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摩字 [佛学大词典]

梵语pan~camaka^ra。又作五摩事。与性(梵s/akti )合一,为获得究竟大乐之媒介之五种象征物,即酒(梵madya )、肉(梵ma^m!sa )、鱼(梵matsya )、炒米(梵mudra^ )、性交(梵maithuna )等五种,各物之字首皆为 m,故有五摩字之名。又上记五项之中,mudra^又指结印。 五摩字主要见于印度教性力派(梵S/a^kta )之文献中。五摩字有时又被认为是地水火风空五大之象征,亦称五实性(梵pan~catattva ),系因人根机之不同而象征意义亦异。下根者禁止饮酒乃至性交,上根者则为与宇宙生命同化之媒介。酒属火,燃烧之后,为产生诸要素之力。肉属风,为增长身心之营养和力量。鱼属水,为水中诸动物生命力之表现。炒米属地,系地上生命之基础。性交属空,系表示宇宙创造之生命力。五摩字之作法为一般左道密教特色之一,其后亦传至西藏。然在佛教文献中,并无此一说法。[梵文本大涅槃怛特罗(Maha^nirva^n!a^-tantra, VII, 103~111)、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Guhyasama^ja-tantra)、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A. Avalon:Tantra of the Great Liberation;J. Woodroff: Shakti and Shakta;B. Bhattacharyya: Guhyasama^ja-tantra, GOS. LⅢ]

五德瑞现 [佛学大词典]
释尊宣说无量寿经时,入大寂定所现之五德瑞相。即:(一)住奇特法,谓佛得超特之法,为世间所无。(二)住佛所住,谓涅槃常果,诸佛同住。(三)住导师行,谓佛住四摄法等化人之行,欲导人令入佛法。(四)住最胜道,谓佛住无上菩提,内证真道,知诸佛德。(五)行如来德,谓佛入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五眼、六通、四无碍等如来之德而能度物。五德之中,以住奇特法为总,其余四者为别。又以住佛所住、住最胜道属自利之德,住导师行与行如来德则属利他之德。[无量寿经序分、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慧远)]
五德 [佛学大词典]
(一)释尊说无量寿经,入大寂定,现五德之瑞相。即:(一)住奇特法,(二)住佛所住,(三)住导师行,(四)住最胜道,(五)行如来德五种,称为五德。[无量寿经卷上](二)于结夏安居毕日,举行自恣举罪,选任此自恣举罪者,必具二种五德,即:(一)自恣五德,即不爱、不恚、不怖、不痴、自恣不自恣知。(二)举罪五德,即知时、真实、利益、柔软、慈心。[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四](三)指戒师五德。即:(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天台戒疏卷上](四)瞻病五德。即看护病人应行之五德。(一)知病人之可食不可食,(二)不嫌恶病人之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悲心不为衣食,(四)能理汤药等,(五)能为病人说法。[四分律卷四十一]
五啖食 [佛学大词典]
梵语pan~ca-bhojani^ya。又作五正食。食物一般分为五嚼食(又作五不正食)与五啖食。五啖食即饭、麦豆饭、■、肉、饼等五种。[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参阅‘食物’4000)
五乐 [佛学大词典]
(一)指出家乐、远离乐、寂静乐、菩提乐、涅槃乐等五乐。即:(一)出家乐,谓世人多业惑、烦恼,若出家办道,则永断苦痛。(二)远离乐,即初禅之乐。谓初禅能远离欲界之爱染烦恼,得觉观禅定而生喜乐。(三)寂静乐,即二禅之乐。谓二禅离初禅之觉观散动之禅定,以心寂静而发胜定之乐。(四)菩提乐,谓菩萨成无漏菩提果,自受其乐,然因慈心之故,复以此乐转施众生。(五)涅槃乐,谓菩萨息化归真,入无余涅槃,得最寂静。[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三、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五](二)指眼、耳、鼻、舌、身等五种官能对应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之欲乐。(参阅‘五欲’1149)
五热 [佛学大词典]
古代印度外道苦行之一。即曝晒于烈日下,而于身体四方燃火之苦行。行此苦行之外道,即称五热炙身外道。[维摩经义疏卷中一]
五谷 [佛学大词典]
五种谷物。又称五种谷子。指大麦(梵yava )、小麦(梵godhu^ma )、稻谷(梵s/a^li )、小豆(梵masu^ra )、胡麻(梵atasi^ )。密教修护摩法时,以五谷为供养物,又建立曼荼罗时,与五宝、五药、五香等物共纳于瓶中,置于坛场中心及四方之埋宝处。此埋宝之法即表示安立菩提心中的五智之宝,即能起五谷之善芽,灭除五种过惑。然五谷之名称依经轨而异,如苏悉地经卷下举出稻谷、大麦、小麦、小豆、胡麻等五种;陀罗尼集经卷十二举出稻谷、小豆、小麦、大麦、青稞等五种;观智仪轨则举出稻谷、大麦、小麦、绿豆、白芥子等五种。[蕤呬耶经卷中、陀罗尼集经卷九、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四、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大日经疏卷四]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