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引颈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禅苑蒙求卷中(卍续一四八·一二○下):‘魏府大觉禅师,僧问:“学人仗镆耶剑,拟取师头时如何?”师便引颈,僧云:“斩!”便打。’镆耶乃古代吴国之著名刀匠干将之妻,其所制之名剑称为镆耶剑。公案中之‘镆耶剑’表示利剑之意。此则公案说明大觉禅师对生死透脱之状。[禅林类聚卷十七]

大觉 [佛学大词典]
指释尊之觉悟。又作正觉、大悟。释尊觉悟宇宙之实相后,不仅将自己从迷惑中解放出来,更欲使他人得到解脱,而今觉行圆满,故其觉悟称为大觉。[心地观经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
大宝积经论 [佛学大词典]
梵名Maha^ -ratnaku^t!a-dharmaparya^ya-s/atasa^hasrika^-parivarta-ka^s/yapa-parivarta-t!ika^ 。凡四卷。安慧着(据西藏译本),北魏菩提流(留)支译。此论虽名为大宝积经论,然并非唐代菩提流志所编译之大宝积经全经一二○卷之释论,而仅是第四十三会普明菩萨会(即‘古宝积经’)之注疏。本论内容初揭出归敬偈二颂,其次论释‘宝积’之名义,盖宝积一经摄尽一切大乘法中,如来为诸菩萨所说各种邪行、正行等十六种相差别之说法,故称‘宝积’。其后就原经文,以问答体详释原经之文义。本论所论释之普明菩萨会另有三种异译本,于四种译本中,本论博采四本,而以大宝积经第四十三会之普明菩萨会为主。本论另有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经疏部。[历代三宝纪卷九、大唐内典录卷四、古今译经图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六、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九]
大宝积经 [佛学大词典]
梵名Maha^ -ratnaku^t!a-su^tra 。凡一二○卷。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之主题,例如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主要论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宣说弥陀净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会等则阐扬密教之各种重要教义。此外,本经各会所属部类亦极纷杂,如第十四会‘佛说入胎藏会’属于小乘部,第一‘三律仪会’、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属于律部,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属于般若部,第四十七会‘宝髻菩萨会’属于大集部。故可说全经每一会虽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体而言,则缺乏一贯之系统。又于菩提流志所译二十六会中,有十一会二十二卷为初次翻译者,其余十五会则属重译部分。本经之异译本极多,兹为便于比较,特将四十九会名称、卷数、译者(新译即指菩提流志)列表如次:除上举四十九会外,另有下列之异译本。又下表会数栏内之数字,乃相当于大宝积经内容之会数。本经之梵本,今仅存部分断简残片。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等载,玄奘自印度归返时,曾带回本经之梵本,玄奘译完大般若经六百卷后,诸方名德又敦请玄奘再译本经,然其时玄奘已精力殆尽而预知寂期不远,遂舍却所请。而玄奘所带回之梵本,今已不存。另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十三章、第二十章等所载,本经之梵文原本,与华严、大集、般若等经相同,均有十万颂之多,后因辗转传译而仅余今之四十九会一二○卷。本经另有西藏译本,题为‘大宝积法门十万章’(藏Dkon-mchog brtsegs-pa chen-poh!i chos-kyi-rnam-gran%s leh!u ston%-phrag-brgya-pa ),亦有四十九会,然西藏译本原为各会单独传译,且缺少其中若干会,后乃自汉译本补充数会,并仿其四十九会之制而集成者。本经各会之注疏极多,北魏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论四卷(安慧着)为第四十三会之释论,同为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释为第四十一会之注释,潜真之大宝积经疏三卷为第十五会(不空译本)之注释,康僧会之大宝积经子注为第十九会(安玄译本)之注释,此外,第五会、第四十八会之注疏甚多。[开元释教录卷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阅藏知津卷二、卷三、西藏译大宝积经の研究(樱部文镜,大谷学报第十一之三)]
大觉世尊 [佛学大词典]
大觉与世尊之合称。又作大觉尊。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称大觉;为世中之尊,故称世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大八·八三五上):‘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多、大品等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多。’另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等之偈中亦见此称。[摩诃止观卷一上]
大觉寺 [佛学大词典]
(一)又称云门寺。位于广东乳源县云门山。云门宗初祖文偃创建于五代同光元年(923)。(参阅‘云门山’5335)(二)位于北平旸台山。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初名清水院,金时为西山八大院之一,称灵泉寺。明宣德三年(1428)重修,改今名。(三)位于浙江於潜县北,西天目山莲华峰。全称大觉正等禅寺。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临济宗杨歧派高峰原妙创建。原妙之后,由大觉祖雍权摄寺事,后永泰住持此寺。寺有五凤楼、诸天阁、藏经可观楼等。元末遭兵火,明洪武十年(1377)隆潜重建,永乐元年(1403)遭洪水崩坏,十二年宗顾移寺址于今地,弘治七年(1494)知府梁万钟恢复旧址,重建大殿及禅堂等。明末复毁,今存者为子院。[新续高僧传卷十八、卷五十九、天目山名胜志(钱文选)](四)位于台湾高雄县大社乡。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由台南知府蒋光焄所兴建,为台湾古刹之一。台湾光复后,由眼净和尚出任住持。民国四十八年(1959)该寺恭请隆道、慈霭二法师晋山后,募资重建,现已颇具规模。(五)日本高野山真言宗大本山。位于京都市。本为嵯峨天皇之离宫,时称嵯峨院,贞观十八年(876)皇女(淳和天皇)改之为寺,而以恒寂法亲王(淳和天皇皇子)为开山。后宇多天皇入住该寺后,大建伽蓝,世称中兴开山、大觉寺法皇。日本南北朝之议和亦在此举行。寺东之大泽池,景色颇佳。寺内藏有甚多佛画。
大觉金仙 [佛学大词典]
指佛陀。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尝诏改佛陀为大觉金仙。宋史徽宗本纪:‘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中略)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盖时以佛教隶属道教,谓佛为仙人之一,实寓贬黜之意。然印度古代,每称栖隐山林修道之人为仙人,深含尊敬之意,而对佛陀,既视为超乎声闻、缘觉等之大觉者,故特以‘大觉’、‘大仙’称之;又因佛身为真金之色,故称金仙,诸经中多用之,非如我国后世所含贬次于道流之意。[佛祖统纪卷四十六]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