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想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三种恶想。又作三恶想、三不善想。即:(一)欲想(梵ka^ma -sam!jn~a^ ),起贪欲之想。(二)嗔恚想(梵vya^pa^da -sam!jn~a^ ),起嗔恚之想。(三)杀害想(梵vihim!sa^ -sam!jn~a^ ),又作恼想,起害人之想。依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之说,不贪名利则不生欲觉,不恼众生则不生嗔觉,不损物命则不生害觉。故三觉不生,则三想亦必绝之。[增一阿含经卷十三、异部宗轮论、无量寿经义疏卷上] (二)指三种善想。又作三善想。即:(一)出要想(梵nais!kramya -sam!jn~a^ ),又作出离想。(二)不害想(梵avihim!sa^ -sam!jn~a^ )。(三)不恚想(梵avya^pa^da -sam!jn~a^ )。依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之说,有出离想者,命终时必生于人中;有不害想者,命终时自然生于天上;有不恚想者,命终时断五下分结,于彼处般涅槃。[长阿含经卷八] (三)依大宝积经卷八十二之说,指在家菩萨见乞者而起之三种心念,即:(一)善知识想。(二)他世富想,又作令后世大富想。(三)菩提基想,又作令得佛道想。[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四)依大智度论卷二十三之说,断除贪等诸结时所起之三种心念,即:(一)离想,又作离欲想,行者于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中,欲以正智慧观想,而远离诸烦恼。(二)断想,行者欲得无漏道而断除诸结使。(三)尽想,又作灭想,入涅槃时,欲灭五受之众而不复相续。[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成实论卷十四、无量寿经集解卷八] (五)净土行者念佛之时所生之三种心念,即:(一)归命想,本尊向东,行者向佛以归命。(二)引摄想,本尊向西,行者作随佛之后过十万亿国土之念。(三)往生想,行者作往生彼国而见佛闻法之念。[往生要集卷中本、往生要集义记卷中之五] (六)据般若经,菩萨欲成无上道,应起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有偏党,皆生亲爱之想,莫生怨心、中人心,故称三想。(一)怨想,有人加害于我及害我父母兄弟,亦生亲爱之想。(二)亲想,于父母兄弟、亲戚朋友生亲爱之想。(三)中人想,于非怨非亲之人,亦生亲爱之想。[大智度论卷七十二]

三涂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至若‘涂’之义有二:一为残害,如涂炭;一为所趣,即梵本无量寿经之阿波耶伽底(apaya-gati,意译恶趣、恶道)。[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释氏要览卷中](参阅‘三恶趣’625)
三圆满 [佛学大词典]
为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所举三种圆成满足之法。即:(一)行圆满,谓听闻正法,依法修行,复能为他人如法演说,自利利他之行圆满。(二)果圆满,谓由修行证涅槃之果,圆成满足。(三)师圆满,师即受道之师。谓能以佛所说之法教诫于我,复能引发一切梵行,令得满足。
三集谛 [佛学大词典]
集谛,指有关诸苦生起之真谛。法相宗就集谛所显具之遍计所执等三性而设之三说,即:(一)习气集,指遍计所执自性之习气,即执着于我法之习气;其体性依他,故为谛实性假。(二)等起集,指烦恼业;平等而起,故称等起。由烦恼起业,由业招果,其烦恼与业乃集之体,又因依他之法,故为谛性俱实。(三)未离系集,指未离障之真如,假名为集,此圆成之真如为集之体性,故为性实谛假。[成唯识论卷八、卷九、成唯识论演秘卷七]
三爱 [佛学大词典]
指人于临终所起之三种爱着。即:(一)境界爱,谓临终时,对妻子、眷属、家财所起的深重之爱。(二)自体爱,临终时,对自体身命所起之惜爱。(三)当生爱,临终时,对当来生处所起之爱。此三种爱为一切有情善恶受身之根本,若爱欲未断,则命欲尽时,心生愁恼,众苦相逼,必生此三爱,此即润未来生之缘,故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末(大四三·七五九下):‘临终有心,必定起爱(中略)润中有,起自体爱;润生有,起境界爱。以于死有,不见中有,谓我无有,起自体爱;于中有位,见生处,故起境界爱。’故知境界爱与自体爱为助润生,当生爱为正润生。[释氏要览卷下、成唯识论演秘卷四]
三会 [佛学大词典]
(一)为佛救度众生而说之三次法会,过去诸佛如毗婆尸如来、尸弃如来、毗舍婆如来、拘楼孙如来、拘那含如来、迦叶如来等,经典均载其三会说法及与会听法之众数。当来下生之弥勒佛亦有三会说法,称为弥勒三会,又称龙华三会,以教化释尊未度化之众生。据经载,此会约在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长阿含经卷一、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弥勒下生经、七佛经、菩萨处胎经卷二](参阅‘龙华三会’6389)(二)丛林中,敲钟或打鼓满三十六下,称为一会。如此重覆三次,共一百零八下,称为三会。[禅苑清规卷六警众](三)日本佛教界于南都(奈良)、北京(京都)所举行之三大法会。南都三会为:兴福寺之维摩会、药师寺之最胜会、大极殿之御斋会。北京三会为:圆宗寺之法华会与最胜会、法胜寺之大乘会。北京之三会又称为天台三会。
三极少 [佛学大词典]
指物质、名称、时间等三种之极少。即:一极微为物质之极少,一字为诸名之极少,一刹那为时间之极少。[俱舍论卷十二]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