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他缘 [佛学大词典]
‘性空缘起’为佛教基本理论之一,盖一切事物皆无自性,此即‘性空’;而所有事物之形成悉由诸缘和合而起,此即‘缘起’。于缘起之法中,所起之法为‘自’,能起之诸缘为‘他’,故称他缘。释门归敬仪卷上(大四五·八五六上):‘我身属于他缘,冥冥不知来处。’
他异品 [佛学大词典]
因明用语。异品,指与宗义(命题之意义)相异之品类。于因明论式中,异品若仅立(立论)者所许(认可),而为敌(问难)者所不许,则称他异品。他异品即自同品。(参阅‘共同品’2194、‘自同品’2518)
他许 [佛学大词典]
因明用语。他,指立论者以外之人,包括敌者(问难者)与证者。许,认可之意。即立论者提出之语句为自己以外之其他人所认可之情形,皆称他许。(参阅‘他’1538)
他界 [佛学大词典]
梵语para-loka。又作他世、他土。指此世界以外之其他世界。依轮回之说,有情众生未得解脱时,将遍历于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等诸世界中。故对人间世界而言,其他诸世界皆称为他界。人类由于今世行为之善恶,死后或生于他界。诸佛之净土虽亦为死后往生之他界,然生于净土者,将不再转堕于轮回之世界。至于言‘生于他界’者,一般即指死后而言。仅有具备神通力者可于生前至他界。例如,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载,佛陀显现奇迹,上三十三天,度过二次雨期之久。杂阿含经卷四十之十,叙述目连上三十三天,为帝释天说法。此外尚有其他长老、比丘自在往来天上界、地狱等之记载。[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大悲经卷四、印度佛教学研究六の一(前田惠学)]
他空见 [佛学大词典]
西藏佛教爵南派之主张。系该派初祖域摩弥觉多吉依如来藏经等所说之‘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之佛身,名如来藏’而提出此说。认为事物本具真实体性,故不可谓之‘性空’,由于人之虚妄分别而添增者,方可称为性空。事物本真为‘自’,添增其上之虚妄分别为‘他’,性空之义仅为他空,而不可称自空,故称他空见。此一说法异于西藏佛教之其他教派。
他受用土 [佛学大词典]
指他受用身所居之土。属唯识宗所立佛所居之四土之一。佛于因位之时,依利他之行愿,为因应十地菩萨之大小胜劣,并令此等菩萨得以受用法乐所起之土;故此一佛土亦有大小胜劣之别。[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四土’1647)
他利利他 [佛学大词典]
谓利他有‘他利’与‘利他’两种不同之深义。世亲之净土论(大二六·二三三上):‘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大四○·八四三下)释之:‘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盖净土论中所说五功德门之前四门,旨在揭示众生之自利法门,属于‘入’功德;第五门则揭示利他之法门,即众生既已往生净土,更宜回入娑婆世界,度化苦恼众生,此乃利他之行成就,属于‘出’功德。昙鸾乃根据此说而谓,众生之所以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皆是以阿弥陀佛之本愿为增上缘,故知众生之利他与弥陀广大之利他有所区别,为不使混同之故,众生之利他称为‘他利’,弥陀之利他则称‘利他’。上举净土论一文,不言‘自利他利’,而言‘自利利他’者,‘他利’系以众生得利益为主,施者之力难显;言‘利他’则表利益众生而显施者之力,此中亦含有佛之慈悲力。又日本净土真宗,以此为其宗乘论题之一。[往生论注记卷五、论注服宗记卷六](参阅‘五念门’1109)
他作供养 [佛学大词典]
为‘自作供养’之对称。为十种供养之一。即经由教化、募化、劝说,而令他人供养佛、塔、寺等,其功德与‘自作供养’相同。自作供养,即未经他人募化、劝说,而自行供养佛、塔、寺等。大乘义章卷十四(大四四·七四二中):‘他作供养,有小财物,不依懈怠,教化施作。’
他有自无体 [佛学大词典]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体(前陈、主词)为敌(问难)者认可其实有,而立(立论)者不认可其为实有者,称为他有自无体。(参阅‘有体无体’ 2461)
他同品 [佛学大词典]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意义均等之品类称为同品。同品若为立(立论)者不许(承认),而为敌(问难)者所许,则称为他同品。他同品即自异品。(参阅‘共异品’2197、‘自同品’2518、‘自异品’2533)
他生 [佛学大词典]
对今生而言,指过去、未来之生。又对自生而言,依其他原因而生者,亦称为他生。
他世 [佛学大词典]
指过去或未来之世。为‘现世’、‘今世’之对称。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上):‘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或为他界之义。(参阅‘他界’1544)
他比量 [佛学大词典]
因明用语。梵语para^rtha^numa^na。又作他比、为他比量。为因明三比量之一。即以他许(问难者之同意)之法所立之量(论式)。依‘自比量’确知自己(立论者)所立之义,更为破他所立之义,而以敌者(问难者)所许之法立量,称为他比量。作他比量时,必于宗(命题)中置‘汝执’等简别之词。他比量又可细分为他、自、共三种之别,每一种在对论中各有不同之规定:(一)他比量之‘他’法,宗、因(理由)、喻(譬喻)三支皆用他许之法。(二)他比量之‘自’法,于三支中,宗用他许之法,因、喻用自许(自己认可)之法。(三)他比量之‘共’法,宗及喻用他许之法,因用共许(双方共同认可)之法。[因明论疏瑞源记、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参阅‘三比量’536、‘自比量’2516)
他方白衣菩萨院 [佛学大词典]
位于印度祇园精舍中。他方世界在家菩萨远来朝礼世尊时,先居止于此院,后才拜见世尊。[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
他心智通愿 [佛学大词典]
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八愿。指令极乐国中之人天皆得他心通之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他心智 [佛学大词典]
梵语para-citta-jn~a^na。十智之一。又作知他人心智、心差别智。指了知他人心念之智。远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定以上者,得发此智;于六通中,称为他心通。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九载,他心智以修慧为自性,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于他人之现在欲界系、色界系及无漏之心相得以了知,由加行能证得此智。大乘义章卷十五(大四四·七五七上):‘他心智者,非己之虑,称曰他心,照斯之解,名他心智。’此智由法智、类智、道智、世俗智所成,通于有漏、无漏,而亦必以同类法为所缘,然不知胜位者之心及过去、未来之心。唯以现在之一念,缘实有之一事而取其自相,不能取他之能缘心及所缘行相。又唯在四禅故,仅知欲、色界系及无漏法,与非缘于无色界系者。[俱舍论卷二十六、大般若经卷四八九、集异门足论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一○九](参阅‘十智’472)
他心通 [佛学大词典]
乃五通之一,六通之一。全称他心智证通(梵para -cetah!-parya^ya- jn~a^na-sa^ks!a^tkriya^bhijn~a^ )或智心差别智作证通。又作观心心数法智证通、知他心通、心差别通。即证得他心智,能如实了知他人心中差别相之神通力。相当于十智中之他心智。集异门足论卷十五(大二六·四三二中):‘“云何他心智证通?”答:“于他有情补特伽罗寻伺心等,皆如实知;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中略)不解脱心、解脱心皆如实知,是名他心智证通。”’又据俱舍论卷二十七载,欲修他心通者,以色界四根本静虑为依地,先审查自己身心二相之前后变异辗转相随,后更观他人之身心,如斯加行成就,遂得如实知悉他人之种种心相。[大毗婆沙论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
他夫蒂鲁斯达姆塔 [佛学大词典]
位于阿富汗北部海巴克城(Haibak)附近,海巴克则位于兴都库什山(Hindu Kush)与阿姆河(Amu Darya)之间。该塔由高约四十八公尺之整座岩丘刻造而成,沿丘顶向下凿出环形深沟,中央即为覆钵状石塔,塔下无基坛,塔顶另有一座八公尺见方之方形建筑物,其东南面有拱门通达室内直径约二公尺之舍利室。石塔外之深沟即形成走廊,由走廊开出三条道路通往岩丘之外,而由岩丘外仰望丘顶,仅隐约可见塔顶之舍利室。又岩丘之北侧地势较低,其南麓建有五座并排之石窟。第一窟尽头为圆形屋,屋顶雕有莲花图案,窟内佛龛上之佛像已无存;第二窟列于第一窟之右,形式最为特殊,窟室向左右延伸,横长约五十公尺,似为僧院,中有十二根石柱支撑窟顶,室内无佛龛;第三窟为方形,四墙拱形突出;第四、第五窟较小。该塔之造型自成风格,已大半脱离印度佛教艺术之影响。推测于六、七世纪顷,此地曾兴起一支独特之宗教信仰,并举行神秘之祭仪,该隐密之石塔即为其信仰中心。
他化自在天 [佛学大词典]
他化自在,梵名Para -nirmita-vas/a-vartin ,巴利名Para-nimmita-vasa-vattin ,音译作波罗尼蜜和耶越致、波罗尼蜜、波罗维摩婆奢、娑舍跋提。又译作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化应声天。单称自在天、他化天、化他天,或第六天。即六欲天之第六天。此天假他所化之乐事以成己乐,故称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论卷九(大二五·一二二上):‘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即于他化之中得自在。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娆害正法之魔王,乃四魔中之天魔,有‘第六天魔王’之称。又据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载,第六天上别有纵广六千由旬之天魔宫殿。大智度论卷五(大二五·九九中):‘魔有四种(中略)。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此天位于欲界天之最高所,在距大海百二十八万由旬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与忉利天同。于此天界,有优钵罗花等之水生花及解脱花等之陆生花。此天有三事胜于阎浮提,即:长寿、端正、多乐。天众之寿量为一万六千岁,其一昼夜约为人间一千六百年,但亦有中夭者。其身长十六由旬或一拘卢舍半,衣长三十二由旬,广十六由旬,然重仅半铢。食自然之食。男女相视成淫,欲求子时,随念而忽化生于膝上。初生时,如人间十岁之孩童,色貌圆满,衣服自备。于诸经中,如大阿弥陀经卷上、海龙王经卷四法供养品、商主天子所问经、说无垢称经卷一序品等皆述及此天之各种庄严景象。又于大乘诸经中,华严经七处八会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般若经四处十六会中之第十会他化自在天宫说般若理趣分等,即是于此天之天宫中所宣说者。于密教中,此天位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西北方。其形像,身呈肉色,右手直竖,手中执箭,左手屈三指,手中持弓。种子为:蛥(pam!)。三昧耶形为荷叶上之弓箭。[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俱舍论卷八、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论卷六、法苑珠林卷二、卷三]
他力念佛 [佛学大词典]
‘自力念佛’之对称。指全力投托于弥陀之本愿力,此时之称名念佛即称他力念佛;反之,若以自力求开智慧、积功德,则其所作之称名念佛,或观念念佛,均称为自力念佛。
他力往生 [佛学大词典]
乃净土宗之教义。指众生可依凭如来之本愿他力而得往生之法义。
他力本愿 [佛学大词典]
谓一切众生若依赖阿弥陀如来之本愿力,即可获得救度,得生彼土。他力即本愿之意。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大三七·二七一中):‘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此乃谓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即他力之意。亦有特指依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得以往生净土。[往生论注卷下]
他力七喻 [佛学大词典]
即用以比喻依阿弥陀佛之本愿他力而得以往生净土之七种譬喻;概皆用以喻显诸佛之不可思议力,犹如下列七事之不能以常情衡量。据安乐集卷上载,所谓七喻:(一)如百人聚薪百年,其高纵然千仞,火焚半日便尽。(二)如船载人,因风帆之势,一日可达千里。(三)如贫者获一瑞物,以之贡王而得重赏,顷刻致富。(四)如病弱者甚至无法上于驴背,但若随从轮王而行,却可凌空飞腾。(五)如巨大粗索,千人不制,而童子持剑,挥斩即断。(六)如鸩鸟入水,鱼蚌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故知性命虽断,若凭不可思议之力,犹可再生。(七)如子安于坟下千年,黄鹄唤之,竟然还活。上述七喻,皆以喻显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不能以有限之识,疑其无碍之法。[略论安乐净土义、往生要集卷下]
他力 [佛学大词典]
为‘自力’之对称。指自力之外,特依佛、菩萨之力而得度解脱者。净土宗谓:仅以自力求圣道,而无佛陀之力,亦不能获得解脱。譬如期待‘感应道交’即其一例。又立依从他力以成佛之教,称为他力教、他力宗,如净土宗、日本净土真宗与时宗等。反之,主张以自力得解脱者,称自力教、自力宗,如天台、华严、密、禅、法相、日本日莲宗等均属之。又佛之本愿力、加被力即是他力,此中尤以弥陀如来之本愿力能令众生成佛,其誓愿即‘唯愿信我者往生我土,使成佛道’,故舍自力而信弥陀者,与此本愿相应;此一信心即是他力。我国自从往生思想兴起后,即逐渐重视他力之解释,如昙鸾曾就龙树之‘难易二道’而判立难行道与易行道之说,易行道即指乘佛之愿力,或佛力加持之他力以往生成佛之修行方法。其后,智顗、善导、怀感等人亦皆著书立说,以提倡他力之教法。净土论卷中(大四七·九一上):‘弥陀本愿为增上缘。’[大宝积经论卷一、十地经论卷一、净土十疑论、往生论注卷上(昙鸾)、安乐集卷上]
他 [佛学大词典]
(一)悉昙字莾(th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佗、陀,或作瘅。有三种解释:(一)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大一八·三三八下):‘他字门,一切法住处不可得故。’大日经疏卷七谓(大三九·六五三下):‘他字门,一切诸法住处不可得故者。梵音萨他娜,是住处义,亦是住义。如人从此住处升上某处,其所依处所,说名为住。诸贤圣地位亦如是,约诸行道人心迹所依所止息处,故说种种名。若见他字时,即知一切诸法无不待缘成,故当知悉有所依住处,是为字相。’由上可知‘他’字有住处之义,系就梵语萨他娜(梵stha^na )之住处义而来。(二)又文殊问经字母品(大一四·五○九下):‘称佗字时,是势力进无畏声。’则‘他’字系就俗语势力(梵tha^ma -balam! )之首字而释之。(三)又涅槃经卷八如来性品(大一二·四一三下):‘他者,名愚痴义。众生流转,生死缠裹,如蚕、蜣螂。’故知‘他’字亦作愚痴之义,即自俗语 thi^nam! 之释而来。[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大般若经卷四九○、大庄严经示书品、大智度论卷四十八广乘品](二)因明用语。于因明之对论法中,以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三支作法建立自己之宗者,称为自(立论者);立论者以外之人,称为他。他,包括敌者(问难者)与证者。敌者,系指与立论者两相对立之人。所谓两相对立,并非特指抱持相反意见而与立论者对诤之人。凡与立论者所持意见未臻一致者,皆归入敌者之列,故其范围颇广,既包括与立论者对诤之人,亦包括质疑问难者,且亦包括于理未明而须立论者为之解释者。证者,又称证义者,依印度辩论之惯例,立、敌对诤时,须有第三者判决其是非、胜负,此第三者即为证义者。[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陈大齐)]
付属一念 [佛学大词典]
一念,指行之一念,即一声之称名念佛。据无量寿经卷下所载,释尊尝对弥勒菩萨殷勤付属弥陀之名号,告以一念之称名有无上大利之功德,命永宣传此法门。
付属 [佛学大词典]
指托与物事。又作付嘱、附嘱、嘱累。付,与物;属,托事,乃以言语托所思之意。多表示佛陀托付弘传教法之意。例如无量寿经卷下曾载,释尊付属弥勒菩萨弘传本愿念佛(弥勒付属)。法华经之如来神力品亦载,释尊付属本经最重要之‘妙法莲华经’五字于上行菩萨等之本化菩萨。由此,日本日莲宗认为法华经(题目)之付属,乃对末法时代最下等众生之特别要法,特选本化菩萨付属之,故称‘别付属’;而在法华经嘱累品,佛对一切菩萨付托此经,称为‘总付属’。此外,神力品系释迦佛在多宝塔中,与多宝佛并坐时所付属,故称塔内付属;而嘱累品乃释迦佛出多宝塔后之付属,故称塔外付属。又嘱托袈裟等物,或付与大法,亦称为付属。在禅宗中,师者授弟子佛法奥义时,均称为付属,故为禅宗常用之语。[六祖法宝坛经、历代法宝记]
付财 [佛学大词典]
佛于般若会座加被须菩提等小乘声闻,使彼等对大乘菩萨说般若经;犹如将大乘法财付与小乘声闻,故称付财。‘付财’一语取意自法华经信解品,即藉声闻之转教以彰显佛意,乃将大乘法财付与小乘声闻,恰如信解品中之长者将家财委付穷子。[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上](参阅‘转教融通’6622)
付法藏因缘传 [佛学大词典]
凡六卷。元魏吉迦夜、昙曜共译。又称付法藏因缘经、付法藏传、付法藏经、付法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乃叙述释尊入灭后,迦叶、阿难等二十三位印度祖师嫡嫡付法相传之事迹与传法世系。其最后一祖师子尊者,为罽宾国王弥罗掘杀害,付法遂至此断绝。古来天台宗、禅宗均重视本传,以此为付法相承之规准。智顗摩诃止观所述西天二十四祖即根据本书(加上旁系之摩田提),道原景德传灯录亦采用本书二十三祖之传承,另加上婆须蜜、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菩提达磨等五人,而成禅门付法西天二十八祖。然本传内容与阿育王传多所类似,似非由梵文翻译而来,或依口传,或参照该书而作。又宋代明教大师契嵩根据禅经与宝林传之说,谓本书乃昙曜之伪作,并另撰传法正宗记九卷、传法正宗定祖图一卷,重定西天之付法二十八祖,且宣称付法藏一书已可付之一炬。[出三藏记集卷二、大唐内典录卷四、开元释教录卷五、卷六、卷十三]
付法藏 [佛学大词典]
指付嘱传递佛陀之正法。即佛陀入灭后,为传持佛陀所教示之奥义,迦叶尊者结集法藏,受持二十年后,付嘱于阿难,阿难再付嘱于商那和修,乃至辗转至于师子尊者。(参阅‘付法藏因缘传’1537)
付法八祖 [佛学大词典]
指日本真言宗中,以教法次第相承之八位祖师。与‘传持八祖’相对称。即: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慧果、空海等八祖。(参阅‘传持八祖’5391)
付法 [佛学大词典]
指付嘱传法。又作附法、付衣、传衣、传法。即择人授法,令教法维持传承,付嘱护持之。次第传法授人,称为付法相承。佛教不允许个人之独断,故颇重视释尊以来之正法无误地相传,各宗亦均有其付法相承之说,尤以禅宗及密宗特别重视,付法之时为作表记,常授与衣钵,故又有‘付法传衣’之称。[传法正宗记卷一、正法眼藏卷十三、付法藏因缘传卷二、景德传灯录卷三](参阅‘传法’5389)
付衣和尚 [佛学大词典]
据明代法藏所辑之弘戒法仪卷上载,于传戒之际,以法衣袈裟付嘱受戒者之戒师,称为付衣和尚。若以坐具付嘱者,则称为付具和尚。
以鸡为凤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指正邪不分之迷妄情境。鸡为凡鸟,凤为灵鸟;以凡鸟为灵鸟,犹如以瓦砾为珠玉,禅林乃用以比喻以邪见为正见、认妄想为佛性之迷妄情境。
以针投钵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付法藏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初为外道。一日,自执师子国至憍萨罗国,诣见龙树,求相与论议。龙树为试其智,乃命弟子持满钵之水置于提婆前。提婆见之,默投一针于钵中。龙树大叹其智慧,遂授以至真之妙理。其满钵之水乃比拟龙树之智慧周遍,投针则系表提婆欲究其底之意。[大唐西域记卷十、景德传灯录卷二、传法正宗记卷三、宗门统要续集卷二]
以砂施佛 [佛学大词典]
为阿育王前世之故事。阿育王前世为小儿时,途逢释迦佛,戏以砂为■施佛,佛预言彼来生必为国王。[阿育王传卷一、义楚六帖卷十八]
以佛道声 [佛学大词典]
指声闻弟子亦领悟大乘佛道,且以之传于大众。法华经信解品(大九·一八下):‘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上引中之‘我’,指声闻弟子。
以血洗血 [佛学大词典]
比喻迷妄诱心,自一迷执入另一迷执,无丝毫利益可言。杂阿含经卷十(大二·七二上):‘譬如士夫从闇而入闇,从冥入冥,从粪厕出复堕粪厕,以血洗血,舍离诸恶,还复取恶。我说此譬,凡愚比丘亦复如是。’
以字点 [佛学大词典]
略称以字。指‘觍’符号。通常用于经之题签,或护符之上端。此乃悉昙字凕(i,伊)字之变形,或谓系表水字或四天王。祖庭事苑卷一举古来有三说,一是呕啊二字,二是音字俱不译,三是梵书之心字。而以字始出自云门禅师语录,虽见于宋版经卷之题签,然至今于其由来及典据仍未有定说。[宋高僧传卷三译经篇、谷响集卷二、修验故事便览卷二]
以字不成八字非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又作以字不成八字不是。以字,指写在护符上端之‘觍’字,系悉昙字凕(i,伊)字之变形,然若以中文字观之,则既非以字,亦非八字。禅林乃据此转指以任何方式皆难以表达其本来面目之情形。
以字三点 [佛学大词典]
指悉昙字凕(i,伊)字犹如三点,此三点之排列位置无纵无横而一无所缺,故一般多为譬喻之用,与‘天主三目’一词同义。涅槃经中即以之喻指如来之三德秘藏,而用以表示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圆具。南本涅槃经卷二哀叹品(大一二·六一六中):‘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此外,亦有以之喻指三菩提(实性、实智、方便)、三佛性(正因、了因、缘因)、三宝(佛、法、僧)、三道(苦、烦恼、业)等一切之三法者。[涅槃经疏(章安)卷六、摩诃止观卷三]
以心灌顶 [佛学大词典]
大日经所说三种灌顶之一。指以上师之心传予弟子之心的灌顶。乃密教传法灌顶之一种。又作心授灌顶、秘密灌顶、心想灌顶。与心外别设灌顶坛以进行修法之‘事业灌顶’相对称。行此灌顶者,须上师与弟子皆为三昧耶戒成就之人。修法时,上师与弟子共住瑜伽,于弟子之净菩提上,直接建立曼荼罗,入此心坛而行灌顶。[大日经卷五、大日经疏卷十六](参阅‘灌顶’6853)
以心传心 [佛学大词典]
指离言说文字,以心传于心。禅宗不立文字、不依经论,唯师徒直接面授,以心镜相照,传佛法大义,称为以心传心。释尊在灵鹫山说法,拈花示众,八万人中唯迦叶领知其意而微笑。禅门历代祖师即依此故事,确立不立文字而传大法之宗风。又此亦为传达悟境之语。一般传达思想,亦有用‘以心传心’之语。达磨大师血脉论(卍续一一○·四○五上):‘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宗密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四八·四○○中):‘达摩受法天竺,躬至中华。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故知此为禅宗特有之宏旨,不外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佛心之意。[传心法要(黄檗)、显宗记(荷泽)]
乏道 [佛学大词典]
乃沙门(梵s/raman!a )之另一译语。指乏于道,为自谦之词,用法与‘贫道’大致相同。
主观 [佛学大词典]
在物我之关系中,认识者本身为主观,主观所认识者为客观。若认识者不受自身之个性或立场影响,来认知对象原有之面目,如此认识之真理即称客观之真理。承认此种客观之真理,称客观主义;反之,则称主观主义。佛教中,相当于主观之词为‘能观’、‘能缘’;相当于客观之词则为‘所观’、‘所缘’。依大乘起信论之意,主观,从显现之状态称为能见相(见相、转相),自认识作用面则称为转识;客观,从显现之状态称为境界相(境相、现相),自认识作用面则称为现识,系由迷惑所产生者。即于其根本有无明,故产生主观、客观之分别心与分别作用,进而对此迷妄境界,生起执着心(三细六粗之说)。因此‘真实之存在’远离迷妄之主观与客观,此即意味‘真实之存在’乃存在于主客观未分之处。现代之哲学界以‘主体’取代‘主观’一词。主体与主观之区别,在于‘主观’仅意味一种认识论上之用语;而‘主体’则为含有行为与实践之实践论上之用语。(参阅‘实在论’5785、‘实证主义’5792、‘观念论’6960)
主赞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主赞。于赞佛会中,诵唱诸佛名号,于众僧中最先举唱礼赞之偈者。一般法会多由维那担任此职。
主丧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丧主。禅林中宿老示寂之后,担任执行丧仪之职称。与一般法会仪式中之都管同为一人。敕修百丈清规卷三请主丧条(大四八·一一二七下):‘主丧人至,鸣大钟,集众门迎,至龛前炷香,首座大众问讯。’
主神 [佛学大词典]
多神教所信奉诸神中居于主位之神。早期多神教所信奉之神原无主从之分,后由于各氏族、部落相互融合之过程中,有些神灵(原属较大部落所信奉者)渐得到较其他诸神更多之尊崇,经过长时期之自然淘汰,最高之尊崇遂集中于其中一个或少数之神祇,因而有主神之形成。
主宰 [佛学大词典]
指我、自己。即其体常一而有主宰事物之作用者。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一上):‘我谓主宰。’
主首 [佛学大词典]
即主事,乃知事职称。禅苑清规卷十(卍续一一一·四六八下):‘主首,分司列局,主执山门大小事务。’此外,亦有以‘主首’即指六知事中之‘监寺’者。[禅林象器笺职位门](参阅‘主事’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