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昭寺 [佛学大词典]

小昭,西藏名Ra-mo-che 。位于西藏拉萨市区。又作小召寺、老木契。西元七世纪文成公主督工建造。为深受藏族人民敬仰之古刹。或谓由弃宗弄赞之另一妃子尼泊尔公主墀尊(梵Bhr!kuti ,波利库姬)所建。寺坐西向东,最早之建筑形式与内地汉族寺院相同,后几经焚毁重建,已失原来面目,而成为西藏式之寺院。寺中壁画甚多,正殿供奉墀尊公主携至西藏之不动金刚像。本寺原为喇嘛教密宗经学院之一。(参阅‘大昭寺’805、‘珠甘寺’4187)

小品般若经 [佛学大词典]
梵名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凡十卷二十九品。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小品经、新小品经。即八千颂般若,乃鸠摩罗什(343~413)于西元四○八年所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为大乘佛教最初期说般若空观之基础经典之一。其内容阐释菩萨之般若波罗蜜、菩萨之诸法无受三昧、菩萨摩诃萨及大乘之意义,又详举般若波罗蜜与五蕴之关系、受持修习般若波罗蜜之功德,与诸法空无所得、空三昧等之理。本经之同本异译有:(一)道行般若经,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二)大明度无极经,六卷,吴·支谦译。(三)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五卷,前秦昙摩蜱与竺佛念共译。(四)大般若经第四会十八卷二十九品、第五会十卷二十四品,唐代玄奘译。(五)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宋代施护译。另有藏译本与梵本。[大般若经概论(渡边海旭)]
小南海灵山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台湾屏东县琉球乡。陈乃居士与七位信女共同创建于民国四十六年(1957),初仅茅蓬数间,后陆续完成观音殿、凌霄宝殿及前后各殿堂,建筑宏伟,内部雕工精细,为琉球乡最具规模之道场,亦为南台湾之观光胜地。
小阿师 [佛学大词典]
指小僧。又称小师。阿为助词,无义。临济录(大四七·四九九下):‘后生小阿师不会。’后人亦以之为卑下之贬称。(参阅‘小师’938)
小相 [佛学大词典]
又作随相、小四相。相对于‘生、住、异、灭’之大四相,故称小四相;又此四相均起于一念之中,故称小相。于阿毗达磨之教学中,‘生、住、异、灭’之四相有本相、随相之别,随相系随于‘生、住、异、灭’四本相而起者,即:(一)生生相,以根对尘,一念心生,称为生生相。(二)住住相,一念之心,暂尔相续,称为住住相。(三)异异相,一念之心,初后不同,称为异异相。(四)灭灭相,尘境既忘,心念亦灭,称为灭灭相。[俱舍论卷五]
小食 [佛学大词典]
依佛制,出家之人但于日中一食,若于晨时食,称为小食;于午后食,称为后食,皆不合制。或谓晨朝之食称为轻食;于晨朝与正午之间进食,则称小食。又禅林中以朝食之粥称为小食,久之,乃为朝食之异称。[四分律卷二十二]
小乘 [佛学大词典]
梵语hi^na-ya^na。又作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于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意。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大乘诸经论中比较大小二乘之别者颇多。(一)据大智度论卷四、卷十八等所载,声闻乘狭小,佛乘广大;声闻乘自利自为,佛乘利益一切;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则兼说众生空与法空;暖、顶、忍、法等四善根位为小乘之初门,菩萨法忍为大乘之初门;声闻说法中无大慈悲心,大乘法中则在在强调大慈悲心;声闻法中皆为自身,大乘法中广为众生;声闻法中无欲广知诸法之心,仅有欲求疾离老病死之心,大乘法中欲了知一切法;声闻法之功德有所限量,大乘法中欲尽诸功德,无有遗余。(二)据入大乘论卷上载,声闻之学,仅断结障,观无常行,从他闻法;菩萨则志在断尽一切微细诸习,乃至观一切法空,不从他闻,得自然智、无师智。声闻之解脱,称为爱尽解脱,而非一切解脱,乃为钝根少智众生而权假设说者;大乘之解脱,断烦恼习,一切都尽,乃为利根菩萨而广分别说者。(三)大乘庄严经论卷一成宗品则举出声闻乘与大乘有五种差异:(1)发心异,(2)教授异,(3)方便异,(4)住持异,(5)时节异。上记皆为大乘经论所说小乘声闻乘之狭劣。盖小乘系指四阿含等诸经,四分律、五分律等诸律,发智论、婆沙论等诸论所宣说之法门,故大智论称之为‘三藏教’。其中虽衍生出上座、大众二十部等之别,主要仍在宣说‘我空法有’,观四谛之理,证阿罗汉果,以期归于无余涅槃。在我国,教判之说极为盛行,诸家亦多判此教为佛教之初门。以下列举历来诸家所判小乘之说法:(一)姚秦鸠摩罗什于大乘大义章卷下举出大小二乘之说,谓小乘仅说众生空。(二)刘宋慧观及岌法师等之主张,谓阿含乃佛陀成道后十二年中所说,主要宣说‘见有得道’之法,故将之摄入渐教五教中之第一‘有相教’。(三)梁代宝亮之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三十五载,小乘三藏又称别相说法轮,而以之配属涅槃五味中之乳味。(四)法云之法华义记卷二载,佛陀成道后十二年中所说之阿含经为‘有相教’。(五)后魏菩提流支等判立‘半、满’二教之说,以小乘所说不究竟之故,而称之为‘半字教’。 (六)陈代真谛提出‘转、照、持’三轮之说,其中以佛陀成道后七年中转四谛之法轮,故称‘转法轮’。(七)后魏慧光立四宗之教判,以毗昙之六因四缘判为第一‘因缘宗’,以成实之三假判为第二‘假名宗’。(八)隋代慧远根据慧光之说,并进而以阿毗昙主张‘诸法各有体性’而判之为小乘中之浅教,以成实主张‘诸法虚假无性’而判之为小乘中之深教。此外,又于其大乘义章卷一,广就部教三藏、法性实际、四缘、六因、八识有无、三聚净戒、四陀罗尼、四无量、禅定、十地、三十七道品、六通、十力等之教义而论述大小乘之别。(九)智顗立‘五时八教’之说,于五时之中,以小乘为第二‘鹿苑时’;于化法四教中,以小乘为‘三藏教’。(十)吉藏于三论玄义总分佛之教法为大小二乘,其中小乘复分毗昙有门、成实空门两种。吉藏又于中观论疏卷一等,提出‘三种法轮’之说,而以小乘为‘枝末法轮’中之一者。(十一)唐代波颇三藏创立五教之判,以阿含等经为‘四谛教’。(十二)道宣于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揭出‘三教’之说,以小乘旨在阐明‘性空无我’之理,故判之为‘性空教’。(十三)新罗元晓创立‘四教’之说,以小乘四谛、缘起等经判之为‘三乘别教’。(十四)窥基判立‘三教八宗’,于三教之中,以阿含等为‘有教’;于八宗之中,前六宗赅摄小乘诸部,即犊子部等配于第一‘我法俱有宗’,萨婆多部等配于第二‘有法无我宗’,大众部等配于第三‘法无去来宗’,说假部等配于第四‘现通假实宗’,说出世部等配于第五‘俗妄真实宗’,一说部等配于第六‘诸法但名宗’。此外,复判立‘四宗’之说,以杂心论等主张五聚之法皆有法性,故称之为‘立性宗’;以成实论破除体性之说,故称之为‘破性宗’。(十五)法藏判立‘五教十宗’之说,于五教之中,谓小乘之四谛十二因缘仅说‘人空’,不说‘法空’,故仅能证得小果,遂判之为‘小乘教’;于十宗之中,将小乘诸部摄属前六宗,其说与窥基之说类同。(十六)法藏之门人慧苑亦判立四教,谓小乘于真如、随缘二分义之中,仅说‘生空所显’之理,故判之为‘真一分半教’。此外,日本方面,空海于十住心论中,以声闻唯观‘五蕴无我’,故判之为第四‘唯蕴无我心’,以缘觉乃拔除烦恼业因及无明之种子,故判之为第五‘拔业因种心’。凡上种种,虽以小乘乃为声闻而设权门方便之教,而视之为佛教之初门,然随近世佛教研究法之改变,则称所谓之‘小乘教’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其中多含释尊直接口授之教说,其后之大乘佛教则为其教义之敷衍。今日东亚诸国中,以锡兰、缅甸、泰国等专传小乘佛教;尼泊尔、西藏、蒙古、我国及日本等则主要遵奉大乘佛教,而兼学小乘。[分别功德论卷一、中边分别论卷下无上乘品、佛性论卷一、大般涅槃经集解卷八、法华经玄赞卷一本、华严五教章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阅‘大乘’807、‘小乘二十部’928)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