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指头陀 [佛学大词典]

(1851~1912)湖南湘潭人,俗姓黄。名敬安,字寄禅。为太虚之师。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同治七年(1868)从湘阴法华寺东林和尚出家,于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足戒。后往岐山从恒志禅师参学五年,于岐山下阿育王寺礼佛舍利,自割臂肉,复燃左手两指,自称八指头陀。后承嗣岳麓山笠云之法,行脚十年,遍历各寺。历任南岳上封寺、长沙上林寺、宁波天童寺等住持。时值辛亥革命,教界骚然,遂纠合江苏、浙江有志之士,于上海组织中国佛教总会,以期统一僧界,被推为会长。一九一二年春,请求南京临时政府保护寺产。未久,与成立不久之北京政府发生冲突,愤极而客死法源寺,然亦因而获得国务院对总会章程之承认。师平生颇具诗才,好学不倦,时人以唐代诗人贾岛相比况。诗名扬于海内,与名流王湘绮、杨度等人缔交,所作诗甚多,有八指头陀诗集八卷、嚼梅吟稿一卷等。[八指头陀诗集所附传略]

八思巴 [佛学大词典]
(1239~1280)西藏名Chos-rgyal-h!phags-pa 。又称发思八、发合思巴、八合思巴、拔思发、怕克斯巴。乃西藏喇嘛教学僧,为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出生于萨迦派之一族,十五岁为元世祖忽必烈授戒,并成为宗教顾问。十九岁时以佛教观点批判老子化胡经,论破道士。其后入蒙,忽必烈崇为国师,统领总制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事务,俨然成为中国佛教之主宰者。又受命创制蒙古文字,遂以西藏文字为基础而制定,是即‘八思巴文’,帝赐以‘大宝法王’之号。师曾为太子真金开讲彰所知论二卷(汉译现存)。至元十三年(1276)返藏,兴曲弥法会,自任萨迦寺第一代法王。著述凡三十余种,以萨迦五祖集传世。并促进内地与西藏之文化交流,将印刷术、戏剧艺术等传至西藏,将藏族建筑技巧、雕塑艺术等引至内地。盖自八思巴时代以后,元朝始与萨迦派有密切往来。门下之胆巴(波)(藏Dampa ,1230~1303)曾于忽必烈与元成宗治下任官,并致力于佛教之振兴。[佛祖统纪卷四十八、元史列传第八十九]
八门两益 [佛学大词典]
因明用语。印度新因明论师商羯罗主总括因明之正理为八种义门,此八义门又可总别为两种利益。八门又称八义,即: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现量、比量、似现量、似比量。两益又称二悟,即悟他(梵para^rtha )、自悟(梵sva^rtha )。八门中之前四门有启悟他人之作用,后四门有启悟自己之作用。其中,能立、能破可令敌者(问难者)启悟,似能立、似能破可依敌者之指摘而显示能立、能破之非真,此虽可供立者(立论者)自悟,然亦有依之而令他人(问难者及证义者等人)了悟之效用,故总称此四门为悟他门。现量及比量乃立者自己正确了知对境之理事,似现量、似比量则为错误量度对境之事理。虽有真、似之别,然皆仅能自悟而不能用以悟他。[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参阅‘二悟’208、‘因明’2276、‘因明八门’2290)
八法 [佛学大词典]
(一)地、水、火、风等四大,与色、香、味、触等四微,总称为八法。(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称为地大。如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者,皆归于地。(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如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暖气称为火大。(四)风大,风以转动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称为风大。(五)色微,谓眼所见种种诸色,以其微细,故称色微。(六)香微,谓鼻所嗅种种诸香,以其微细,故称香微。(七)味微,谓舌所尝种种诸味,以其微细,故称味微。(八)触微,谓身体所觉种种诸触,以其微细,故称触微。[圆觉经] (二)乃指世间八法。即:利、无利、名闻、不名闻、论议、无论议、苦、乐。[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九、阴持入经](三)指八正道之略称,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阅‘八正道’280)
八段 [佛学大词典]
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之分科。如比丘之二百五十戒,大别为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提、提舍尼、众学、灭诤等八律。[八宗纲要卷上]
八相 [佛学大词典]
即八种仪相。又作释迦八相、八相成道、如来八相、八相示现、八相作佛。乃佛陀一生之化仪,总为八种相。自古有此说,至后世,通常系指:(一)降兜率相,谓菩萨从兜率天将降神时,观此阎浮提内迦毗罗国,最为处中往古诸佛出兴,皆生于此,尔时菩萨即现五瑞:(1)放大光明,(2)大地震动,(3)诸魔宫殿隐蔽不现,(4)日月星辰无复光明,(5)天龙等众悉皆惊怖。现此瑞已,于是下生,故称降兜率相。(二)托胎相,谓菩萨将托胎时,观净饭王性行仁贤,摩耶夫人前五百世曾为菩萨母,应往彼托胎。大机之人,见乘栴檀楼阁;小机之人见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诸天作诸伎乐,从右胁入,身映于外,如处琉璃,故称托胎相。(三)降生相,谓四月八日初出时,摩耶夫人在岚毗尼园,手攀无忧树枝,菩萨渐渐从右胁出,于是树下生七茎莲花,大如车轮,菩萨处于花上,周行七步,举右手而言(大五○·一六上):‘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尔时难陀、跋难陀龙王于空中降温、凉二水,灌太子身,时其身呈黄金色,具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故称降生相。(四)出家相,谓太子年至十九时,出游四门,见老病死之相,厌世无常,心思出家,往白父王,愿听出家,父王不许,于二月七日身放光明,照四天王宫乃至净居天宫。诸天见已,到太子所,头面礼足,白言(大五○·二四上):‘无量劫来所修行愿,今者正见成熟之时。’太子遂于后夜乘马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剃除须发,故称出家相。(五)降魔相,谓菩萨于菩提树下将成道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隐蔽魔宫。时魔波旬,即令三女乱其净行。菩萨以神力,变其魔女皆成老母。魔王大怒,遍敕部众,上震天雷,雨热铁丸,刀轮器杖,交横空中,挽弓放箭,箭停空中,变成莲花,不能加害。群魔忧戚,悉皆迸散,故称降魔相。(六)成道相,谓菩萨降伏魔已,放大光明,随即入定。悉知过去所造善恶、死此生彼之事。于腊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大悟,得无上道,成最正觉,故称成道相。(七)说法相,谓菩萨成道已,便欲说法度诸众生,即自思惟(大五○·三六下):‘诸众生等,不能信受,(中略)若我住世,于事无益,不如迁逝无余涅槃。’时梵天前白佛言(大五○·三七中):‘今者世尊!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润益成立,今正得时,云何欲舍一切众生,入于涅槃,而不说法?’是时如来受梵王请已,即往鹿野苑中,先为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及说大小乘种种教法,故称说法相。(八)涅槃相,谓如来度化世间四十五年,将入涅槃。二月十五日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卧七宝床,其林忽然变白,犹如白鹤。尔时佛受纯陀长者最后供已,与文殊师利等言(大五○·七○下):‘诸善男子,自修其心,慎莫放逸。’遂于中夜进入涅槃,时为纪元前三八三年。如来涅槃后,诸天人等以千端叠缠裹其身,七宝为棺,盛满香油,积诸香木,以火焚之,收取舍利,分为八分,起塔供养,故称涅槃相。以上系四教义卷七及释迦谱卷一至卷四所说之八相,一般称为小乘八相。另据大乘起信论等载,则无‘降魔’,而加‘住胎’一相,称为大乘八相。上述乃北传佛教所主说之八相成道;南传佛教则主说四大事,如佛传碑像中所刻画之降诞、成道、初转法轮、入涅槃等四相,称为四大事。又成就此四大事之地,称为四大圣地。[十地经论卷三、祖庭事苑卷八](参阅‘佛灭年代’2734、‘释迦牟尼’6824)
八苦 [佛学大词典]
(一)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即:(一)生苦,有五种,即:(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5)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二)老苦,有二种,即:(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三)病苦,有二种,即:(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四)死苦,有二种,即:(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2)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五)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八)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 (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别出以下八苦:寒苦、热苦、饥苦、渴苦、不自在苦、自逼恼苦、他逼恼苦、一类威仪多时住苦。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