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力 [佛学大词典]

为‘自力’之对称。指自力之外,特依佛、菩萨之力而得度解脱者。净土宗谓:仅以自力求圣道,而无佛陀之力,亦不能获得解脱。譬如期待‘感应道交’即其一例。又立依从他力以成佛之教,称为他力教、他力宗,如净土宗、日本净土真宗与时宗等。反之,主张以自力得解脱者,称自力教、自力宗,如天台、华严、密、禅、法相、日本日莲宗等均属之。又佛之本愿力、加被力即是他力,此中尤以弥陀如来之本愿力能令众生成佛,其誓愿即‘唯愿信我者往生我土,使成佛道’,故舍自力而信弥陀者,与此本愿相应;此一信心即是他力。 我国自从往生思想兴起后,即逐渐重视他力之解释,如昙鸾曾就龙树之‘难易二道’而判立难行道与易行道之说,易行道即指乘佛之愿力,或佛力加持之他力以往生成佛之修行方法。其后,智顗、善导、怀感等人亦皆著书立说,以提倡他力之教法。净土论卷中(大四七·九一上):‘弥陀本愿为增上缘。’[大宝积经论卷一、十地经论卷一、净土十疑论、往生论注卷上(昙鸾)、安乐集卷上]

他 [佛学大词典]
(一)悉昙字莾(th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佗、陀,或作瘅。有三种解释:(一)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大一八·三三八下):‘他字门,一切法住处不可得故。’大日经疏卷七谓(大三九·六五三下):‘他字门,一切诸法住处不可得故者。梵音萨他娜,是住处义,亦是住义。如人从此住处升上某处,其所依处所,说名为住。诸贤圣地位亦如是,约诸行道人心迹所依所止息处,故说种种名。若见他字时,即知一切诸法无不待缘成,故当知悉有所依住处,是为字相。’由上可知‘他’字有住处之义,系就梵语萨他娜(梵stha^na )之住处义而来。(二)又文殊问经字母品(大一四·五○九下):‘称佗字时,是势力进无畏声。’则‘他’字系就俗语势力(梵tha^ma -balam! )之首字而释之。(三)又涅槃经卷八如来性品(大一二·四一三下):‘他者,名愚痴义。众生流转,生死缠裹,如蚕、蜣螂。’故知‘他’字亦作愚痴之义,即自俗语 thi^nam! 之释而来。[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大般若经卷四九○、大庄严经示书品、大智度论卷四十八广乘品](二)因明用语。于因明之对论法中,以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三支作法建立自己之宗者,称为自(立论者);立论者以外之人,称为他。他,包括敌者(问难者)与证者。敌者,系指与立论者两相对立之人。所谓两相对立,并非特指抱持相反意见而与立论者对诤之人。凡与立论者所持意见未臻一致者,皆归入敌者之列,故其范围颇广,既包括与立论者对诤之人,亦包括质疑问难者,且亦包括于理未明而须立论者为之解释者。证者,又称证义者,依印度辩论之惯例,立、敌对诤时,须有第三者判决其是非、胜负,此第三者即为证义者。[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陈大齐)]
付属一念 [佛学大词典]
一念,指行之一念,即一声之称名念佛。据无量寿经卷下所载,释尊尝对弥勒菩萨殷勤付属弥陀之名号,告以一念之称名有无上大利之功德,命永宣传此法门。
付属 [佛学大词典]
指托与物事。又作付嘱、附嘱、嘱累。付,与物;属,托事,乃以言语托所思之意。多表示佛陀托付弘传教法之意。例如无量寿经卷下曾载,释尊付属弥勒菩萨弘传本愿念佛(弥勒付属)。法华经之如来神力品亦载,释尊付属本经最重要之‘妙法莲华经’五字于上行菩萨等之本化菩萨。由此,日本日莲宗认为法华经(题目)之付属,乃对末法时代最下等众生之特别要法,特选本化菩萨付属之,故称‘别付属’;而在法华经嘱累品,佛对一切菩萨付托此经,称为‘总付属’。此外,神力品系释迦佛在多宝塔中,与多宝佛并坐时所付属,故称塔内付属;而嘱累品乃释迦佛出多宝塔后之付属,故称塔外付属。又嘱托袈裟等物,或付与大法,亦称为付属。在禅宗中,师者授弟子佛法奥义时,均称为付属,故为禅宗常用之语。[六祖法宝坛经、历代法宝记]
他力七喻 [佛学大词典]
即用以比喻依阿弥陀佛之本愿他力而得以往生净土之七种譬喻;概皆用以喻显诸佛之不可思议力,犹如下列七事之不能以常情衡量。据安乐集卷上载,所谓七喻:(一)如百人聚薪百年,其高纵然千仞,火焚半日便尽。(二)如船载人,因风帆之势,一日可达千里。(三)如贫者获一瑞物,以之贡王而得重赏,顷刻致富。(四)如病弱者甚至无法上于驴背,但若随从轮王而行,却可凌空飞腾。(五)如巨大粗索,千人不制,而童子持剑,挥斩即断。(六)如鸩鸟入水,鱼蚌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故知性命虽断,若凭不可思议之力,犹可再生。(七)如子安于坟下千年,黄鹄唤之,竟然还活。上述七喻,皆以喻显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不能以有限之识,疑其无碍之法。[略论安乐净土义、往生要集卷下]
他力本愿 [佛学大词典]
谓一切众生若依赖阿弥陀如来之本愿力,即可获得救度,得生彼土。他力即本愿之意。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大三七·二七一中):‘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此乃谓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即他力之意。亦有特指依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得以往生净土。[往生论注卷下]
他力往生 [佛学大词典]
乃净土宗之教义。指众生可依凭如来之本愿他力而得往生之法义。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