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对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六祖慧能咐嘱弟子之三十六种相对性概念。又作三科三十六对法门。(一)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二)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三)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四八·三六○中):‘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此三十六对均属两边性之边义,且通贯一切经法教义;盖凡为经教,其本身并非中道,而全属因机制宜之边义权说。然不立边,则无由见中,故知欲显中道,必由边义,此即动用三十六对之作用,犹如学问具有扶持世人之功夫与效果。慧能又谓(大四八·三六○下):‘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盖谓凡运用三十六对之际,无论出入,均应即离两边,以免使人滞言执义。又所谓中道义,即超越相对之意,即指自性,此乃六祖慧能思想体系中之绝对真理。[禅学的黄金时代(吴经熊)]

三十六禽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三十六时兽、三十六兽。系于昼夜十二辰交互出现以恼乱修禅者之禽兽。每一辰各有三兽,寅时为狸、豹、虎,卯时为狐、兔、貉,辰时为龙、鲛、鱼,巳时为蝉、鲤、蛇,午时为鹿、马、獐,未时为羊、雁、鹰,申时为狖、猿、猴,酉时为乌、鸡、雉,戌时为狗、狼、豺,亥时为豕、■、猪,子时为猫、鼠、伏翼,丑时为牛、蟹、鳖。寅、卯、辰之九兽属东方木,巳、午、未之九兽属南方火,申、酉、戌之九兽属西方金,亥、子、丑之九兽属北方水;依时唤名,即可消去媚鬼。又密教列此三十六兽于星曼荼罗。[摩诃止观卷八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之三]
三十六部神王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三十六善神。据传说,由天帝释所遣,以保护人并接受男子女人三归之三十六善神。即:(一)弥栗头不罗婆(意译作善光),主疾病。(二)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痛。(三)弥栗头婆逻波(善方),主寒热。(四)弥栗头栴陀罗(善月),主腹满。(五)弥栗头陀利奢(善见),主痈肿。(六)弥栗头阿楼呵(善供),主癫狂。(七)弥栗头伽婆帝(善舍),主愚痴。(八)弥栗头悉坻哆(善寂),主嗔恚。(九)弥栗头菩提萨(善觉),主淫欲。(十)弥栗头提婆罗(善天),主邪鬼。(十一)弥栗头呵波帝(善住),主伤亡。(十二)弥栗头不若罗(善福),主冢墓。 (十三)弥栗头苾阇伽(善术),主四方。(十四)弥栗头伽丽婆(善帝),主怨家。( 十五)弥栗头罗阇遮(善王),主偷盗。(十六)弥栗头修乾陀(善香),主债主。(十七)弥栗头檀那波(善施),主劫贼。(十八)弥栗头支多那(善意),主疫毒。(十九 )弥栗头罗婆那(善吉),主五温。(廿)弥栗头钵婆驮(善山),主蜚尸。(廿一)弥栗头三摩陀(善调),主注连。(廿二)弥栗头戾禘驮(善备),主往复。(廿三)弥栗头波利陀(善敬),主相引。(廿四)弥栗头波利那(善净),主恶党。(廿五)弥栗头虔伽地(善品),主蛊毒。(廿六)弥栗头毗梨驮(善结),主恐怖。(廿七)弥栗头支陀那(善寿),主厄难。(廿八)弥栗头伽林摩(善游),主产乳。(廿九)弥栗头阿留伽(善愿),主县官。(卅)弥栗头阇利驮(善因),主口舌。(卅一)弥栗头阿伽驮(善照),主忧恼。(卅二)弥栗头阿诃娑(善生),主不安。(卅三)弥栗头娑和逻(善至),主百怪。(卅四)弥栗头波利那(善藏),主嫉妒。(卅五)弥栗头周陀那(善音),主咒咀。(卅六)弥栗头韦陀罗(善妙),主厌祷。此等善神守护之说由来已久,或受道教思想之影响而致。[灌顶经卷三、往生要集卷下本、枳橘易土集卷二十五]
三十六物 [佛学大词典]
指构成人身之三十六种要素。然关于数目,多有异说。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四十八所举,三十六物分为外相、身器、内含三类:(一)外相十二物,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二)身器十二物,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三)内含十二物,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杂阿含经卷四十三则列发、毛、爪、齿、尘垢、流涎、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脏、熟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阴、脓、血、脑、汁、屎、溺等三十六种。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大一二·七四九中):‘见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净充满。’故‘不净观’,即是观三十六物不净(自体不净)。[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五、大品般若经卷五、坐禅三昧经卷上]
三十日佛名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三十佛名、三十日秘佛。以三十佛菩萨配一个月三十日。此义为经论所无,但据虚堂和尚语录卷十载,乃五代顷,五祖山师戒禅师所编。其配列之法,即:一日定光佛、二日燃灯佛、三日多宝佛、四日阿■佛、五日弥勒菩萨、六日二万灯佛、七日三万灯佛、八日药师如来、九日大通智胜佛、十日日月灯明佛、十一日欢喜佛、十二日难胜如来、十三日虚空藏菩萨、十四日普贤菩萨、十五日阿弥陀佛、十六日陀罗尼菩萨、十七日龙树菩萨、十八日观世音菩萨、十九日日光菩萨、二十日月光菩萨、二十一日无尽意菩萨、二十二日施无畏菩萨、二十三日得大势至菩萨、二十四日地藏菩萨、二十五日文殊师利菩萨、二十六日药上菩萨、二十七日卢舍那如来、二十八日大日如来、二十九日药王菩萨、三十日释迦如来。[禅林象器笺称呼门、灵像门]
三十四心断结成道 [佛学大词典]
即以三十四种刹那之心断尽烦恼而成就佛道。略称三十四心。三藏教菩萨,扶惑润生,历劫具修六度梵行,饶益有情,最后至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智时,以八忍、八智、九无碍、九解脱顿断见思习气而成正觉,故称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依大毗婆沙论等之意,菩萨未坐树下以前,先以有漏智断除下八地之修惑,然以有漏智不能断除见惑及有顶地之惑,故坐金刚座欲将成道时,起无漏智,而以三十四心断除见惑及有顶地之惑。[俱舍论卷五、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末]
三十棒 [佛学大词典]
乃禅林师家指导学人所用方法之一,棒打之目的在于警策开悟。世有所谓‘德山棒’、‘临济喝’之称。其中,德山即经常用棒穷追学人,以作为引导开悟之机法。临济录勘辨(大四七·五○三下):‘师闻第二代德山垂示云:“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