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七声 [佛学大词典]

为我国自古相传用以表示音律高低之法。梵呗音谱所用之十二音律之音阶亦由此而成(示图于后)。五音中以宫调最低,依商、角、征、羽次第增高。又于角下加变征,羽下加变宫,乃成七声。七声复有律旋、吕旋之别,加变征、变宫为吕旋;若于商下加婴商、羽下加婴羽,则称律旋。[通典卷一四三、隋书音乐志第九、礼记注疏卷三十七]

五音 [佛学大词典]
我国古传之五种音调。又作五声、五调子。即宫、商、角、征、羽。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即说极乐净土之七宝诸树,清风吹时,出五音之声。五音之中,宫为土声,其音最浊,为壹越调,配于中央。商为金声,次浊,为平调,配于西方。角为木声,半清半浊,为双调,配于东方。征为火声,微清,为黄钟调,配于南方。羽为水声,其音最清,为盘涉调,配于北方。后世密教遂以五音配列五智、五佛、五部、五色等,宫表中央法界体性智,商表西方妙观察智,角表东方大圆镜智,征表南方平等性智,羽表北方成所作智。[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之二、净土五会念佛法事仪赞、汉书律历志第一上、通典卷一四三、隋书音乐志第九]
五重塔 [佛学大词典]
五层之塔婆。又作五层浮图、五层塔、五级塔。其顶端置有相轮,印度古来即有其制。据佛祖统纪卷五十三、洛阳伽蓝记卷二等所载,可知我国自东晋以后即盛行造立五重塔,现存者亦甚多。[陀罗尼集经卷二、广弘明集卷二、洛阳伽蓝记卷一、法苑珠林卷三十八]
五重云 [佛学大词典]
比喻女子之五障。女子之身具有五种障碍,即不得作梵天王、帝释、魔王、转轮圣王及佛身。以五障碍譬喻能遮覆之云,故称五重云。[中阿含经卷二十八、大智度论卷九]
五风 [佛学大词典]
指存于人体内之五种气息。据金七十论卷中之说,五风乃诸根共通者。五风即:(一)波那风(梵pra^n!a ),此风由口、鼻摄取外尘,动十三根,又称呼吸风。 (二)阿波那风(梵apa^na ),此风见可畏之事物即缩避之,致人怯弱,又称缩避风。(三) 优陀那风(梵uda^na ),此风令人高慢,以己独胜,他人皆不及我,又称胜他风。(四) 婆那风(梵vya^na ),此风遍满全身,其极至则渐离人体,离尽而卒,又称遍满风。 (五)娑摩那风(梵sama^na ),此风住于心处,摄持身心,又称摄持风。此五风之消长,能左右人之行动作为乃至其一生之荣枯。
五食 [佛学大词典]
五种出世间之食。乃长养圣者慧命善根之五种法食。即:(一)念食,谓修行者常持正念,长养一切善根。(二)法喜食,谓修行者爱乐大法,而得资长道种,其心常生喜悦。(三)禅悦食,谓修行者由得禅定力而能自养慧命,道品圆明,心常喜悦。(四)愿食,谓修行者以身持愿,不舍万行而长养一切之善根。(五)解脱食,谓修行者解脱各种惑业之系缚,于法得自在,以长养一切之菩提善根。[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华严经疏卷十九、卷二十八]
五香 [佛学大词典]
(一)密教作坛时,与五宝、五谷等共埋于地中之五香。指沉香、白檀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二)密教为成就诸真言而备办之五种坚香。即沉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罗香、天木香。[苏悉地羯啰经卷下备物品](三)密教佛部、莲华部、金刚部等三部通用之五香。即沙糖、势丽翼迦、萨折啰娑、诃梨勒、石密。[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四)密教修孔雀经法时所烧之五香。即沉香、白胶香、紫香、安息香、薰陆香。[乳味钞卷二十、卷二十五](五)谓五分法身清净之香。又称五分香、五分法香。即指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藏法数卷三十三、建立护摩私记](参阅‘五分香’1067)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