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阐提 [佛学大词典]

又作有性阐提。阐提,原指断除善根、永不得成佛之根机。大悲阐提则谓大悲菩萨起大悲心,怜悯一切众生,发愿度尽众生界,遂专行利他救济,因而自身终无成佛之期。此系法相宗依楞伽经所说二种阐提中之‘菩萨阐提’而立。即大悲菩萨虽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但众生界无量无边,又以无性有情毕竟不能成佛之故,遂受此大愿之拘碍而终于失去成佛之时,永远止于因位,故称为阐提,如观音、文殊、地藏等皆属之。[入楞伽经卷二、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窥基)、台宗二百题卷五]

大悲忏法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编集。又作出像大悲忏法、大悲心咒忏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乃知礼依据伽梵达磨所译之大悲心陀罗尼经而作,内容叙述千手观音之忏法。系以天台宗教义指导修持之忏仪作法。谓虔信千手观音,不仅可消灾得福,死后且可往生西方净土。
大悲愿 [佛学大词典]
(一)指佛菩萨为济度众生而发之誓愿。如诸佛因悲心而发之种种别愿皆是。又阿弥陀佛所发之四十八愿,乃于‘因位’时所发之誓愿,愿愿皆以悲心导引诸有情,故有‘无上大悲愿’之称。(二)日本净土真宗特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愿。又作诸佛称扬愿、诸佛咨嗟愿、选择称名愿。此愿以诸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及其名号,回向众生,令众生闻信而欣至彼刹土中;系诸佛之大悲示相,故称为大悲愿。
大悲坛 [佛学大词典]
即指密教之胎藏界曼荼罗。又作大悲胎藏曼荼罗、大悲曼荼罗、悲生曼荼罗。坛,梵语man!d!ala(曼荼罗)之意译。乃大日经所说,谓胎藏界之曼荼罗,为自大悲胎藏出生之曼荼罗。[大日经卷一、大日经疏卷五](参阅‘胎藏界曼荼罗’3935)
大智度论 [佛学大词典]
梵名Maha^prajn~a^pa^ramitas/astra 。凡一百卷。为印度龙树菩萨着,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智度经论、摩诃般若释论、大智释论、释论、智度论、智论、大论。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系诠释大品般若经之论著。‘大智度’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之意译。相传本书之原文有十万颂之多,据推测,今本百卷系鸠摩罗什缩译而成者。罗什译本中,最初之三十四卷,为全译本,系大品般若初品之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经罗什加以节略。本书若全部译出,或有千余卷之数。卷首之序文为僧睿所作。全书所引经典极多,为理解大乘佛教之重要论书。本书对学说、思想、用例、传说、历史、地理、实践规定、僧伽之解说甚为详细。所引用之经典、论书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以及初期大乘之法华、华严等诸经典。并言及胜论派及其他印度一般之思想,可谓为当时之佛教百科全书。本书为龙树晚年之著作。在般若思想之弘扬上,龙树之另一大作‘中论’系站在‘般若皆空’之否定立场而言,然本书则是立足于‘诸法实相’之积极肯定立场,并极力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波罗蜜等宗教之实践,故由本书即可了解龙树以前佛教学说之大要。又龙树以后大乘佛教等诸说,几皆以本书为中心而开展。此即龙树所以被誉为‘八宗祖师’之理由。故本书不仅为印度唯识思想形成之重要典籍,即连‘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真如思想、空与中道思想之相即,均深受本书之影响。此外,本书中之佛身观与法身观,是密教思想之先驱,且为真言陀罗尼之根源。本书译于姚秦弘始四年(402)至七年,自译出以来,研究风气甚盛,与三论学派(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相合,则成为四论学派,为历来各宗所依用援引之重要论典,天台之四教义卷十二即尊之为‘大乘通申论’。近年来,台湾研读此书之风气甚盛,故坊间流行数种版本,且有新式分段排版本。敦煌及新疆等地所发掘之古写本,题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优婆提舍’。以现行本与古写本互相校合,则知现行本中有不少脱误之处。本书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大智度论抄二十卷(慧远)、大智度论疏(昙影)、大智度论疏十四卷(僧侃)、释论玄门一卷(慧思)、大智度论释十卷(行贺)、大智度论疏二十四卷(慧影)等。[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八、卷十、大唐内典录卷三、卷五、续高僧传卷十三、大智度论の古本に就て(秃氏祐祥,龙谷大学论丛第二五七)、炖煌出土智度论に就て(本田义英,宗教研究新第六之二)]
大智度论抄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十卷。东晋庐山慧远(334~416)撰。原书内容已佚失,仅余序文,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出三藏记集卷十。或谓慧远鉴于大智度论内容广博,初学者入门不易,乃将大智度论之重要语句抄出,以利后学。慧远专精于大智度论之研究,由本书序文及‘大乘大义章’(慧远问,鸠摩罗什答)等书,可略窥一二,故能有大智度论抄之作。
大智度论疏 [佛学大词典]
原为二十四卷,今仅存七卷。北周僧慧影撰。本书卷十四、卷二十一,收于卍续藏第七十四册;卷一、卷六、卷十五、卷十七、卷二十四,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系仅存之大智度论注释书。慧影为智度论师道安之弟子,因辑录道安有关大智度论之讲述而作此注释书。内容亦融和道凭之五时教判、道场法师之事迹、北地研读智度论之盛况等。[诸宗章疏录卷一]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