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定 [佛学大词典]

(一)四种定(欲、精进、心、慧)之一,四神足之一。集注心使得一境性之禅定。解脱道论卷二(大三二·四○七下):‘依心修得,谓为心定。’(参阅‘四神足’1751) (二)(1944~  )台湾云林人,俗姓石。别号慧熙。民国五十七年(1968)于佛光山出家,五十八年于基隆海会寺受具足戒。中国文化大学印度研究所毕业,历任佛光山宗务委员会书记、宜兰县佛教支会理事、台湾省佛教分会理事、私立普门中学董事、高雄县佛教支会理事、佛光山宗务委员会人事处主任。现任马来西亚鹤鸣寺住持。此外,短篇之弘法文字,散见于觉世、普门杂志。

心咒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字咒。诸佛之神咒有大咒、小咒、一字咒等三种,一字咒又称心咒。心者,真实精要之义,与心经之‘心’同义。(二)为陀罗尼之总称。陀罗尼为如来心中最胜之法,故称心咒。楞严经卷七(大一九·一三三上):‘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心受 [佛学大词典]
‘身受’之相对词。二受之一。即经由六识中之第六识,而感受到精神或内部之喜悦、忧苦等。(参阅‘二受’200、‘感情’5452)
心具三千色具三千 [佛学大词典]
宋代天台宗之山家、山外二派所持异议之一。宋时,天台家对一念心之真妄问题,产生论争,山家派主张妄心观,山外派则主张真心观。山外派学者源清、庆昭、智圆等,立于唯心论之观点,主张心法为能造,生佛为所造,立‘心具三千’之说,即主张于一念之心性圆具三千,故不同意于色法中亦圆具三千。其中智圆主张心、佛、众生三法原来不外一心,不承认所谓独头之色本具三千,须‘色即心’之故,归于心具之本,则同意色法亦圆具三千。山家派学者知礼等,则固守天台一家实相论之立场,以色心不二之故,立色具三千之说。主张心法与色法皆圆具三千,谓心法若能造而摄一切,色法亦然。后世以山家派色具三千之说能显圆实之理,故以之为天台宗正义。[金刚錍论、金刚錍显正录卷一、别行玄记卷二、十义书卷上、止观大意、摩诃止观(会本)卷五之三]
心念 [佛学大词典]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又据净土论(迦才)卷上载,念佛之法通常有二,其一即为心念。心念念佛,复分二法:(一)念佛色身,谓阿弥陀佛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好有八万四千光明等。(二)念佛智身,谓阿弥陀佛有五分法身、大慈大悲力无畏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三十四、毗尼母论卷八、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下、往生要集卷中本]
心念处 [佛学大词典]
梵语citta-smr!ty-upastha^na。又作心念住。乃四念处之一。观心为无常之意。心为眼耳鼻舌身意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之为无常,破常颠倒。[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大乘义章卷十一](参阅‘四念住’1708)
心性 [佛学大词典]
梵语citta-prakr!ti,巴利语 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又称自性。心之本性有清净、染污,或二者皆不是,或二者皆是等说,于佛教思想史上为经常论议之事,而以心性本净说为其主流。原始佛教之心性说,在增支部经典(A.N.I. 5, 6)中虽仅言心(梵citta ,巴同),然就其意义而言,已关乎心之本性问题,亦即主张心之本性清净。故知原始佛教之心性问题,系以心性清净说为其主。至部派佛教时,大众部、分别论者等主张心性本净;有部等则破之,立心性净不净各异说。据异部宗轮论载,大众部主张心性本净,虽以客尘随烦恼之杂染,然非为心之本体。在大乘佛教中,所言心性说乃继原始佛教以来之心性本净说而发展,此乃其特色,并可由此心性本净说溯大乘佛教思想之源流。惟心性本净说在初期、中期及后期之大乘经论中皆提及,多方述及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思想型态,此外,并与如来藏、佛性、菩提心、心真如、法性心、空性、净识、阿摩罗识、唯识实性、圆成实性、心体等思想交替,形成大乘思想之发展,故大乘经论‘心性说’之特色,与部派佛教之诸论书中所言心之本性是净是染之心理问题有异,而成为解明成佛之可能性、开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质等诸问题之思想依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随想论、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顺正理论卷七十二、大智度论卷十九、大乘庄严经论卷六、辩中边论卷上、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二]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