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王小徐 [佛学大词典]
(?~1948)安徽芜湖人。名季同,字小徐。客居苏州,曾留学英国。精于电机科学及西洋哲学。由于受杨仁山之影响,乃开始涉猎佛法。凡法相唯识、因明之学皆有研究。并参究话头,专做禅宗工夫。认为佛法乃唯一之根本真理,为实证哲学,亦为应用科学。氏为民初科学界人士研佛有成之学者。著有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佛法省要等书。
王三昧 [佛学大词典]
指三昧之王。全名三昧王安立三昧(梵sama^dhi -ra^ja-supratis!t!hito na^ma sama^dhih! ),又作三昧王三昧、三昧王。即三昧中之最胜者。为首楞严定之异名。据大智度论卷七释之,谓王三昧于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缘无量诸法,一切三昧皆入于其中。又选择本愿念佛集以念佛为王三昧,坐禅用心记则以坐禅为王三昧。[放光般若经卷一、大品般若经卷五、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
王 [佛学大词典]
梵语ra^jan,巴利语同。印度佛教兴盛之时代,王权亦有逐渐强化之趋势。至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时,将印度建设成一统国家,王之威势因此愈加神圣化,佛教亦受其影响;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经典中,即将王恩列为四恩之一。然佛教原不承认王有绝对之权威,而应以保护人民之权益为其职守,如金光明最胜王经、仁王般若经均主张正法(佛法)为主,王法(世法)为从。我国东晋时代,有沙门不敬王者论之说,遂与儒家产生争论。此外,佛教称理想之王为转轮圣王,而所谓‘十善王’之真正意义,即指能以十善之正法教导人民。
犬逐块 [佛学大词典]
譬喻无知凡夫但见于果,而不求其因,如犬逐于块,而不知追投之人。[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五]
牛头禅 [佛学大词典]
又作牛头宗、牛头流。为我国禅宗之一支。宗祖为牛头法融。法融初从三论宗之炅法师出家,后入江宁牛头(首)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枯坐,感百鸟衔花之瑞。唐贞观年间(627~649),四祖道信闻之,前往付其法,由是法席大盛,自成一派,此为禅宗分派之始。世人乃以之与五祖弘忍之‘东山宗’相对称,特称为牛头宗。法融之下有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合称牛头六祖。慧忠下有佛窟惟则,惟则下有云居普智。智威门下有玄素,玄素门下有道钦,俱为一代之硕德。道钦甚受唐代宗之归仰,蒙赐‘国一禅师’之号。道钦门下有鸟窠道林,以与白居易之问答语句而驰名禅林。牛头宗于唐代盛极一时,然至宋代以后则衰竭不振。宗密之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一一○·四三六上):‘牛头宗意者,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中略)乃至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此其宗风,即所谓‘于空处头示不空妙性之理’,然南宗诸师频诋击其说,如黄檗希运即评之曰‘犹未知向上之关捩子’。[景德传灯录卷四、卷九、祖庭事苑卷一、五灯会元卷四]
牛头马头 [佛学大词典]
地狱之狱卒。指牛头人身与马头人身之鬼。然亦有说为地狱中罪人之状貌者。[五苦章句经、立世阿毗昙论卷八]
牛头旃檀 [佛学大词典]
梵语gos/i^rs!a-candana。檀香木之一,乃旃檀中之最具香气者。又作牛头栴檀。产于印度,为常绿树,干高约零点九公尺,其材芳香,呈灰黄色,或赤铜色,可用以雕刻,或与根研为粉末,以供焚香,或制香油。昔时优填王曾命人以此木雕刻佛像,迄今著名。另据新华严经卷六十七所载,牛头旃檀产于南印度摩罗耶山(梵Malaya )西南之摩罗耶,故又称摩罗耶产(梵Malaya -ja )。然据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九载,郁单越有十大山,其第五为高聚山,有五大峰,其第二峰名银峰,盛产牛头旃檀,以此山峰状似牛头,故称所产之旃檀为牛头旃檀。[玄应音义卷二十三、慧琳音义卷三、经律异相卷六](参阅‘檀像’6444)
牛头阿傍 [佛学大词典]
指牛头人身之鬼卒。五苦章句经(大一七·五四七中):‘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
牛头天王 [佛学大词典]
印度祇园精舍之守护神。又称祇园天神。据祇园牛头天王缘起所说,牛头天王为丰饶国王武答天王之子,系药师如来之化身,头顶生有三尺长之牛头,并有三尺长之赤角,即位后,号牛头天王。今为日本京都祇园神社之祭神。
牛头山 [佛学大词典]
(一)位于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之南。又作牛首山、天阙、仙窟山。高四四八公尺,周围约二十七公里。以双峰对峙,宛如牛角,故有此名。相传文殊师利菩萨与一万菩萨,夏居五台山,冬居此山。今北称牛首山,南呼祖堂山。刘宋之初,刘司空建佛窟寺(一说系梁天监年间司空徐度所创建,又有说为梁武帝所造立者),并倾巨资,书写佛经、道书、佛经史、俗经史、医方图符等七藏经书,收藏寺中;后又于大明三年(459),建造幽栖(栖)寺。唐贞观十八年(644),法融来此,于幽栖寺之北岩下建禅室,随从者百余人。自此法融一系,称为牛头禅。此后有法持、慧忠、玄素等皆学法于幽栖寺。此寺后改称祖堂寺。又佛窟寺系因内有辟支佛窟而得名,亦为法融住处。唐大历九年(774),代宗曾梦牛首山辟支佛来见,故令太子詹事古侁建造七级浮图。未久,改称长乐寺、资善院、福昌院。至明洪武元年(1368)恢复佛窟寺之旧称。正统十四年(1449)又改称弘(宏)觉寺,至清代方称普觉寺。此寺原为金陵八大寺之一,今已衰颓,尚存大雄殿、毗卢殿、观音窟、文殊窟、及塼塔等。此外,尚有舍身洞、辟支洞,及顶端之兜率岩等名胜。[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续高僧传卷二十、宋高僧传卷八、卷九、景德传灯录卷四、佛祖统纪卷四十一、祖庭事苑卷一、五灯会元卷四、联灯会要卷二](二)西藏名Glan%-ru 或 H!geh!u-to-s/an。又称牛角山、牛角峰山。位于新疆省和阗西南噶喇喀什河(Kara-kash)畔乌加特(Ujyat)之地。英国学者史坦因(A. Stein )认为系今科玛里山(Kohmari^)之旧名。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瞿萨旦那国条所载,王城西南有瞿室■伽山(唐言牛角),崖谷间建有一伽蓝。昔如来曾至此处,为诸天人说法。牛角山岩有大石室,中有阿罗汉入灭心定待慈氏佛,数百年间,供养无替。近崖崩掩塞门径,至今石门不开。又据西藏文于阗国悬记(Lih!i-yul lun%-bstan-pa)载,韦加耶唯鲁雅王(Vijayavirya)曾在牛角山(Glan%-mgo-ri)上建造牛头山寺(H!geh!u-to-s/an)新华严经卷三十二之十回向品及藏译大方等大集经中则谓此山在疏勒国(Kha-s/a),恐系于阗与其境相近,故混为一说。[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释迦方志卷上、枳橘易土集卷八、W.W. Rockhill: Thelife of Buddha; A. Stein: AncientKhotan, vol. Ⅰ、解说西域记、于阗国史]
牛黄加持 [佛学大词典]
以牛黄香水加持。又作牛王加持。为安产加持作法之一。此法起于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即生产时,以准胝观音之陀罗尼加持牛黄,涂于产门之法。
牛场玄真 [佛学大词典]
(1893~)日本佛教学者。属于天台宗。历任东京外语大学、大正大学教授等职。擅天台学,对隐元禅师研究甚深。热心中国佛教,我国留日学僧颇多得其照拂者。且擅中文,译有不少释印顺之佛学作品为日文,如中国禅宗史、中国佛教史略等皆是。著有黄檗隐元禅师庆诞千字文。时论散见于日本各佛教刊物。
牛祭 [佛学大词典]
日本京都广隆寺每年十月十二日所行之祭典。原称摩吒罗神风流,江户时代称摩吒罗神祭礼。考其起源,或系常行三昧堂所发起,摩吒罗神即为其道场之守护神。通常为求天下安稳、除灾、治病等而行之。祭典中,摩吒罗神乘牛而进,故称牛祭。
牛津逸书 [佛学大词典]
(Anecdota Oxniensia)系英国牛津大学自一八八一年陆续出版之梵文佛教原典。又作牛津大学逸书。德国比较宗教学、语言学学者麦克斯穆勒( Max Mu|ller, 1823~1920)早岁学于法国佛教学者布诺夫(Euge`ne Burnouf, 1805~1852)门下,深研梵语与吠陀经典,后与当代知名佛教学者二十余人共同编成梵语、巴利原典及英译本之‘东方圣书’四十九卷,穆勒任总监督。至一八八一年,获得当时留学英国之日本学者南条文雄之协助,校订出版梵文佛典,命名为‘牛津逸书’,先后出版金刚般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般若心经、尊胜陀罗尼等。大部分原典系来自日本,送抵牛津后,由英日两国学人共同校订出版。此外,又将所有出版之原典一一译为英文,收于上记之‘东方圣书’中。此类原典与译本之出版,对十九世纪东方学之研究风潮具有极大之影响力。
牛狗外道 [佛学大词典]
受持牛戒、狗戒之外道。为古代印度六种苦行外道之一。彼辈自鉴其前生,知由牛狗中生来人中,或见牛狗死后生于天上,以为牛狗之所作直为生天之业因,故模仿牛狗之龁草啖污,种种苦行,唯望生天。[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俱舍论卷十九、法苑珠林卷八十三]
牛车 [佛学大词典]
梵语go-ratha。三车之一,四车之一。法华经譬喻品举出羊、鹿、牛三车及大白牛车,牛车比喻菩萨乘。(参阅‘火宅喻’1495)
牛戒 [佛学大词典]
戒禁取见之一。古代印度外道中,有谬执牛行以为生天之业因者,故持牛戒,模仿牛之合眼、低头、食草等,种种苦行,以期生天。[长阿含经卷十九龙鸟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二、俱舍论卷十六]
牛羊眼 [佛学大词典]
指凡庸之眼。以牛羊眼所见比喻看法之拙劣。[大智度论卷八十二、摩诃止观(会本)卷一之五]
牛皮 [佛学大词典]
牛皮虽贵,然披之于身,经日久照,则益加牢缚,难以开脱;以贵而害身之物,譬喻人天所修有相有漏之福,适足损害戒、定、慧,伤折法身之慧命。[摩诃止观卷五]
牛王宝印 [佛学大词典]
为日本佛寺或神社所用之护符。‘王’亦作‘玉’。或谓牛王为佛陀之异称。日本奈良东大寺二月堂、纪伊高野山、熊野三山、京都只园社等,皆曾颁布木版印刷之除厄护符,然其图样各异。东大寺二月堂之牛王宝印题有‘南无顶上佛面除疫病、南无最上佛面愿满足’等文字。[寂照堂谷响集卷一、真俗佛事编卷一]
牛王 [佛学大词典]
梵语r!s!abha。又作超群、胜群。指牛中之王。牛王之形色胜于其他诸牛,譬喻佛德于一切人中为最胜。[胜鬘经摄受章、无量寿经卷下、法华经玄赞卷五本]
牙南 [佛学大词典]
为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傣族宗教仪节之一。牙南为傣语之音译,意译作滴水。僧俗群众于赕佛、晋升佛爷、祭寨神、祭鬼神、祭谷魂、建寨、建新屋等时,或当佛爷于诵经祝愿之开始或结束时,将陶瓷罐中净水浇洒些许于地上,表示虔诚静心,祈请天地神灵明鉴,以求安康幸福。
牙字 [佛学大词典]
指密教金刚牙菩萨成身会之种子傆(hu^m!)。傆有摧破、他恐怖之义,牙亦具有食啖他而恐怖之义,故称傆为牙字。(参阅‘金刚牙菩萨’3537)
片供 [佛学大词典]
密教灌顶式、小坛所所供之供物,有前供三个与后供三个,若仅以前供之部分行供养时,则称片供。此系出自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四、大日经卷一具缘品、不空罥索经卷十五等。又三昧耶戒用前之片供,金胎两戒则用前后供,其前供供养新佛(新阿阇梨),后供供养古佛。供物布列之顺序,在金刚盘(置金刚杵等之盘)之前,置卍字之火舍,其前后次第安置阏伽、涂香、华鬘等。
父城 [佛学大词典]
指迦毗罗城。为释尊之父净饭王之城,故称父城。亦即释尊之出生地。
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佛学大词典]
为基于父母恩重经所作之讲经文。父母恩重经乃初唐成于我国之作,有伪经之说。据此而传者有诸多异本,道教亦有‘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此种劝孝之经典在我国不仅广为读诵,更常被译为平易之文字,或冠以曲调而歌之,其中以‘定格联章’之形式所作之‘十恩德’,乃基于父母恩重经及其讲经文而成。
父母恩重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版本有数种,敦煌出土本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叙说父母恩之深重,为报其恩,必于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供养,并应经常书写、读诵本经。惟开元释教录则以本经为我国所作之伪经,一般亦谓系唐代以前或初唐之时所伪撰者。父母恩重经流通于我国及日本,有关其注释之书甚多,日本文学作品中亦常引用本经经文,故本经堪称为儒教化的佛典之一。于今在日本、朝鲜所流通之‘大报父母恩重经’一书,与本经(敦煌本)内容出入甚大。此外,本经之图画本普及于历代。[开元释教录卷十八伪妄乱真录、朝鲜佛教通史卷上]
父六亲 [佛学大词典]
三藏法数卷二十七引律典载,佛陀为使比丘避于讥嫌,规定比丘不得使非亲之女、非亲之比丘尼浣洗故衣,故有父六亲、母六亲之说。父六亲指:(一)伯,即父之伯,于己为伯祖。(二)叔,即父之叔,于己为叔祖。(三)兄,即父之兄,于己为伯。 (四)弟,即父之弟,于己为叔。(五)儿,即父之子,于己为兄弟。(六)孙,即父之孙,乃兄弟之子,于己为侄男。
爪镜 [佛学大词典]
俗称圆光法。即涂药于指上,诵咒而掌上光明如镜,能现种种相,预卜人之吉凶祸福,乃佛制所禁卜筮法之一。[梵网经心地戒品第十卷下、梵网经合注卷六]
爪塔 [佛学大词典]
塔之一种。佛住世时,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给孤独长者为供养佛之爪、发所立之塔,为造塔之始。[十诵律卷五十六]
爪净 [佛学大词典]
佛制五种净食之一。一切瓜果等物,应先以爪甲去其皮壳而后食之。
爪哇 [佛学大词典]
为梵语Java 之转讹语。又作阇婆、社婆。我国汉代称为叶调、耶婆提,唐朝则称诃陵。系印尼共和国之一岛,乃爪哇族及巽他族之居住地。但自西元一世纪以降,与苏门答腊岛同为印度民族之殖民地,委以印度系王统之统治,在此期间,婆罗门教与佛教盛行于此。至今仍遗存无数佛教遣迹及文献。爪哇佛教之末期禀承印度后期之密教,与印度教及湿婆教相混淆为特色而展开,但在回教徒侵入以后,其势力乃被蚕食以至绝迹,残余之佛教徒及印度教徒遂遁入东方之巴里岛,仍留其遗习。至今该岛之宗教以回教为主。[大乘庄严宝王经卷三、梁高僧传卷三、南史列传第六十八、新唐书卷四十三之下、岛夷志略、元史列传第九十七、明史列传第二一二、爪哇史、中国南洋交通史、Ch. Eliot: Hinduism andBuddhism, vol.Ⅲ; N.J.Kromand T. van Erp: Barabudur, Archaeological description of Barabudur; M.P.Verneuil: LesTemples de la Pe/riode classiqueIndo-javanaise; A. Coomaraswamy: History of India and Indonesian Art; Arthur Fitz: Buddhism in Java(Peace,1934)]
爪上土 [佛学大词典]
佛典中对于‘数量极少’之譬喻。又作甲上土、甲头土。即以爪上之土比喻众生舍三恶身,得受人身,且能修习正道得解脱者之罕有;反之,以‘大地土’比喻极多之数。杂阿含经卷四十七(大二·二四五上):‘尔时,世尊以爪抄土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上土多?为大地土多?”比丘白佛:“世尊!爪上土甚少少耳!其大地土无量无数,不可为比。”佛告诸比丘:“如是,众生能数数下至弹指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者,如甲上土耳!其诸众生不能数数下至如弹指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者,如大地土。是故诸比丘常当数数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此为其例,其他诸经论中,亦有不少此类喻说。[杂阿含经卷十六、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南本涅槃经卷三十一迦叶菩萨品、大智度论卷三十八]
火头 [佛学大词典]
禅林中,司掌点灯之职称。又作油头。或谓司掌造饭者亦称火头。[禅苑清规卷九、禅林象器笺职位门]
火辨 [佛学大词典]
梵名Citrabha^na 。音译作质呾罗婆拏。印度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与世亲同时代,乃四世纪末期之人。善于文章,深娴注述,形虽隐俗,而道高真侣。注释唯识三十论颂。[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
火轮印 [佛学大词典]
为密教常用印相之一,即结火焰形表示火轮之印契。略称火印。火大表示法性之智火,故又称智火印。又以火轮常呈三角形,故又称三角火轮印。行林抄卷四十九(大七六·三三七下):‘次前印以为火印(法界生印,诵恽字明)变前唅字智心以成不动明王智身,发生迦娄罗炎。’六大印与五轮印中之火大印,及法界生印、恽字观等,即用此印。印相为左右两手共结金刚拳,二拇指皆横置掌中,二食指竖起,其顶端相拄,而结成三角形。
火箭 [佛学大词典]
密教修爱染明王法时置于坛上之箭。其制法有数说,或以莲茎、莲花叶为箭,或以樱木造箭,其上涂朱,或铜制镀金,或用苏芳作箭,长一尺三寸许,结附雌雄鸟之羽毛。另有箭附鸳鸯之羽毛,或于鸳鸯之羽上画箭等说。修法时,观想以火箭射所爱者之心、隐所、左乳、右乳、额等五处。
火德星君 [佛学大词典]
禳除火灾之火神名。五行之中,以南方配于火,将之神格化,而混同对炎帝神农氏之祀拜,原属道教之信仰。自宋朝以降,丛林佛殿之本尊前,挂有‘南方火德星君神’之牌,每月四日、十八日修火德讽经,以祈伽蓝安稳,消除火灾,为丛林六讽经之一。[禅林象器笺灵像门]
火聚仙 [佛学大词典]
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北方毗沙门天之上方。青龙轨称之为成就持明仙。此仙身遍火焰,故称火聚仙。其形像为肉色,右手执剑,左拳置腰,有火焰,坐于莲上,仙女一人侍之。(参阅‘持明仙’3817)
火聚 [佛学大词典]
梵语ala^tacakra。又作火转、旋火轮。即点燃木片,将之旋转,产生轮形。大日经疏卷三(大三九·六○九上):‘人持火烬,空中旋转,作种种相,或方或圆,三角半月,大小长短,随意所为。’即比喻诸法无实体、自性,仅为假相,故如幻不常住。又以之为轮回之譬喻,谓三界众生一如旋火轮,轮回于六趣之中。[观佛三昧海经卷六、观无量寿经疏卷三]
火种居士 [佛学大词典]
印度古代对拜火婆罗门之泛称。如杂阿含经卷五,佛弟子称毗舍离国之萨遮尼犍子为火种居士,即是其例。
火铃 [佛学大词典]
在禅林中,教人小心火烛所用之铃。在莹山和尚清规卷上日中行事中,有午时、亥时、寅时振火铃,警告大众小心火烛之记载。此火铃与一般使用之振铃相同,似钟而小,有舌有柄,以一手持之,即可振鸣。除用以警火外,亦可为斋、粥二时打板通告之用。后世改为心型之铜质可系敲之法器,称为火点。[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
火里莲 [佛学大词典]
火中生莲华,比喻希有之事。表示菩萨之妙用,虽受五欲,亦复行禅,于此等相逆之行中尚能出没自在,变幻莫测,恰如火中生莲,为希有之事。维摩经佛道品(大一四·五五○中):‘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火葬 [佛学大词典]
梵语agnidagdha。印度四葬之一。又作荼毗(巴jha^pita ,即燃烧之意)。指焚烧遗体,埋其遗骨。印度自古最重视火葬,在佛陀出世以前,此一葬法被视为正葬。我国原以土葬为主,然亦行火葬,南宋高宗时曾禁止民间火葬之法。又依地域不同,葬法有别,据五杂俎卷六载,吴越之民多用火葬,西北之民则多葬于平地。日本亦行火葬,以文武天皇四年(700)道昭示寂,为日本火葬之始。[阿闼婆吠陀卷十八、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四、大唐西域记卷二](参阅‘四葬’1788)
火涂道 [佛学大词典]
三途之一。途者,道之义。即指地狱道。地狱为猛火所烧之处,故称火涂道。[四解脱经、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三](参阅‘三涂’636)
火焰轮止印 [佛学大词典]
密教不动尊十四根本印明之第十。又作制火印、遮火印。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印圣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轨法品(大二一·三上):‘火焰轮止印,定慧各为拳,空出火风间,二拳背相合,能制止诸火。’其印相为:两手拇指各出于食指、中指之间,两手作拳、背合,若以风指(食指)近火指(中指)则火愈盛,故风(食指)、火(中指)之间置空(拇指)则火自消灭,意指以大空之智灭除业烦恼之火。
火焰印 [佛学大词典]
密教不动尊十四根本印明之第九。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印圣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轨法品(大二一·二下):‘次结火焰印,以慧手空轮,加于水火甲,风坚拄定掌,右旋成界方,左转名解散。’即以右手拇指加于中指、无名指之甲上,伸食指抵左掌。其以右手食指(风)押左手中指(火)之根,表示以佛大悲之教风,发动众生智火之义。另据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法卷下载,其印相为右手拇指捻三指之背,伸食指指左掌,左手五指散开作火焰形。
火栝譬 [佛学大词典]
又作火栝譬。显示菩萨善巧方便之相之譬喻。火栝即火箸。菩萨誓愿度尽无边众生而后成佛,然众生未尽,菩萨己自成佛;譬如木火栝燃薪,薪未尽而火栝自尽。盖菩萨以利他为先而自利先成,自利既成,利他自在,其方便巧妙,故称善巧方便。[大智度论卷十八、往生论注卷下]
火栝 [佛学大词典]
指木火箸。又作火栝。菩萨誓愿度尽一切众生,倘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若众生未度尽,而自先成佛者,即如以木火箸取薪,烧薪未尽,而火箸已燃尽。故以火栝譬喻之。[往生论注卷下、寂照堂谷响集卷一]
火喻菩萨十种善法 [佛学大词典]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六载,菩萨修行,以智慧之火了妄即真,锻凡成圣,破有执而归空,照昏迷而为朗;犹如大火,锻炼陶镕,必假其力,起灭变化莫测其由,乃至尽群有而归一空,破诸暗而昭万象,是皆火之威德,故取之为譬喻。即:(一)烧烦恼薪,谓菩萨以智慧观察,灭除贪、嗔、痴等烦恼,令净尽无余;譬如大火,能烧大地草木诸类,令净尽无余。(二)成熟佛法,谓菩萨修行,以智慧观察,成熟一切佛法,既已成熟,则历劫不坏;譬如火性之热,能使依地所生之一切种子及诸药等悉能成熟。(三)干烦恼淤泥,谓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察,断除烦恼之垢,恢复本来明净之性;譬如大火,能干除一切湿物及淤泥。(四)如大火聚,谓菩萨以智慧力,为有情作种种开示,令其离苦得乐;譬如大火聚,人若向之,即得解脱于寒逼之苦,而获温暖之乐。(五)作光明照,谓菩萨修行,以智慧光明普照,令一切有情于其昏昧未觉悟者皆令觉悟;譬如有人于雪山顶燃大火聚,光明遍照,则无幽而不烛。(六)能使惊怖,谓菩萨有大智威德,光明烜赫,能令天魔、外道悉生惊怖,而离弃其阴暗之地,退伏远去;譬如大火,能令一切恶兽皆生惊怖,而离己窟穴,四散驰去。(七)能作安慰,谓诸有情昏迷不觉,沉沦诸趣,受苦无穷,菩萨乃为其说法,种种安慰,令其远离烦恼之稠林,趣菩提之正路;譬如远道之人,夜行旷野,迷失方向,遂心生恐怖,但若见火聚,即至其所,则心得安慰。(八)利与众共,谓菩萨随其所得之利养、受用资具,悉能与众共之,若贵若贱一律平等,无有差异;譬如大火,光明普照一切,无分彼此。(九) 人所供养,谓菩萨慈悲无量,化导亦广,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悉奉事供养;譬如世间之火,诸婆罗门、刹帝利、庶民等,皆悉奉事。(十)人不轻慢,谓菩萨于大乘中虽初发心,但能令世间天、人、阿修罗等不敢轻慢,因其知菩萨不久当得无上佛果;譬如小火,人不敢轻忽,盖以星火虽微,亦能燎原,故不可轻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