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佛学大词典]

密教用以表圆满无尽之数。华严以十数为满数,真言密教则以十六摄无尽无量,故画胎藏界之曼陀罗,其中台八叶院最少之极为十六指。此八叶开人法,而有八种善知识之人与八种金刚慧印之法,合成十六之数。其他金刚界之十六大菩萨、十六尊、十六执金刚神、十六天神,显经所说之十六菩萨、十六居士等,亦以十六之数总摄一切;般若之十六空、月之十六分等,皆依此意。[大日经疏卷五]

十五智断 [佛学大词典]
十五智德与十五断德。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梵行品(大一二·四八一中):‘譬如月光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形色光明渐渐增长,(中略)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形色光明渐渐损减。’是以月之体譬喻法身;以光色增长,譬喻十五智德之摩诃般若,谓诸善根本渐增;以光色渐减,譬喻断德之无累解脱,谓烦恼渐减;以地前之三十心为三智断,十地为十智断,等觉、妙觉各为一智断,而成十五智断。[法华玄义卷五之一]
十五尊观音 [佛学大词典]
指(一)正观音,(二)千手观音,(三)马头观音,(四)十一面观音,(五)准胝观音,(六)如意轮观音,(七)不空罥索观音,(八)白衣观音,(九)叶衣观音,(十)水月观音,(十一)杨柳观音,(十二)阿摩■观音,(十三)多罗观音,(十四)青颈观音,(十五)香王观音等十五尊。[诸尊真言句义钞卷中]
十五尊 [佛学大词典]
真言行者身上应安布之十五尊。即:(一)观身如佛形,此乃先以全身为佛身,即理法身。(二)根本命金刚,发心最初金刚萨埵之身,为智法身,摄五佛。(三)释轮以为座,以帝释天所住之忉利天为座,此为曼荼罗坛。(四)多罗为二目,以观音之眷属多罗为二目。(五)毗俱胝为耳,毗俱胝亦为观音眷属,与多罗摄羯磨部四菩萨。(六)吉祥为口舌,文殊以大智转法轮,又为莲华部说法门以利菩萨故,以之为口舌。(七)喜戏为鼻端,举八供养中初之金刚嬉戏菩萨而摄八供养菩萨。(八)、(九)金刚观自在,以成两手臂,指以金刚部之金刚业为左臂,莲华部观自在为右臂,即此二尊摄金、莲二部诸尊。(十)、(十一)三世不动尊,以为两膝脚,即以降三世为右脚,不动为左脚,此二明王摄四摄菩萨。(十二)心为遍照尊,胸上为大日如来,即以大日如来为五佛心。(十三)脐成虚空眼,脐为身之中心,以表法界之中心,虚空眼即佛眼佛母,又表诸佛能生之德,故为脐轮。此尊摄外金刚部二十天。(十四)虚空宝为冠,虚空宝乃宝部之金刚宝菩萨,即虚空藏;宝部表灌顶之德,故为顶。(十五)相好金刚日,金刚日菩萨相好,摄四波罗蜜菩萨。真言行者以此十五尊而成一身,而此十五尊统摄金、胎两部之诸尊。上记所述乃摄金刚界三十七尊。[瑜只经金刚萨埵菩提心内作业灌顶悉地品、瑜只经疏卷下]
十六三昧 [佛学大词典]
为妙音菩萨所成就之三昧。出自法华经卷七妙音品,经中叙述妙音菩萨之福德智慧时,谓其已得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而总括成此十六三昧。即: (一)妙幢相三昧,即三千之体,寂而竖超一切,无相而相。(二)法华三昧,即说圆融之法,譬喻奇特。(三)净德三昧,即性净无秽,具常乐我。(四)宿王戏三昧,即照权智机,善巧逗会。(五)无缘三昧,即缘平等大慧。(六)智印三昧,即以一心三智印一切法无非佛法。(七)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即众生之语言能了解无碍。(八)集一切功德三昧,即集诸三昧之功德。(九)清净三昧,即六根无染,互融自在。(十)神通游戏三昧,游诸世间,自在化众生。(十一)慧炬三昧,即以平等大慧之炬,除无明之暗。(十二)庄严王三昧,即性具万德,缘了庄严,融妙自在。(十三)净光明三昧,其性清净照明,离诸垢染。(十四)净藏三昧,即一念之净心能含摄权实一切功德。(十五)不共三昧,即不共浅劣之偏小。(十六)日旋三昧,即依实智之空而不住于空。又据法华文句记卷十下载,谓此十六三昧亦为法华三昧之异称;然‘法华三昧’一词,于天台宗通常系指一种于三七日(第三个七日)中行道诵经、忏悔灭罪之修法,实又异于上记所述妙音菩萨成就之三昧。
十六大力 [佛学大词典]
佛应阿耨达龙王之请,为说无欲之法,并谓若诸菩萨修诸清净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诸众生。十六大力即:(一)志力,谓菩萨心志善能总持一切诸佛所说之法,化导众生。(二)意力,谓菩萨心意与佛之所行相同,于诸众生未得度者,皆愿度脱之。(三)行力,谓菩萨能以精进之行,通达一切诸法甚深之义。(四)惭力,谓菩萨能以惭愧之故,远离一切罪业,兴起种种善法。(五)强力,谓菩萨于一切障难之中,能坚忍而不为非行。(六)持力,谓菩萨于所受持之法,皆能演说开导,而无遗忘。(七)慧力,谓菩萨有大智慧,照了诸法皆空,虽千亿魔兵而不能恼之。(八)德力,谓菩萨修无欲行,具诸功德,离诸染着。(九)辩力,谓菩萨有大辩才,于百千劫随解诸法,所说无碍。(十)色力,谓菩萨色相端正,若帝释、梵天及四天王等至菩萨所,一见之顷,黯然无色。(十一)身力,谓菩萨之身坚固清净,犹如金刚,火不能烧,刀不能断,于外道中最高特胜。(十二)财力,谓菩萨于众珍宝,随所念愿,应时即至。(十三)心力,谓菩萨知诸众生性欲,能一其心而顺化之。(十四)神足力,谓菩萨化导众生,能以神通具足之力,即现神变而度脱之。(十五)弘法力,谓菩萨于诸佛之法,能广为一切众生宣说,使众生闻之而不断绝,信受奉行,等除众苦。(十六)降魔力,谓菩萨修习禅定,承顺佛旨,能伏众魔。[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卷二]
十六大国 [佛学大词典]
即佛世时古代印度之十六大国。据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所列,十六大国即:(一)鸯伽(梵Anga),(二)摩竭陀(梵Magadha ),(三)迦尸(梵Ka^s/i),(四)居萨罗(梵Kosala或 Kosala),(五)拔只(梵Vr!ji ),(六)末罗(梵Malla ),(七)支提(梵Ced!i),(八)拔沙(梵Vatsa ),(九)居楼(梵Kuru),(十)般阇罗(梵Pan~ca^la),(十一)阿湿波(梵As/vaka ),(十二)阿般提(梵Avanti ),(十三)婆蹉(梵Matsya),(十四)苏罗娑(梵S/u^rasena ),(十五)乾陀罗(梵Gandha^ra ),(十六)剑洴沙(梵Kambboja )。鸯伽位于摩竭陀之东,佛世时隶属于摩竭陀,其首都为赡波(梵Campa^ )。摩竭陀为当时中印之强国,首都为王舍城(梵Ra^jagr!ha )。迦尸位于摩竭陀之西、居萨罗东南,正当现今之贝那拉斯,具有大势力。居萨罗位于中印北部,与摩竭陀共为当时之强国,释迦族隶属之。拔只隔恒河在摩竭陀之北,与离车、毗提诃诸族同盟,成立共和国。末罗在拔只之北,以拘尸那揭罗城为首都。支提位于迦尸之西,以憍赏弥为首都。拔沙在迦尸之西、支提之南,时或视同支提。居楼位于恒河上流西岸,正当现今德里之地。般阇罗隔恒河在居楼之东,分成南北二部。婆蹉位居楼之南,盐牟那河(梵Yamuna^)西岸。苏罗娑亦在盐牟那河西岸,北邻婆蹉,末土罗为其都城。阿湿波位于苏罗娑之南,补多勒迦为其首都。阿般提位于阿湿波之南,以邬阇衍那为都邑。乾陀罗占五河地方旁遮普之西北,首都为呾叉始罗。剑洴沙位印度河西岸,正当乾陀罗之西南,堕罗钵底为其首府。据近世之研究,在释尊当时,十六国并非依地理性或政治性加以区分,其区分法应系采录历来有关种族势力分布之说法。附十六国略图如上页。 有关十六大国之国名,异称颇多。如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出曜经卷二十二广演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受持品等,皆列有不同名称之十六国。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