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 [佛学大词典]

泛指一切万法之总称。乃天台宗用语。全称三千法、三千法门、三千世间、三千诸法。由地狱乃至佛之十界,依圆融之理,每一界互含其他界,合为百界。再据百界之每一相乃至本末究竟等十如,合为千如。千如复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三类千如,故总合为三千世间。以三千总摄宇宙万物(诸法),故称三千诸法。此三千诸法皆具于众生日常之刹那心中,以此意义,故称心具三千。又此三千诸法内含真如本体,故称理具三千(又作本具三千、性具三千、性德三千)。由于理具三千,随因缘显现于现象界,故称事造三千(又作变造三千、事用三千、修德三千、修起三千)。[法华玄义卷二上、法华文句卷九、观音玄义卷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

三三昧耶 [佛学大词典]
梵语tri-samayah!。(一)三者皆为三昧耶之意。三昧耶,平等之义。如谓身、语、意三密等诸种三法平等而圆融无碍,称为三三昧耶,故又称三平等。另如心智悲、佛法僧、法报应三身等亦皆称三三昧耶。[大日经卷六三三昧耶品、大日经疏钞卷四、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十](二)三种三昧耶,即密教修胎藏法时之入佛三昧耶、法界生、转法轮等三部三昧耶之印明。即:(一)入佛三昧耶,表示托佛之圣胎,成为佛子,而入于如来平等戒之义。(二) 法界生,表示既具足圣胎,生于佛家,无尽庄严悉与如来平等之义。(三)转法轮,表示佛子生长,成金刚萨埵,具足二利之金刚事业,无尽庄严悉与如来等同之义。如是,三种印明皆具平等之义,故称三三昧耶。三昧耶,又称三摩耶,具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等四义。[大日经卷二具缘品、大日经疏卷九、胎藏入理钞卷上](参阅‘三摩耶’672)(三)三部三昧耶之略称。指密教胎藏界之莲华部三昧耶、金刚部三昧耶、佛部三昧耶。(一)莲华部三昧耶,指自身中本有的清净菩提心之理,此理虽存于六道四生之生死泥中,然不染不垢,犹如泥中之莲,故称莲华部三昧耶。(二)金刚部三昧耶,指本有理心之智,此智没在生死海中,虽经无数劫,然不朽不坏,而可破诸烦恼,犹如金刚之破怨敌,故称金刚部三昧耶。(三)佛部三昧耶,前二部犹属凡位,故理智未显;若理智具足,觉道圆满,则称佛部。又前二部为在缠之因位,佛部则为出缠之果位。上记系胎藏界之说相,若于金刚界中,则于三部之外,另加宝部、羯磨部,而为五部三昧耶。
三三昧 [佛学大词典]
梵语trayah! sama^dhayah!,巴利语tayo sama^dhi^。又称三三摩地、三等持、三定。指三种三昧。三昧,禅定之异称。依大乘义章卷十三载,心体寂静,离于邪乱,称为三昧。此三昧分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为三三昧,无漏定为三解脱门。三三昧之分类有下列四种: (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十六等之说,即:(一)空三昧(梵s/u^nyata^ -sama^dhi ),即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为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观诸法为因缘所生,我、我所二者皆空。(二)无相三昧(梵animitta -sama^dhi ),即一切诸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之十相,故称无相。(三)无愿三昧(梵apran!ihita -sama^dhi ),又作无作三昧、无起三昧。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为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非常、苦、因等可厌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之;能缘彼定故,得无愿之名。[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俱舍论卷二十八、成唯识论卷八、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八](二)俱舍论卷二十八所论之三三摩地。即:(一)有寻有伺三摩地(又作有觉有观三昧),系与寻伺相应之等持,为初静虑与未至定所摄。(二)无寻唯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有观三昧),系唯与伺相应之等持,为静虑中间地所摄。(三)无寻无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无观三昧),系不与寻伺相应之等持,由第二静虑之近分,乃至非想非非想所摄。以上,心之粗者称为寻,细者则为伺。[大智度论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十二、顺正理论卷七十九](三)成实论卷十二所说之三三昧。即:(一)一分修三昧,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 (二)共分修三昧,修定亦修慧,为世间三昧,在暖等法之中。(三)圣正三昧,入于法位而能证灭谛之三昧,称为圣正三昧。行者以定修心,因慧能遮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遮烦恼。以定慧修心,因性得解脱性;又以定慧一时具足,故称圣正。(四)法华经玄义卷四所言之三三昧为:(一)真谛三昧,破见思垢。(二)俗谛三昧,破恶业垢、尘沙垢。(三)中道三三昧,破无明垢。[佛地经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七、注维摩经卷四、法华玄义释签卷五上、摩诃止观卷七之上](参阅‘三昧’580)
三三法门 [佛学大词典]
指要门、真门、弘愿门三门。系日本净土真宗依三经、三愿、三机、三往生等名数所组织之教理。又作六三分别、六种三法。前二为方便门,后者为真实门。(一)要门,指自己所修各种善行以回向净土之教,意谓‘依少善根福德因缘之教’,故又称福德藏。此教出自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九愿(至心发愿愿),系观无量寿经所说;受教对象须具备邪定聚之根机(定散二善之机),而往生弥陀之化土,称为双树林下往生。‘双树林下’系表弥陀之化土,取自释尊入灭之沙罗双树之名。(二)真门,指依自己称念佛名之力以往生净土之教。意谓‘依不可思议功德(即名号)之教’,故又称功德藏。此教乃出自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愿(至心回向愿),系阿弥陀经所说;受教对象须具不定聚之根机(自力念佛之机)而往生于弥陀之化土,称为难思往生。‘难思’意即不可以思量虑及,指依名号功德所感之果,难以思量,由于此一往生较其次之‘难思议往生’为浅,故省略一‘议’字。(三)弘愿门,指尽舍自力往生净土之心,而全然依凭弥陀本愿之教。意谓‘具备佛之福德与智慧二庄严之教’,故又称福智藏。此教乃出自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愿),为无量寿经所说;受教对象须具正定聚之根机(弘愿念佛之机),而往生弥陀之报土,称为难思议往生。‘难思议’表示因与果均非凡智所能虑及。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学大词典]
梵语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巴利语ti- 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然据正确推定,所谓三千世界实则为十亿个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实为千百亿个世界,与一般泛称无限世界、宇宙全体之模糊概念实有差距。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观无量寿经卷十二、俱舍论卷十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往生要集卷八十四]
三千佛 [佛学大词典]
又称三劫三千佛、三世三千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劫相次出世之三千佛。即庄严劫(过去世)一千佛、贤劫(现在世)一千佛与星宿劫(未来世)一千佛之总称。三千佛之名称备载于三劫三千佛名经。我国夙有信仰三千佛之习,如佛祖统纪卷三十九隋开皇三年条(大四九·三五九下):‘海陵沙门惠盈六时礼三千佛,救民饥苦之厄。’[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佛祖统纪卷三十]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佛学大词典]
为佛弟子持守日常威仪之作法。坐作进退有威德仪则,称为威仪。比丘所应持守之二百五十戒,配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合为一千戒,循转三世(一说三聚净戒),即成三千威仪。再配以身口七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三毒及等分等四种烦恼,共成八万四千。诸经举其大数,但称八万细行;净心诫观法以小乘、大乘之不同着眼,而谓菩萨戒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又八宗纲要卷上谓僧戒与尼戒不同,僧有二百五十戒,即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三百四十戒,即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考诸文献,最早采用三千威仪之名目者,或即袭用自我国古代成语,即中庸之‘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法华三大部补注卷十一、大藏法数卷六十八]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