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一切如来顶白伞盖经 [佛学大词典]
梵名 Sarvatatha^gatos!n!i^s!asit 'a^tapatra。乃荷吉森(B.H. Hodgson)所发现之梵文经典。无汉译本。本经内容叙述佛于三十三天说其眉间传出之神咒及其功德。
一切如来眼色如明照三摩地 [佛学大词典]
即佛眼三摩地。密教金刚界如来为使一切阿阇梨所修行法事、智慧、意愿能通达无碍,一切诸明悉皆成就,速得大金刚阿阇梨位法性大日之身,令一切见者皆悉礼足,降伏欢喜,故住入此三摩地,为说‘摄一切阿阇梨行位真言’,俾令真言行者日日诵持。[瑜只经卷上摄一切如来大阿阇梨位品]
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唐朝不空译。略称金刚寿命陀罗尼经、寿命陀罗尼经、寿命经。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全卷仅一千字左右。内容系佛陀为四天王宣说延命咒及对治死亡恐怖之法,并叙述读诵此经之功德。不空另译有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亦称金刚寿命念诵法,内容系毗卢遮那佛所说之金刚寿命真言、甲胄真言及其功德、护摩除灾延命坛。书中所言之金刚寿命菩萨即指普贤延命尊,其念诵法则为普贤延命法之本轨,共有两种异本,即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一卷及金刚寿命陀罗尼经一卷。[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五、卷二十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五、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类种录卷上延命法]
一切如来金刚誓诫 [佛学大词典]
指如来三昧耶之本誓。谓如来见证此三昧耶时,见一切众生种种身语意皆与如来无异,禅定、智慧与实相身亦与如来平等,一切众生悉能成佛;乃即时立大誓愿,愿以无量方便令一切众生皆至无上菩提。又若有众生随佛发此誓愿时,亦令彼所为事业悉成金刚性,故大日经疏卷九(大三九·六七五上):‘结云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师子吼,说诸法平等义故;立大誓愿,当令一切得如我故,欲普为众生开净知见故,以此警觉众生及诸佛故,是故此三昧耶名为一切如来金刚誓诫。’
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 [佛学大词典]
凡七卷。西藏译名作试一切如来身语意大密密聚大王本续。略称七卷教王经、金刚三业经、秘密大教王经。北宋施护译。系阐述瑜伽行者(梵 yogin )到达瑜伽怛特罗(梵yoga -tantra )解脱之最短过程。现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内容由十八分组成,依次为安住一切如来三摩地大曼拏罗分、菩提心分、金刚庄严三摩地分、一切如来心曼拏罗分、一切明句行分、身语心加持分、秘密精妙行分、甘露三昧分、最上清净真实三昧分、观察一切如来心分、一切如来真实三昧最上持明大士分、一切如来金刚相应三昧最上成就分、金刚相应庄严三昧真实观想正智三摩地分、身语心未曾有大明句召尾日林毗多王最胜三摩地分、一切心真实金刚出生三昧分、一切曼拏罗成就金刚现证菩提分、一切如来三昧法金刚加持王分、宣说一切秘密行金刚加持分。本经甚受印度之金刚乘及西藏之喇嘛教徒所重视,于西藏大藏经中,所收有关本经之注疏本约有五十余部。[大中祥符法宝录卷十二、西藏大藏经总目录]
一切如来定 [佛学大词典]
即大空三昧。即如实入如来地,内证圣智而观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之三昧。大日经卷一(大一八·九上):‘佛说一切空,正觉之等持,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另依大日经疏卷六之说,谓入于正觉三昧时,乃觉诸法本不生之理,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称金刚三昧、般若波罗蜜。若行人初发心时,能如是正观心性,则称入如来定。[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十八]
一切如来必定法印 [佛学大词典]
即菩提心之德名。行人以发菩提心之功德,乃得如来为其授大菩提记,将来必定成佛,故称菩提心为一切如来必定法印。[大日经疏卷五]
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佛学大词典]
指无上甚深微妙之法,广大而难以言说,故为一切世间众生所难以信受奉行者。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八上):‘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法华经序品(大九·三下):‘欲令众生咸得闻之,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 [佛学大词典]
乃弘扬大乘经典之童子。即指‘一切世间乐见’(梵Sarvaloka -priyadars/ana )之‘离车’族(梵Licchavi )童子。又称一切众生乐见梨车童子、众生乐见比丘、乐见离车菩萨。据大法鼓经卷下载,正法欲灭前八十年,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生于南方文荼罗国大波利村善方便河边,姓迦耶梨,后出家作比丘,以四摄法摄化众生,得大法鼓经,读诵通利,遂舍先所受本不净物,先后为众宣说大法鼓经、大乘空经、众生界如来常住大法鼓经;常击大法鼓,吹大法螺,建大法幢,尽百年之寿后,现大神力,示般涅槃。又同经卷上载,此童子于过去鸡罗婆佛时,为一持法治化之转轮圣王,其后于灯光如来时,生为地自在王之长子,于正法欲灭时,宣扬此经,寿终生安乐国,得大神通,住第八地。又据大方等无想经卷四涅槃健度之载,过去同姓灯佛时,在宝聚城出世之大精进龙王,即为一切众生乐见梨车童子之前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如来寿量品、法经录卷一、历代三宝纪卷十]
一切世间最尊特身 [佛学大词典]
乃毗卢遮那如来不思议法身之尊称。尊特,尊贵特殊之谓。谓如来法身即是法界自性,以其本性清净,净除一切尘垢,故为一切世间最尊特之身。大日经卷五(大一八·三六下):‘其中如来,一切世间最尊特身,超越身语意地至于心地,逮得殊胜悦意之果。’
一切世间最上辩 [佛学大词典]
乃佛菩萨所得七种辩才之一。又作最上辩。谓菩萨于行六度时,为广济有情而宣说大乘法,其法甚深,其声如雷,清澈远闻,故称一切世间最上妙辩。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大二五·四五一上):‘说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大般若经卷四九九、法华经玄赞卷二]
一切世间 [佛学大词典]
指一切有为有漏之秽土。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之总称。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二下):‘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中略)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参阅‘世间’1524)
一切世界赞叹诸佛庄严 [佛学大词典]
乃由弥陀愿心所生之众生世间清净庄严。此系天亲净土论所示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菩萨四种功德庄严之一。净土论(大二六·二三一中):‘雨天乐花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指菩萨于一切世界,遍照诸佛会大众,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故天亲誉之为净土正报中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之一。(参阅‘二十九种庄严’170)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佛学大词典]
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故称一切口业随智慧行。[法界次第卷下、华严孔目章卷二]
一切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乃生灭门所依之心。又作多一心、多一识心。系密教所立十识中之第九识,亦即造作一切诸法之识心。盖此心所作之生灭,差别无量,随其所作,故称‘多’;又能作之心唯有一,故称‘一’,合称之为多一识心,属于后得如量智。故释摩诃衍论赞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可知第九识心,即前所入法十名中第十,一切一心也,以能缘彼生灭门如,但不能缘真如门理,非不能缘自门真理。’[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宗镜录卷五十六](参阅‘十识’503)
一切 [佛学大词典]
梵语sarva,巴利语sabba。乃总赅众物之词。音译作萨婆。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六○中):‘萨婆,秦言一切。’翻译名义集卷五(大五四·一一三四下):‘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此词之实际用例颇多,如一切世间、一切众生、一切种智等用语皆是。然一切又分为全分与少分二种,全分指不限定在特殊范围内者,包含广的一切;少分指在某种限定范围内者。据成唯识论枢要卷二之说,一切声皆是不常不执,此有二释:(1)一切的一切,即计内外皆常。(2)少分的一切,唯内的一切声是常。如上所述,前者为全分之一切,后者为少分之一切。[成唯识论卷二、慧苑音义卷上]
一元论 [佛学大词典]
英语 Monism。凡以唯一原理说明宇宙全体之见解,称为一元论。即谓宇宙世界之根本为一,而宇宙万事万物皆源于此一元。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而称,故称一元论。二元论者主张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等的绝对对立;一元论则谓一切皆由一根本原理所生成,故无所谓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之对立。印度思想界即依一元论之说,而产生不同论派,如吠陀哲学即谓宇宙之本质为梵(梵Brahman);个人主体之本质为我(梵a^tman ),此两原理同为一体,即‘梵我一如’。宇宙万有最后乃归于此绝对之梵与我。欲表现此一元论之本质内容实非易事,故有实在(梵sat ,有)、精神(梵cit,知)、至福(梵a^nanda,欢喜)等说法产生。然此种绝对本质之一元论,却难以解释各种现象界之发生,如物质自然界、苦、恶等人间界诸现象。判定精神原理(梵purus!a ,神我)与物质原理(梵prakr!ti ,自性)对立之二元论,即为解决此类问题而应运出现者。此外,尚有六师外道唯物一元论等说。以上诸论,皆有其矛盾处,佛教为解决此一症结,遂肯定其态度及立场,即:一概否定一切精神、物质、神、或形而上学说之固定原理。小乘佛教将构成各类现象界之要素(法)加以分类,而有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之说;成为多元论之一者。大乘佛教则加以综合,而称之为真如、法性、实相、佛性、如来藏、唯心、一念等,故为一元论。至若诸现象界之根本,则视为无明与阿赖耶识。此无明等与真如之关系,曾被论诤。大抵言之,佛教于一元、二元、多元等概念未尝视为固定之实体原理,而以‘无自性’统视之。此为佛陀所持宇宙观之基本态度。
一中劫 [佛学大词典]
古印度之计时单位。谓人寿之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俱舍论卷十](参阅‘一小劫’4)
一中一切中 [佛学大词典]
指修中观时,举一中观,则空观、假观亦皆是中。此乃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观之修持方法;虽立三观,然随举一观时,已赅摄其余二观。此即非一、非一切之中道观,智顗大师特称为不可思议三观。[摩诃止观卷五上](参阅‘一心三观’23)
一中 [佛学大词典]
(一)一堂、一座之义。乃禅宗于点茶时之用语。又称点茶一中。即设斋食时,于能容纳全部人之堂中行点茶。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大四八·一一四二下):‘今晨斋退,就库司点茶一中,特为伏望,众慈同垂降重。’此即谓方丈和尚集新挂搭者于一堂点茶。又天目明本禅师杂录卷上示众(卍续一二二·三六五下):‘前日之晚,首座与维那到庵,言:“结夏在近,请为众道话一中。”’是为一座之义。[禅林象器笺第二十类言语门](二)中座一筵(特于中央设立一座)之义。盖中座在中央,故有一中之称;又此座为主人所居,若请他人坐,系表尊敬其人、得其中正之义。[卧云梦语集](三)日中一食之义。以日食一餐,且于午时用,故称一中。(四)天台宗用语。一中道之意。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五中):‘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参阅‘一中一切中’5)
一不去二不住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谓‘一’如尚未结束,其次之‘二’则不来;禅林中每用以表示自然而然之道理。[五灯会元卷十七黄龙慧南章]
一弓 [佛学大词典]
梵语dhanu。乃印度古代之长度单位,相当于四肘之长。俱舍论卷十二(大二九·六二中):‘二十四指横布为肘,竖积四肘为弓。’另据俱舍论疏卷六之说,谓一肘有一尺八寸,故一弓为七尺二寸。[鹤林玉露卷九](参阅‘弓’959)
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语录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又作一山一宁国师语录、一山宁和尚语录、一山国师语录、宁一山录。系一山一宁(1247~1317)弘法之语录,侍者了真等编。因开版于大云庵,故又称大云录。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卷上收录了真编初住四明鳌峰山祖印禅寺语录及惟凤编住庆元府宝陀观音禅寺语录等七种语录,及小参、法语、拈古、颂古。卷下收录偈颂、赞佛祖、自赞、小佛事,及彦栽撰之行记、中峰明本等之跋。
一山一宁 [佛学大词典]
(1247~1317)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台州(浙江临海县)人,俗姓胡。号一山。长入佛门,研习天台、律宗之教旨。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赐金襕之僧伽梨及‘妙慈弘济’之号,敕使东航,劝化日本,镰仓幕府疑为游侦,加以禁锢,犹昼夜禅诵,悠然乐道。未几解禁,先后住持建长、圆觉、南禅等诸寺,渐受后宇多天皇及公卿贵族之信任,慕德来访者甚多。师又精通朱子学,与弟子雪村友梅同为日本五山文学之先河。其法派称一山派,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派之一。日本文保元年示寂,享年七十一。赐号‘一山国师’。著有一山国师语录二卷行世。[元亨释书卷八、延宝传灯录卷四]
一山 [佛学大词典]
(一)因寺院多建在山中,故一寺又称一山。但实际一山所指之范围较一寺为广。(二)宋代临济宗僧。(参阅‘一山一宁’4)
一小劫 [佛学大词典]
乃时间之单位。(一)大毗婆沙论等谓,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经典中常有此语,如法华经卷一(大九·四上):‘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俱舍论卷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二)道家之说法,以三千六百周为一小劫。
一子地 [佛学大词典]
指菩萨证得化他之果,以平等、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一如己子之阶位。全称极爱一子地。住于此阶位之菩萨,视众生犹如父母之爱子,见子安稳、修善,则心生欢喜;见子烦恼、病苦,则心愁忧念。北本涅槃经卷十六(大一二.四五九上):‘见诸众生法身未增,或行身、口、意业不善;菩萨见已,则以智手拔之令出,不欲令彼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中略)。见一阐提堕于地狱,亦愿与俱生地狱中。何以故?是一阐提若受苦时,或生一念改悔之心,我即当为说种种法,令彼得生一念善根,是故此地复名一子。’即谓住于一子地之菩萨,心常系念众生,救拔不舍。[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三十八、涅槃经义记卷五下]
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佛学大词典]
即家庭中若有一子出家学佛,则其亲属九族皆可生于天界。九族,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母、己、子、孙、曾孙、玄孙等。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四七·五一六中):‘故经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故‘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成为佛家之普遍用语。而俗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恐系袭转自此,形容一个人一旦做了官,有所成就,则与其亲近者,无论其能力、资格如何,皆能受其庇护而获得升迁或做官之机会。
一大藏教 [佛学大词典]
指以释迦佛所说之经、律、论三藏教法,为全佛教之教说,故称一大藏教。碧岩录第二则(大四八·一四一中):‘设使三世诸佛只可自知,历代祖师全提不起,一大藏教诠注不及,明眼衲僧自救不了。’
一大事后生 [佛学大词典]
后生,指来生。明了来生迷悟升沉之境界乃人生最重大之事,故称一大事后生。
一大事因缘 [佛学大词典]
谓佛陀出现于世间之唯一大目的,是为开显人生之真实相,此即所谓一大事。依法华经方便品之说,佛为使众生开示悟入,遂出现世间。世亲于法华经论卷下详论此‘开示悟入’之要义,列举佛出世之四缘由:(一)如来具足一切智,能如实了知诸法深义;如来欲以其知见开启众生,令彼等悉皆了知诸法深义,故出现于世。(二)二乘与佛之法身平等,无有差别;如来为示现此义,故出现于世。(三)二乘等不能了悟究竟一佛乘之真实处;如来为使彼等悟知,遂出现世间。(四)为使彼等更证入不退转地,获得无量之智业,如来乃出现世间。[法华经文句卷四上、法华玄论卷五]
一大车 [佛学大词典]
比喻法华之大乘妙法。法华经譬喻品谓,有一长者,宅舍起火,长者为救诸子出火宅,告以门外具足珍玩等物,诸子遂争竞驰走,奔出火宅,长者各赐一大车,其车驾以一大白牛。‘一大车’即比喻法华经之大乘无上妙法,可救度众生出三界火宅,此为天台宗、华严宗之主张。(参阅‘三车四车’557)
一大劫 [佛学大词典]
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称为一大劫;乃一期世界之始末。瑜伽师地论卷二(大三○·二八五下):‘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共计两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参阅‘一中劫’5)
一口吞尽 [佛学大词典]
谓包容一切事物而无遗漏。碧岩录第十一则(大四八·一五一中):‘黄檗示众云:“(打水碍盆,一口吞尽,天下衲僧跳不出)汝等诸人尽是■酒糟汉!”’
一叉鸠王 [佛学大词典]
梵名Iks!va^ku ,巴利名Okka^ka 。译作甘蔗氏。为释迦族之祖先,居于印度河流域之浮陀落城。[慧琳音义卷二十六]
一千七百则公案 [佛学大词典]
乃泛指禅宗无数则公案。‘一千七百’并非实数,系根据景德传灯录中所载之一千七百零一人之传法机缘而来。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