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内典录 [佛学大词典]

凡十卷。略称内典录。唐代律僧道宣(596~667)编。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收录东汉至唐初译者二二○人,经典二四八七部八四七六卷。系参考历代三宝纪、法经录、仁寿录等,撷长补短,检讨一切经之内容与目录而成。麟德元年(664)成书。共分十录。卷八(历代众经见入藏录)乃根据西明寺现藏入藏目录所著,为本书最具特色之部分。卷十(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则根据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纪、法经录之记载,另加上若干道宣所查定之经典,共举出疑伪经一六二部。此外,本书另有灵验谈等。又继本书之后,有续大唐内典录一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或谓亦道宣所作,或谓智升撰,迄无定论。[法苑珠林卷一○○、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序、唐书艺文志第四十九]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佛学大词典]
凡三卷。撰者不详。又称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其版本有二:(一)题为‘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宋刊大字本,第一卷缺首,第二卷全缺。昔时藏于日本高山寺,今归德富苏峰成篑堂文库,罗振玉影印入吉石庵丛书。(二)题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刊巾箱本,昔时藏于日本高山寺,今为太仓喜七郎所有,上卷缺第一则,中卷缺第八则,民国五年(1916)有罗振玉之影印本,十四年有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此二版本均残缺不全,名称虽异,实为一书。唐僧取经故事发源甚早,南宋以前即甚流行。本书共十七章节,每节标题目次序,乃小说最早之分回形式,内容文字长短不一,长者千余字,短者不满百,或系说话人预备讲说之提纲。然本书并非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之所本,不仅叙述方式、取经人数不同,情节亦无直接之关连。以‘诗话’为名,乃因每节必以诗作结,而诗句皆出于书中人物之口,与话本中之诗句由说话人意思表达者不同。为唯一现存宋人所作话本诗话。坊间有大字、巾箱合刊本。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表启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编者不详。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集录唐玄奘之上表、启,并唐太宗之敕书等,凡十六篇。
大原问答 [佛学大词典]
又作大原谈义。乃日本净土宗史事。日本文治二年(1186),一说文治五年,源空应天台宗显真之请,在大原龙禅寺与明遍、智海、贞庆等诸宗高僧大德互相答问,讨论净土之定义。源空讲说净土宗义、念佛功德、弥陀本愿之旨要。使问者大为信服,集会之三百人欢喜流泪,相传因而举行三日三夜之不断念佛。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唐代义净着。略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天授二年(691)成书。内容记载唐初五十年间(贞观至天授),为求法而西行至印度,甚或远抵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之六十余僧侣之略传,书末附有义净之自传。此外,书中亦载有若干新罗僧人之传记。所记入印道路有通过西藏、尼泊尔者,为研究印度佛教与中印交通之重要史料。[佛祖统纪卷三十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卷二十]
大唐西域记 [佛学大词典]
凡十二卷。唐代玄奘述,其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编集而成。略称西域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为玄奘于十六年间,游历印度、西域等一百十余国与传闻中二十八国之见闻录。除有关佛教大小乘诸部传播之实情等记载外,举凡地理、风俗、语言、传说、产业、政治等,皆有详细之记载。其中,有关都邑、堂塔等位置之标示,对于十九世纪以来勃兴之印度、西域等地佛教遗迹之实地考证,极具指南之价值。故本书为考察当时印度、西域之重要史料。如道宣所编之释迦方志二卷,大部分均抄录自本书。又本书早已收入大藏经中,卷首附有秘书著作佐郎敬播之序文;宋藏以下,则另附尚书左仆射燕国公张说之序。清代丁谦着有大唐西域记考证,日本学者堀谦德则撰有解说西域记之书。法译本有 S.Julien "Me/moires sur les contress occidentales" 2 tomes, Paris,1857~1858. 英译本有 S. Beal "Si-yu-ki, Buddhist Records of theWestern World" 2 vols., London,1884, 及 T. Watters "On Yuan Chwangs/ Travels in India" 2 vols.,London, 1904~1905. ,其书附有详尽之考证。另有吕秋逸本(金陵刻经处刊,1957),及新式标点校勘本(地平线出版社刊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续高僧传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八]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 [佛学大词典]
凡三卷。唐代圆照撰集于德宗贞元十年(794)。略称续开元释教目录。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计收经论及念诵法一九三卷、经论疏义六十四卷、贞元新集古今制令碑表记八十六卷等,合为三四三卷,加上本书目录二卷,共三四五卷。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