作国策之一环。当时僧璨任二十五众中之第一摩诃衍匠,著有十种大乘论;僧琨任读经法主,著有论场;慧影任二十五众主,著有伤学论等。[续高僧传卷七、卷九、卷十五、历代三宝纪卷十二]
二十五条 [佛学大词典]
即二十五条衣。袈裟之一种,九品大衣中之上上品,以二十五条布横缀而成,每一条上又竖缀长布四、短布一,称为四长一短。凡入王宫、升座说法、入里乞食、降伏外道等诸时,当着此衣。[毗尼日用切要、法服格正、条叶次第分卷五]
二十五神 [佛学大词典]
守护受持五戒者之善神,计有二十五尊。分述如次:(一)守护不杀生者之五神:(1)蔡刍毗愈他尼,除邪恶。(2)输多利输陀尼,完具六根。 (3)毗楼遮那波,平调五脏。(4)阿陀龙摩抵,通畅血脉。(5)婆罗桓尼和婆,保护爪指。(二)守护不偷盗者之五神:(1)抵摩阿毗婆驮,出入往来安宁。(2)阿修轮婆罗陀,饮食甘香。(3)婆罗摩亶雄雌,护睡梦。(4)婆罗门地鞞哆,除毒虫。(5)那摩吁哆耶舍,除雾露害。(三)守护不邪淫者之五神:(1)佛驮仙陀楼哆,除口舌之非。(2)鞞阇耶薮多娑,除瘟疫鬼害。(3)涅抵醯驮多耶,除官害。(4)阿逻多赖都耶,护舍宅。(5)波罗那佛昙,平定舍宅之八神。(四)守护不妄语者之五神:(1)阿提梵者珊耶,除冢墓鬼害。(2)因台罗因台罗,护门户。(3)阿伽岚施婆多,除外气神害。(4)佛昙弥摩多哆,除灾火害。(5)多赖叉三察陀,除偷盗害。(五)守护不饮酒者之五神:(1)阿摩罗斯兜嘻,除虎狼害。(2)那罗门阇兜帝,除死灵害。(3)萨鞞尼干那波,除恶鸟恶狐之呜。(4)荼鞞阇毗舍罗,除犬鼠之变怪。(5)伽摩毗那阇尼佉,防冥官注记。[灌顶经卷一、法苑珠林卷八十八]
二十五菩萨 [佛学大词典]
乃随弥陀来迎之诸菩萨。往生要集所引用之十往生经(此经被近代学者考证为伪经)载,弥陀来迎时,随着而来之诸菩萨有观世音、大势至、药王、药上、普贤、法自在王、师子吼、陀罗尼、虚空藏、宝藏、德藏、金藏、金刚藏、山海慧、光明王、华严、众宝王、月光王、日照王、三昧王、定自在王、大自在天、白象王、大威德王、无边身等菩萨。共二十五位,是为二十五菩萨。
二十五圆通 [佛学大词典]
谓诸菩萨、声闻证悟之二十五种方法。圆通,圆满周遍,融通无碍之义。盖众生之机缘万差,故得圆通之法亦各不同。二十五,谓六尘、六根、六识及七大。即:(一)音声,即憍陈那等之声尘圆通。(二)色因,即优波尼沙陀比丘之色尘圆通。(三)香因,即香严童子之香尘圆通。(四)味因,即药王、药上二法王子之味尘圆通。(五)触因,即跋陀婆罗等之触尘圆通。(六)法因,即摩诃迦叶等之法尘圆通。(七)见元,即阿那律陀之眼根圆通。(八)息空,即周利槃特迦之鼻根圆通。(九)味知,即憍梵钵提之舌根圆通。(十)身觉,即毕陵伽婆蹉之身根圆通。(十一)法空,即须菩提之意根圆通。(十二)心见,即舍利弗之眼识圆通。(十三)心闻,即普贤菩萨之耳识圆通。(十四)鼻息,即孙陀罗难陀之鼻识圆通。(十五)法音,即富楼那之舌识圆通。(十六)身戒,即优波离之身识圆通。(十七)心达,即大目犍连之意识圆通。(十八)火性,即乌刍瑟摩之火大圆通。(十九)地性,即持地菩萨之地大圆通。(廿)水性,即月光童子之水大圆通。(廿一)风性,即琉璃光法王子之风大圆通。(廿二)空性,即虚空藏菩萨之空大圆通。(廿三)识性,即弥勒菩萨之识大圆通。(廿四)净念,大势至菩萨等之根大圆通。(廿五)耳根,即观音菩萨之耳根圆通。[楞严经圆通疏卷五、卷六、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五、卷六、楞严经集注卷五、卷六]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学大词典]
谓一切菩萨欲证圆觉,彼修禅定有二十五种方法。盖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而生,禅定有三种,即:(一)奢摩他(静行),(二)三摩钵提(幻行), (三)禅那(寂行)。于此,单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二十一人,三行圆修者一人,合为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禅定,称为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修此法而得成菩提。[圆觉经]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