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宝要义论 [佛学大词典]

凡十卷。作者不详。北宋法护、惟净等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系有关大乘教徒实践法门之经说集。初为归敬颂,次论人身难得、胜行难成、正法难闻,故劝人发菩提心,信奉正教。此外,并述及大悲、五种行、在家菩萨行、邪行正行、正法摄受、般若波罗蜜、方便、行愿、信解等法门。本书乃自七十种经典中,择要摘录百数十文而成者。

大乘禅 [佛学大词典]
指菩萨禅。乃圭峰宗密(780~841)所立五种禅中之第四种。宗密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四八·三九九中):‘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在宗密之禅法分类中,此种禅法仍次于最上乘禅。(参阅‘五味禅’1105)
大乘灯 [佛学大词典]
梵名Maha^ya^na -pradi^pa 。音译莫诃夜那钵地已波。唐代僧。爱州(越南东京一带)人。幼年出家于杜罗钵底国,通大乘经论。后随唐使入京,于玄奘三藏处受具足戒。留住数载,又舶行至师子国(锡兰),更历西印度各地,凡十二年,多与义净、无行等共行。后示寂于俱尸城般涅槃寺,世寿六十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大乘论 [佛学大词典]
即敷陈六度及诸法皆空等义,并注解大乘经典之各种论书。与小乘论对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佛陀住世时,别无论部,至佛陀入灭后,诸菩萨始为钝根众生制造诸论,分别解释诸经之深义。如龙树造大智度论以阐释大品般若,提婆造百论,无著造瑜伽师地论,天亲造大乘成业论等,护法造成唯识论等,清辨造掌珍论等。我国自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真谛、玄奘、施护等诸师相继传译此等经论后,讲习之风颇盛。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入藏录,分大乘论为释教论、集义论,其中,释教论二十一部一五五卷,集义论七十六部三六三卷,合为九十七部五一八卷;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八列举一一七部六二九卷;缩刷大藏经列举一二八部六五九卷。此外,尚未汉译者有月称之中论释(梵本)、龙树之无畏论、世亲之无尽意经广释、安慧之大乘庄严论释、陈那之因明集(以上藏本)等。[历代三宝纪卷十三、卷十五、彦琮录卷一、卷二、卷五、大唐内典录卷六、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五、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五、卷六]
大原问答 [佛学大词典]
又作大原谈义。乃日本净土宗史事。日本文治二年(1186),一说文治五年,源空应天台宗显真之请,在大原龙禅寺与明遍、智海、贞庆等诸宗高僧大德互相答问,讨论净土之定义。源空讲说净土宗义、念佛功德、弥陀本愿之旨要。使问者大为信服,集会之三百人欢喜流泪,相传因而举行三日三夜之不断念佛。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表启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编者不详。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集录唐玄奘之上表、启,并唐太宗之敕书等,凡十六篇。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佛学大词典]
凡三卷。撰者不详。又称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其版本有二:(一)题为‘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宋刊大字本,第一卷缺首,第二卷全缺。昔时藏于日本高山寺,今归德富苏峰成篑堂文库,罗振玉影印入吉石庵丛书。(二)题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刊巾箱本,昔时藏于日本高山寺,今为太仓喜七郎所有,上卷缺第一则,中卷缺第八则,民国五年(1916)有罗振玉之影印本,十四年有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此二版本均残缺不全,名称虽异,实为一书。唐僧取经故事发源甚早,南宋以前即甚流行。本书共十七章节,每节标题目次序,乃小说最早之分回形式,内容文字长短不一,长者千余字,短者不满百,或系说话人预备讲说之提纲。然本书并非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之所本,不仅叙述方式、取经人数不同,情节亦无直接之关连。以‘诗话’为名,乃因每节必以诗作结,而诗句皆出于书中人物之口,与话本中之诗句由说话人意思表达者不同。为唯一现存宋人所作话本诗话。坊间有大字、巾箱合刊本。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