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补特伽罗 [佛学大词典]

补特伽罗,梵语pudgala,意译有情,又译作人。有情之类罪业深重,轮回生死,难得人身,故佛说十种差别。据地藏十轮经卷五载,十种补特伽罗即:(一)不种善根,指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不种菩提善根,唯作恶行。(二)未修福业,指未曾修习布施、持戒等福德之业,多诸恶行。(三)杂染相续,指为贪、嗔、痴等杂乱染污,相续不绝。(四)随恶友行,指随顺恶友,习不善之恶行。(五)不畏后世苦果,指但造恶业,不畏未来生死苦报。(六)猛利贪欲,指贪求诸欲而无厌足。(七)猛利嗔恚,指于逆境忿怒嗔恚,不知止息。(八)猛利愚痴,指于一切境迷惑不了,起诸邪见,蔑裂正法。(九)其心迷乱,指心无所主,迷惑狂乱,作不善业。(十)守恶邪见,指不信如来正教,坚持外道邪'见。

十种发心 [佛学大词典]
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着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由发心不纯。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十五载,十种发心即:(一)发地狱心,众生念念起贪嗔之心,造上品(作恶之时,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皆不能悔)十恶、行火涂道(即地狱道),称为发地狱心。(二)发畜牲心,众生念念起心,欲多眷属,愚痴贪着,起中品(作恶之后,起少悔心)十恶,行血涂道(即畜生道),称为发畜牲心。(三) 发饿鬼心,众生念念欲得名闻,内无实德,唯行谄诳,起下品(作恶之时,即已能悔)十恶,行刀涂道(即饿鬼道),称为发饿鬼心。(四)发下品十善心,下品指作善之时,即生悔心。众生念念欲胜于他,轻他重己,而外扬仁义,行修罗道,称为发下品十善心。(五)发中品十善心,中品指于作善之后,起少悔心。众生念念欣乐世间,修行五戒,行人之道,称为发中品十善心。(六)发上品十善心,上品指于十善之欲作、正作、作已三时,心皆不悔。众生念念求生天上,闭摄内根,不着外尘,修行天道,称为发上品十善心。(七)发欲界主心,欲界主即他化自在天主。众生念念张大威势,夺他所化,以自娱乐,而行魔罗道,称为发欲界主心。(八)发世智心,众生念念欲得利智辩聪,不信出世教法,而行尼犍(即外道)道,称为发世智心。(九)发梵心,众生念念厌下欲界尘境,欣上梵天胜妙之乐,而行色界、无色界之道,称为发梵心。(十)发无漏心,无漏谓不漏落生死。众生念念厌离世间生死之苦,断除贪、嗔、痴等妄惑,常修无漏之因,而行二乘(声闻乘与缘觉乘)之道,称为发无漏心。
十种善法 [佛学大词典]
(一)宝雨经卷五所载日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破无明暗、能觉悟有情、光耀十方、出现善法、诸漏灭尽、能作光明、映蔽外道、能示高下、发起善业、善人爱乐。(参阅‘日喻菩萨十种善法’1454)(二)除盖障菩萨所问经所载之十种善法。有如下数种:(一)月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皆生欢喜、众所乐见、善法增长、恶法损减、咸皆称赞、体相清净、乘最上乘、常自庄严、游戏法乐、具大神通。(二)海导师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得他信许、为他所敬、善作指引、为他依止、能为济命、善备资粮、富有财宝、希取无足、为作先导、善到一切智城。(三)水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流润赴下、植善法种、信乐欢喜、坏烦恼根、自体无杂清净、息烦恼热、止欲渴爱、深广无涯、高下充满、息诸尘坌。(四)莲华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离诸染污、不与恶俱、戒香充满、本体清净、面相熙怡、柔软不涩、见者皆吉、开敷具足、成熟清净、生已有想。(五)火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烧烦恼薪、成熟佛法、干烦恼淤泥、如大火聚、作光明照、能使惊怖、能作安慰、利与众共、人所供养、人不轻慢。(参阅‘月喻菩萨十种善法’1465、‘水喻菩萨十种善法’1490、‘火喻菩萨十种善法’1498、‘海导师十喻’4172、‘莲华十喻’6147)
十种善巧智 [佛学大词典]
善巧,意为应众生之根机,善施以方便。华严经中载有十种善巧之智慧,即:(一)了达佛法甚深善巧智,(二)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三)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四)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五)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六)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七)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九)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十)知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六十华严经卷十一、八十华严经卷十六、卷四十九]
十种境界 [佛学大词典]
指天台宗圆教之菩萨于十信位所证得之十种境界。又作十种证相。略称十境界。据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卷五,十种境界即:(一)见神力化事,(二)见化事变现, (三)见普贤说法,(四)见东方之佛,(五)见十方之佛,(六)见十方之佛土,(七)见佛及地,(八)见座上之世尊,(九)见释迦分身,(十)见多宝佛塔。十信位中,位位有十种境界,总成百法,此百法即为以后一切法门之根本。[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法华玄义卷五之上、四教义卷六]
十种演说 [佛学大词典]
遍行外道所修菩萨行之一。善财童子遍求法门,南游参访五十五善知识,第二十一位即遍行外道,为说其所修之菩萨行。即:(一)演说一切世间种种技艺,令得具足一切巧术陀罗尼智。(二)演说四摄方便,令得具足一切智道。(三)演说诸波罗蜜,令其回向一切智位。(四)称赞大菩提心,令其不失无上道意。(五)称赞诸菩萨行,令其满足净佛国土度众生愿。(六)演说造诸恶行,须受地狱等种种苦报,令于恶业深生厌离。(七)演说供养诸佛,种诸善根,决定获得一切智果,令其发起欢喜心。(八)赞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功德,令其乐佛身,求一切智。(九)赞说诸佛威德,令其愿乐佛不坏身。(十)赞说佛自在身,令求如来无能映蔽大威德体。[新华严经卷六十七]
十种广大智 [佛学大词典]
华严经载,菩萨安住十法已,则具足十种广大智。此十种广大智为:(一)知一切众生心行智,(二)知一切众生业报智,(三)知一切佛法智,(四)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五)知一切陀罗尼门智,(六)知一切文字辩才智,(七)知一切众生语言音声辞辩善巧智,(八)于一切世界中普现其身智,(九)于一切众会中普现影像智,(十)于一切受生处中具一切智。[新华严经卷四十九]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