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 [佛学大词典]

(一)又作山门。为禅宗伽蓝之正门。三门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义,或象征信、解、行三者,非必有三扇门。又三门建筑或系根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大二五·二○七下)所载:‘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佛地经论卷一] (二)菩萨进趣菩提所修之三种法门。即:(一)智慧门,知进守退为智,知空无我为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贪着。(二)慈悲门,拔苦为慈,与乐为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之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三)方便门,正直为方,外己为便;依正直故生怜悯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以上,智慧门属自利,慈悲门属利他,方便门则自利利他双行。然三门虽分,实则不二,智即悲,悲即智,是为智悲双行以摄化众生而成方便门。[净土论、往生论注卷下] (三)三解脱门之略称。指得解脱至无余涅槃之空、无相、无愿等三种法门。(参阅‘三解脱门’644)

三长斋月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三长月、三斋月、善月、神足月、神通月、神变月。指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长期间持斋。过午不食,称为斋。外道有以终日不食为戒,世间之人又有饮食无度,放逸自恣者,皆不得中道。佛令比丘日中一食,清净自活,端肃身心,安禅入道,以为修行之常法。此等持斋之法,本无月日之数,据释氏要览卷下、四天王经等所载,言正、五、九为斋月,因天帝释及四天王等,于此月察人善恶,人当食素持斋以修善福,此亦如来之随机摄化善巧方便。(一)正月,天帝释以大宝镜,正月照南赡部洲,察人善恶。又北方毗沙门天王巡察四洲,正月在南洲,亦如镜之所照,故南洲人宜于此月食素持斋修善。(二)五月,天帝释以大宝镜,从正月照南赡部洲,二月照西瞿耶尼,三月照北郁单越,四月照东弗于逮,至五月复照此洲(南赡部洲)。北方毗沙门天王,五月亦复至南洲。(三)九月,天帝释从五月照南赡部洲,六月、七月、八月次第轮照,察余之三洲,九月又复照此洲,北方毗沙门天王亦然。据释门正统卷四载,唐代之时,三长斋之法极为盛行,在此三月,国不行刑,不杀畜类,称为断屠月、断月。[梵网经卷下、敕修百丈清规卷上祝厘章善月条、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之三]
三长物 [佛学大词典]
指比丘不该持有之三物。即:(一)衣长物,出家人依佛制只许蓄三衣,三衣之外若更再有,称为衣长物。(二)钵长物,出家人依佛制只许蓄一钵,一钵之外若更再有,称为钵长物。(三)药长物,出家人若染疾病,依佛制只许预存七日之药,若更再有,称为药长物。佛之所以制定此一戒律,乃因六群比丘多蓄衣物,以庄严其身,与少欲知足之礼仪有违,以致引起世人非议。故佛限定十日之内,将三衣以外多余之长物施与他人。故凡不属于自己所有者,称为说净;布施之长物,称为清净物。[摩诃僧祇律卷八、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卷上、四分律疏行宗记卷十二、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之二]
三股钩 [佛学大词典]
又称三钴钩、金刚钩。为密教表示佛菩萨钩召之德所用之三昧耶形。因其柄之锋头作三股金刚形,故有此称。原为印度武器之一,后为密教采用,表示诸尊之三昧耶形,如金刚界曼荼罗四摄菩萨中之金刚钩菩萨、外金刚部之金刚面天、胎藏界曼荼罗遍知院之大安乐不空真实菩萨、虚空藏院之不空钩观世音菩萨等皆持之。此外,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之金刚王菩萨,其三昧耶形亦与三股钩并立。[金刚界七集卷上、诸说不同记卷二]
三门三大侍者 [佛学大词典]
又作山门三侍者。三门,即山门;侍者,即随侍师家左右而任其使唤之人。三大侍者为:(一)烧香侍者,掌管住持之上堂、小参、普说、开室、念诵、烧香、行礼兼记录法语之职。(二)书状侍者,负责住持往复书启文章之拟草具呈,及山门一切文翰之职。(三)请客侍者,掌理应接宾客、款待尊宿、节腊、具状、行礼之职。[敕修百丈清规卷下、释氏要览卷下、禅苑清规卷上]
三门徒派 [佛学大词典]
又称越前三门徒不拜之众。乃日本真宗之一流派。本愿寺第三世觉如(1270~1351)游化越前之时,为大野之如导,横越之道性,与鲭江之如觉等三人所倡导,奉持‘不拜之秘事’,称为三门徒派。上述三人之门流称为三门徒。此派主张一切众生与佛本来同一,阿弥陀佛开悟之时,已认定众生亦能开悟,故行者仅需信仰其本愿,而无需念佛或礼拜。其后,舍此主张,而另外主张与本愿寺相同之信仰,与真宗合流,成为十派中之内四派。即为三门徒派、山元派、出云路派、诚照寺派。
三陀罗尼 [佛学大词典]
三种使善法不散,恶法不起之力用。(一)为大智度论卷五所举五百陀罗尼中之前三种,即:(一)闻持陀罗尼,耳闻而忆持不忘。(二)分别陀罗尼,识别了知客观界之对象物。(三)入音声陀罗尼,对他人之恶口或赞辞不动心。(二)出自法华经劝发品。相当于天台宗所说之空、假、中三观。(一)旋陀罗尼,旋,旋转之义。凡夫执著有相,故须令其旋转差别之假相,以入于平等之空;此即‘从假入空’之‘空持’。(二)百千万亿陀罗尼,旋转平等之空,而入于百千万亿法差别之假相(现象界);此即‘从空入假’之‘假持’。(三)法音方便陀罗尼,以上记空假二持为方便,而入于绝待之中道;此即中道第一义谛之‘中持’。(三)晡时讽经(晚课讽经)所诵之大悲心陀罗尼、佛顶尊胜陀罗尼、消灾妙吉祥陀罗尼。[□树林清规卷上日中行事]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