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世第一法 [佛学大词典]
乃四加行位之第四。为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之第一殊胜者。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观所取能取之空无,直入见道之位。此位系由‘忍位’所进者,经由此位,即可于次一刹那中进入‘见道位’,故为世间有漏法中之第一位。俱舍论卷二十三(大二九·一一九下):‘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漏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参阅‘四善根位’1767)
世眼 [佛学大词典]
佛之德名。又作世间眼。佛智慧圆满,具足五眼,可为一切世间之眼目,示导正道;又开世人之眼,使见正道,故称世眼。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今日世眼住导师行。’俱舍论卷二十九(大二九·一五二中):‘大师世眼久已闭。’
世英 [佛学大词典]
佛陀之尊称。佛陀乃妙智具足者,一切世人莫能伦比,故于一切世间为最上之英胜,称为世英。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今日世英住最胜道。’
世耶那萨喃 [佛学大词典]
梵语s/ayana^sana,巴利语sayana^sana。指卧具。乃僧侣生活资具之一。(参阅‘卧具’3493)
世界悉檀 [佛学大词典]
佛化导众生之法有四种,称为四悉檀;世界悉檀乃其中之一。悉檀,为成就之义。谓佛先随顺凡情,以人我、乐欲等世间之假名而说世间教法,以成就众生之佛道。(参阅‘四悉檀’1758)
世界海 [佛学大词典]
即十佛摄化之诸种世界。为‘国土海’之对称。据华严五教章卷三载,世界海有三类,即:(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又作莲华藏世界、华藏界。相当于十佛之境界,系就‘证入生’之位而言。(二)三千界外十重世界海,又作界外十重世界海、十重世界。相当于地上菩萨之境界,系就‘解行生’之位而言。(三)无量杂类世界海,又作杂类世界。即以须弥山形,乃至众生形等遍满法界、彼此无碍之世界,系就‘见闻生’之位而言。又于上记三种世界海中,关于杂类世界之形类,新旧华严经各举出九种(旧华严)与二十种(新华严)之多。[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新华严经卷八华藏世界品、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参阅‘国土海世界海’4431)
世界红卍会道院 [佛学大词典]
系自我国道院兴起之信仰团体。所谓道院,为秘密结社之宗教团体及其寺院之总称。民国五、六年(1916~1917)顷,山东省滨县官吏刘福缘等人,设立乩坛,行扶乩之术,而以修身处世、精进修道、推展社会救济活动等为创立道院之宗旨。其后,作成‘太乙北极真经’十二卷为根本经典,制定坐法与祭式,乃以山东为中心,传播远及河北、安徽、江苏及东北地方。民国十一年四月设立上海道院,筹订道院院规,拟办各项慈善事业。九月,举行红卍会准备大会,并推玄机为主席。十月,正式向政府登记为世界红卍会之慈善团体。其事业活跃,不限于国内,香港、新加坡皆设有支会,并远及日本,其组织曾多达四百余处。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成立,翌年北伐成功,为消除邪教淫祀,公布寺庙登记条例,在此情况下,红卍教会以纯粹之慈善团体受到认可;然民间则殊少受到政策之影响,仍普及如昔,直至二次世界大战后始渐衰微。道院最重要之仪式即扶乩,以其扶乩结果主宰一切宗教活动。所谓扶乩之术,即设一乩坛,坛上供奉香花酒菜,坛前有二巫,各持占笔(T字型之棒)之两端。神灵降临乩坛后,巫者即以棒之前端不由自主地描画文字于纸上或砂盘上,或称为神灵之启示,或谓其乃巫者之自我催眠作用所致者。该会系以贯彻基督教、回教、儒家、佛教、道教等五教之真谛,以阐明大道为宗旨。修道者融合道教之胎息法与佛教之坐禅,而尤重静坐,故谓实践乃以静坐为内功,以善行为外功。修道者须守六箴、四诫及十诫文。道院之任务有:(一)崇尚道院,求得大同。(二)宣扬道旨,弘扬化度。(三)设立学校,嘉惠平民。(四)力行善举,救恤贫困。(五)兴办实业,充裕慈款。世界红卍会以促进世界和平、救济灾患为其目的,企补万国红十字会活动之不足。其事业大抵分为临时赈救与永久恤养两部分。临时赈救部通常为灾害救济事业。永久恤养部则有卍医院、贫民学校、贫民工厂(以贫民为对象培养技术人员之场所)、因利局(贷款予贫民,以供给彼等无利息之营业资本)、育婴院(保育院)、残废院(养老院)、慈济印刷所等设施。此外亦进行冬令衣粮之救济,与葬仪费用之提供等。[近代支那に于けゐ宗教结社の研究(酒井忠夫,近代中国研究)、支那に于けゐ新宗教の设立运动(水野梅晓)、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村元)]
世界宗教研究院 [佛学大词典]
(IASWR)一九七○年成立于美国纽约之宗教研究机构。创办人为旅美华侨沈家桢。该院研究重点为佛、基督、印度、回、犹太等五大宗教。由于基督、犹太二教在美国已有良好之研究成绩,故目前之研究重点置于其他三教方面。该院之目标有下列诸项:收集及保存宗教资料;英译出版各种语文之重要宗教资料;沟通各宗教,俾使合力服务人群;研究及介绍静修与祈祷之实践方法,俾使人类获得宁静之心境与幸福之生活。一九七二年该院与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在该大学石溪校园内设立世界宗教研究院图书馆,主要藏有佛教及亚洲其他宗教之图书二万余册,期刊二百余种,及以显微摄影保存之抄本、珍本一万余册。
世界宗教 [佛学大词典]
即世界性之宗教。所信奉之神灵被视为世界主宰,或所信仰之教祖被奉为全人类精神生活之指导者;教义着眼于人类之灵魂与心灵问题;其范围并不局限于个别民族,礼仪戒规易于适应不同民族之风习,故传播遍及全世界。其产生系由古代文明发展至一定之阶段,促进世界性之交流与沟通,使宗教哲学体系臻于完备,礼仪典制日趋隆重繁复,组织规章亦渐详细严密,而达于宗教之最高发展形态。现存之世界性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其世界化之过程,均系由各相应国家之支持而完成。
世界和平塔 [佛学大词典]
位于缅甸仰光东郊。一九五四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三次大会(亦是佛教第六次结集)时兴建。主要之建筑称为吉祥山,山下有一石窟,称为大圣窟,可容万余比丘集会。窟有六门、六石柱,墙上有六个法轮浮雕,台上装置六根烛形电炬,象征第六次结集。吉祥山左面即世界和平塔,亦有六门,供奉六佛。吉祥山左后方有戒坛,右为巴利佛学院,右前方乃缅甸联邦佛教会会所。山上有佛殿、经房与禅窟。现为缅甸全国佛教节日吠舍佉节庆祝活动之总道场。(参阅‘结集’5187)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 [佛学大词典]
(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佛教国际组织。又称世界佛教友谊会、世界佛教徒会议。简称世佛友谊会、世佛联、世佛友。锡兰(今斯里兰卡)佛教学者马拉拉西克拉所倡建。一九五○年五月于锡兰可伦坡举行第一届大会,共二十九个国家与地区之代表出席,宗旨为普及佛陀之教义,促进佛教徒之联合等,并经会议决定以公历五月月圆日为佛诞节(南传),选举马拉拉西克拉为主席,发行会刊,称世佛联评论。总部初设锡兰可伦坡。一九五二年于日本召开第二届大会,决定以六色旗作为世界佛教教旗。一九五八年迁缅甸仰光。一九六九年四月决定永设于泰国曼谷。该会自成立迄今,先后召开十五次大会,即锡兰之坎底与可伦坡(1950)、日本东京及京都(1952)、缅甸仰光(1954)、尼泊尔加德满都(1956)、泰国曼谷(1958)、柬埔寨(今高棉)金边(1961)、印度新德里(1964)、泰国清迈(1966)、马来西亚吉隆坡与槟城(1969)、锡兰可伦坡(1972)、泰国曼谷(1976)、日本东京及京都(1978)、泰国曼谷及清迈(1980),第十四届大会于一九八四年八月于锡兰可伦坡举行。第十五届大会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于尼泊尔加德满都举行。大会每隔两年或三年召开一次,其成员称为地区中心,至目前为止,共有三十四个国家与地区加盟,凡七十一个地区中心。我国目前亦为该会会员国之一,惟于第三(1954)、第四(1956)、第五(1958)、第六(1961)、第十(1972)、等届,皆因政治关系而未派代表前往参加大会。
世界佛教青年会 [佛学大词典]
(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 Youth)简称‘世佛青’。为全球性佛教青年之最高领导机构。一九七二年五月成立于锡兰(今斯里兰卡)首都可伦坡,其会员迄今已涵盖十三个国家与地区,包括二十三个地区中心,我国中国佛教会青年委员会与中华佛教居士会均为该会地区中心。世佛青前身为世界佛教友谊会( World Fellowshipof Buddhists,简称世佛友)所属青年委员会,后于世佛友第十届大会中独立成完整组织。世佛青成立以来,大力推展国际间佛教青年之联谊与统一、文化、出版、艺术、学术研究、教育等活动,及全人类人道服务之工作。八○年代最突出的活动为一九八五年七月在中华民国佛光山举行‘世界佛教青年学术会议’,会后发表‘世佛青一九八五年佛光山宣言’,并编印实录行世。目前该会之总部设于泰国曼谷。该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六人,总会之决策机构为‘执行委员会’,另设有六个常设委员会。现任会长为泰籍之帕洛伯先生(Phallop Thaiarry)。我国星云大师为该会首任名誉会长。自一九八四年我国游祥洲博士担任该会副会长后,我国在该会之活动,已日益积极而重要。各会员组织中,以‘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之发展过程与规模、组织运作、多元化活动等,最为诸方所瞩目。
世界四持 [佛学大词典]
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载:(一)须弥山有微尘数风轮,在最上者称为殊胜威光风轮,此风轮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而使其安住,故称‘能持风轮’。(二) 香水海因为风轮所持而得安住,故称‘所持香海’。(三)香水海中生出大莲华,为世界种,十方刹土皆为其所含摄,故称‘海出莲华’。(四)此大莲华能持世界刹海,使其安住,令四方均平稳而清净坚固,故称‘华持刹海’。上述四者能含摄、持载世界,故称世界四持。
世界主 [佛学大词典]
指世界之主。佛经中每谓世界有一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等大小之类别,而谓每一世界各有其主,如初禅天之梵王,为一小世界(即四天下)之主;第二禅天之梵王,为小千世界之主;第三禅天之梵王,为中千世界之主;第四禅天之大梵王,为大千世界之主。四禅天之广量,依其次第,与一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相当。
世界 [佛学大词典]
梵语loka-dha^tu,巴利语同。音译路迦驮睹。意谓可毁坏之处所。略称界。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亦即指众生居住之所依处,如山川、国土等。由上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为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莲华藏世界(华严宗所说佛之境界)、弥陀净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对世界之绝对世界、无为世界。古代印度依须弥山之说成立宇宙论,即以须弥山为中心,加上围绕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为一单位,称为一世界。合千个一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合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由此可见世界之广大无边。 一佛施行教化之范围(即一佛土),或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为更广大之世界。‘世界’一语本与‘世间’同义,包含有情世间、器世间,然一般惯指器世间(山河大地)而言。此外,住于一世界中之有情众生,可分类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道之别。其中,前五道所住之世界,称为欲界;而天道之中,有色天所住之世界,称为色界;无色天所住之世界,称为无色界。然于大乘诸经论中,则载有诸佛净土存在于上述三界以外之说。如摩诃止观卷五上载,于六道之外另立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圣,总称十界,此十界各有其所居之国土。又如华严五教章卷三依据华严经而举出十佛境界之所依为国土海、世界海二种。即:(一)国土海,乃十佛自体之所居,为不可说圆融自在之依报。(二)世界海,乃舍那十身摄化之处,又分为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十重世界海、无量杂类世界海三类。[起世因本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七离世间品、大楼炭经卷一阎浮利品、大智度论卷五十、卷九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卷九十三](参阅‘一佛世界’45、‘世间’1524、‘国土海世界海’4431)
世俗谛 [佛学大词典]
梵语sam!vr!tti-satyatva, sam!vr!ti-satya。(一)世间一般所见之真理、道理,为真俗二谛之一。‘胜义谛’(真谛)之对称。略称世谛、俗谛。由于绝对最高真理之第一义谛,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故先以世俗之道理与事实为出发点,再次第导向高境地。如指月之指、渡彼岸之船,皆为到达真实第一义谛之必要手段。 (二)为‘覆俗谛’之旧称;以其显现有相,而隐覆真理,故称覆俗谛。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之夹注(大五四·二二八中):‘覆俗谛者,旧云世俗谛,义不尽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为瓶解;声无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盖真,名为覆俗矣!’(参阅‘真俗二谛’4217)
世俗 [佛学大词典]
梵语sam!vr!ti,巴利语sammuti。略称世或俗,即世间通俗之义,与‘胜义’相对。为施设安立虚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隐覆真理、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显现顺于人情之义。世事,即俗法;举凡三界之事法,皆具此二义。显扬圣教论卷十六(大三一·五五九上):‘宣说我法用,皆名为世俗。’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一中):‘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此言我法等非真实有,唯随世情而假设其名,故称世俗。显扬圣教论卷六举出三种安立之俗,即:(一)世间俗,如田、宅、瓶等物。(二)道理俗,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证得俗,如预流果、一来果等四沙门果。成唯识论卷八亦举出三种世俗:(一)假世俗,属于遍计所执之妄有。(二)行世俗,属于依他起性之假有。(三)显了世俗,属于圆成实性之实有。此外,诸论中每以有漏之心称为世俗心;以缘世俗之境而生起之有漏智,称为世俗智;以世俗智断除诸染,称为世俗道。[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成唯识论卷九、俱舍论卷二十六](参阅‘胜义’4865)
世法 [佛学大词典]
指世谛之法,即世间之法、由因缘所生之法、可毁坏之法。胜鬘经(大一二·二一八中):‘大悲安慰哀愍众生,为世法母。’唐译华严经卷二(大一○·六中):‘佛观世法如光影。’(参阅‘俗谛’3726)
世依 [佛学大词典]
佛之尊称。谓佛乃一切世间之所依怙者,故以世依一词誉称之。大日经卷四(大一八·二五上):‘世依之所说。’
世自在王佛 [佛学大词典]
世自在王,梵名Lokes/varara^ja 或 Lokes/vara,系世(梵loka )与自在(梵i^s/vara )之合成语。音译作楼夷宣罗佛。又称世饶王佛、饶王佛。饶,即自在之义。又作世间自在王。指济度众生而得自在之佛。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此佛乃次于过去锭光佛乃至处世佛等五十三佛之后而出世之佛,为法藏比丘(阿弥陀佛之前身)在因位修行时之本师,曾为法藏比丘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之相,法藏乃因之而发起四十八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中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大三七·一四八上):‘梵云楼夷宣罗,此云世自在王,于一切法得自在故。’然有关此佛于过去诸佛中出世之顺序,除无量寿经外,其余大阿弥陀经卷上、平等觉经卷一、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及梵本无量寿经、西藏本无量寿经等,皆有不同之记载。另据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出世解脱坛像品之记载,此佛乃毗卢遮那佛右方之胁士、阿弥陀佛左方之胁士。[佛名经卷十一、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五十、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无量寿经义记卷上]
世主天 [佛学大词典]
通称世主。又作世王天、梵天、大自在天。玄应音义卷二十二谓世主天乃梵天之异名,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则谓世主即大自在天,乃世间之主。(参阅‘大自在天’783、‘大梵天’850)。
世友 [佛学大词典]
梵名Vasumitra 。音译婆须蜜多、和须蜜多、筏苏蜜呾罗、伐苏蜜多罗。乃说一切有部之一祖,又作天友。为一、二世纪时北印度犍陀罗国人。迦腻色迦王在迦湿弥罗举行第四次结集时,世友任五百圣贤之指导者,编集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总结说一切有部理论学说,与法救、妙音、觉天等被誉为婆沙四评家或婆沙四大论师。又著有异部宗轮论一卷,叙小乘之二十部。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载,师为说一切有部之一祖,出生于迦多衍尼子之后、胁比丘等之前。惟日杂难经称师已证阿罗汉果并预言当来成佛。师子月佛本生经更载,师将次于弥勒成佛,号师子如来。其他称世友者尚有数人:如俱舍论光记卷一、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说之品类足论与界身足论之作者世友,于俱舍论光记卷五、成业论所说之经部异师世友,及慈恩传卷二所载玄奘西游时,于迦湿弥罗国宣扬有部宗义之世友等。[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大唐西域记卷三、异部宗轮论述记发轫卷上]
世 [佛学大词典]
梵语loka。音译作路迦。(一)为‘世间’之略称。指世俗、凡俗。具有可毁坏、有对治、隐覆真理等诸意。[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参阅‘世界’1517、‘世间’ 1524)(二)为‘时’之异称。据楞严经卷四载,世,乃迁流之义。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参阅‘三世’536)
丙丁童子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原指司灯火之童子。丙丁,即天干中之‘丙、丁’,与五行相配则属‘火’,故以丙丁比喻火。禅林中每以‘丙丁童子来求火’一语譬喻众生本具佛性,复向外求佛。盖自身即是火,更向外求火,自属忘失本性、多此一举之愚昧行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报恩院玄则条、碧岩录第七则评唱]
王罗汉 [佛学大词典]
(?~968)北宋僧。年籍姓氏俱不详,人称王罗汉。嗜食彘肉,常作疯语而多所应验。住于明州乾符寺,于开宝元年六月坐化,肉身不毁,自落舍利。僧正赞宁立碑以记其异,吴越王钱氏赐号‘密修神化尊者’。
王阗 [佛学大词典]
(?~1146)南宋明州慈溪人。字无功。再举进士不第,布衣蔬食,遍参讲席,晚年专修念佛三昧。绍兴十六年,趺坐而化。著有净土自信录一书传世。[居士传卷二十四]
王随 [佛学大词典]
宋代河阳(河南孟县)人。字子正。生卒年不详。真宗时,以给事中知杭州,往兴教寺谒小寿禅师,机语契合,竟明大法。曾为长水子璇禅师之首楞严义疏注经作序,并删次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为传灯玉英集十五卷行世。明道年间,参知政事。临终书偈而逝。[宋史卷三一一、宋史新编卷九十七]
王膳 [佛学大词典]
即以饥饿遇王膳(膳)来譬喻小乘蒙佛之授记。法华经授记品(大九·二一上):‘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
王导 [佛学大词典]
(267~330)东晋临沂人。字茂弘。元帝时宰相,识量清远,辅佐成帝,奠定东晋之基础,朝野号称仲父。师事帛尸梨密多罗,敬事竺法义、慧严、康僧渊、竺潜等一代名德。历事三朝,出将入相,成帝咸和五年卒,世寿六十四。
王震 [佛学大词典]
浙江吴兴人。字一亭。初皈依上海海潮寺应干法师,于佛法信仰至切,致力商务及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曾任上海中国济生会会长、居士林副会长等,并协助成立中国佛教会,参予其工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戴季陶发起修葺白马寺,氏用力最大。抗战期间,复联合商政人士,组织僧侣救护队,安顿淞沪难民。[中国佛教近代史下册(释东初)]
王审知 [佛学大词典]
(862~925)五代十国闽王。光州(河南)固始人。字信通。唐僖宗时黄巢为乱,领有闽五州之地,昭宗时为福州武威军节度使,封琅邪王,后受后梁太祖封为闽王。性俭约,能礼贤下士。致力于佛教之建设,如造佛像、建塔、写经等事,更能厚遇僧众,如雪峰义存等,遂造成福建佛教之隆盛。后唐同光三年殁,世寿六十四。子鏻于后唐明帝长兴四年(933)称帝,追尊之为太祖。[五代史卷六十八]
王维 [佛学大词典]
(699~759)唐代太原祁(山西)人。字摩诘。生时,其母梦维摩入室,故以为名。开元九年(721)举进士,累官左拾遗给事中。后任监察御史,迁尚书右丞。归隐后,时共高僧游,与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不觉倦乏。曾皈依荷泽神会禅师,并从之参禅。其诗精致巧妙,颇具禅味,所作律诗堪与杜甫、李白并称,为盛唐大家。又能画,创破墨法,为南派之开祖。亦善草书,知名于时,有集行世。乾元二年七月入寂,享年六十一。[新唐书卷二○二、旧唐书卷一九○]
王进瑞 [佛学大词典]
(1913~ )台湾高雄县人。早岁东渡日本习禅,并毕业于东京驹泽大学佛教学科。自幼即富乡土之意识。时值日本统治台湾,日本临济宗曾有统治瓜分台湾佛教寺庙之计划,经王氏撰文批驳,乃引起各教派公愤,玆议始告平息。大学毕业后,除授课于开元寺之外,并拟着手组织台湾各派寺庙,旋以日本当局之反对而作罢。中年以后,先后执教于延平佛学院、开元佛学书院、佛光山丛林大学、德源禅学院等校。著作有碧岩录讲义、佛学基本教材等书,译有唯识根本原理、参禅悟道记、印度佛教史等书。
王弼 [佛学大词典]
(226~249)三国魏山阳人。字辅嗣。精通儒、道二家之说,早年即以文学辩才闻名于世,对老庄玄学之注释颇见重于当时,相传文坛泰斗何晏见王弼之老子注,大为倾服,遂废弃己之老子注。此类老庄玄学之思想,对当时佛教影响很大。嘉平元年卒,享年二十四。
王统记 [佛学大词典]
西藏名Rgyal-rabsgsal-bah!i me-lon% 。又作王统明镜、西藏王统记、藏王纪。西藏史籍之一,绥南监增(藏Bsod-nams rgyal-mtshan )着,成书年代不详,据推测为西元一五○八年。其内容分为十五章,自世界形成与西藏地理述起,历西藏各代至微松系诸王系谱及其事迹,最末说明撰述缘起。虽为西藏王统系谱及其事迹之文献,但内容甚赞叹佛教,并述及佛教在西藏弘通之经过,以及佛教与政治之密切关系。唯是书神话色彩较浓,史料价值稍低于教法史、青史。书中对端美三菩提(藏Thon-mi Sambhot!a )仿梵语创造西藏文字之说明甚为详确,其对藏文三十字母之特质与构造之说明,为今日研究西藏语文之宝贵资料。[略述西藏史籍─王统记(内明杂志第十四期)]
王梵志诗集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隋代王梵志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系以通俗之语句,阐示现实生活中所反映之佛教无常、因果等义理。由于说理平易,极受一般道俗所喜爱,教界亦常援引其诗文为弘法之教材。王梵志之诗在唐宋时代十分盛行,与寒山、拾得等师之作品同受重视,苏东坡、黄庭坚等文人,亦撰文品评之。惟宋代以后其诗作渐散逸,及至近代始于敦煌陆续发掘其诗作之写本,如史坦因第五一六号、伯希和第二一二五号等。又苏联列宁格勒本第一四五六号卷尾载有,沙门法忍于大历六年(771)抄写梵志诗一一○首之语句。现今所知王梵志之生平十分简略。据桂苑丛谈、太平广记卷八十二等载,王梵志由隋代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之王德祖抚养成人,因梵志幼时于林檎树树瘿中为德祖发现,故沿用德祖之姓氏、籍贯。又德祖以此幼儿出自林檎树,故取名梵天;后改称梵志,或系受佛教熏习,及时人喜以佛典名相为字号之社会风尚所影响。[白话文学史(胡适)、王梵志出生时代的新观察(潘重规)、王梵志诗校辑序(任半塘)、王梵志について(入矢义高,中国文学报第三、第四期)]
王浮 [佛学大词典]
西晋惠帝时道士。尝与僧帛远论争佛道,屡为帛远所屈,浮含嗔难忍,乃伪作老子化胡经,谓老子曾入印度,化身为释迦佛以教化胡人,诬谤佛法。生卒年不详。
王恩洋 [佛学大词典]
民国四川南充县人。一名化中。就读北京大学,由黄树因引见而从欧阳渐学,精于法相唯识学。为欧氏支那内学院之一大法将。所撰大乘起信论料简,本诸法相唯识学立场,判定大乘起信论一书为‘梁陈小儿’之作,遂掀起当时佛学界之轩然大波。曾于内学院讲授唯识通论、成立唯识义、佛学概论等课程。又撰有‘人生学’,融汇佛儒诸子之说,揭橥大乘精神,颇为学界所重。此外,另有心经通释等书行世。生卒年不详。[中国佛教近代史(释东初)]
王宫会 [佛学大词典]
为观无量寿经二会之一。佛初临王宫,为韦提希夫人讲说本经一部,是为王宫会。后还至耆阇崛山,复为阿难等大众宣说,是为耆阇会。
王宫塔 [佛学大词典]
位于韩国全罗北道益山郡金马面。塔之详细史实不详,因其所在地称王宫面、王宫里,故称此塔为王宫塔。石塔高五层,约八公尺余,造型优雅,足以使人回想当时文化之隆盛。其造立年代,有依其现况而谓系百济帝释寺之遗物;亦有就其样式,推断其为新罗时代末期(九世纪)乃至后百济之石塔。此外虽有其他诸说,但就石塔本身而言,由于其与佛教之关系,因而备受重视。
王舍城 [佛学大词典]
王舍,梵名Ra^jagr!ha ,巴利名Ra^jagaha ,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或译王舍国。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旧址位于恒河中游巴特那市(Patna)南侧比哈尔(Behar)地方之拉查基尔(Rajgir)。频婆娑罗王时,由上茅宫城(梵Kus/a^grapura ,音译矩奢揭罗补罗,又称旧王舍城、山城)迁至今地,为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九所载,王舍城附近尚有佛陀伐那山、杖林、二温泉、伏醉象塔、毕钵罗石室、提婆达多入定石室、自杀比丘塔、佛舍利塔、阿难半身舍利塔、阿育王石柱等佛教遗迹多处。[善见律毗婆沙卷八、大智度论卷三]
王肯堂 [佛学大词典]
明代金坛(江苏丹阳)人。字宇泰。官至福建参政。好读书,精于医道,为时人所钦崇。并博通教乘,尤善相宗。初参高原昱公,昱公为之讲说唯识论,肯堂笔受,成唯识俗诠一书。又着唯识证义十卷、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一卷等。[明史卷二二一、明史稿卷二○七]
王法为本 [佛学大词典]
为日本净土真宗之主张。就出世间之立场言,即以佛法为本而仰仗如来之救渡。就世间之立场言,则以王法为本,人民遵崇王法即是实践为人之道的第一步。[破邪显正钞卷中]
王法正理论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弥勒菩萨造,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此论乃弥勒菩萨述说佛对出爱王说王者之正道正理,故称王法正理论。内容引世尊说帝王之九种过失、九种功德、五种衰损门、五种方便门、五种可爱法、五种能引可爱法,并说三士区别、四种补特伽罗、三种受欲补特伽罗、三圆满、四语、三种受欲、三种贪染等。与不空所译王法正论经同本,皆为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之别译。[开元释教录卷八、卷十二、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一]
王居正 [佛学大词典]
宋代永济(山西临晋)人。字憨哥,号竹西先生。其父善绘释道人物,居正受父学,更求教于周昉,技术益精。仁宗天圣中,诏入画院。秉性孤梗,不为同僚所容,未久放还。所画图像,世人视为神品。[宋史卷三八一、南宋书卷二十四]
王玄策 [佛学大词典]
唐代人。籍贯、生卒年均不详。太宗时,印度戒日王入贡,贞观十七年(643,一说二十二年)春,王玄策奉敕出使印度,是年冬至摩揭陀国;途中,巡省佛乡,览观遗迹,并参访摩诃菩提寺,于塔西建碑;贞观二十年,携梵本经论六百余部归国。翌年,戒日王殁,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发兵拒玄策,玄策得文成公主之助,乃发吐蕃、泥婆罗兵讨伐,生擒那伏帝阿罗那顺归唐土,太宗大悦,即行献庙礼,封玄策为朝散大夫。高宗显庆二年(657)玄策再次出使印度,送佛袈裟往西国,并巡抚诸国,录其乐章、医卜、农田、种树之术,于龙朔元年(661)春,奉持佛顶、图籍等归国。其后,五天竺俱来臣服,玄策复奉命三莅其土,君臣敬之若神。撰有中天竺行记十卷、西域志六十卷、画图四十卷等。[法苑珠林卷十六、卷二十九、诸经要集卷一、释氏要览卷上、旧唐书卷一九八]
王弘愿 [佛学大词典]
潮安人。为近代中国佛教弘阐东密之先驱。民国七年(1918),曾将日僧权田雷斧之‘密宗纲要’译为中文。十三年,从雷斧习密,且受其传法灌顶。后遂于广州六榕寺为人灌顶,主张居士身可作阿阇黎,受比丘顶礼,备受太虚、曼殊揭谛等之非议,开僧俗、显密诤论之端。晚年事迹不详。
王古 [佛学大词典]
宋代开封人。字敏仲。宋徽宗时为礼部侍郎,崇尚新法,唯与宰相蔡京不合,遂出知成都府,后复被贬为别驾。其居京师时,多与禅门耆宿道交。及游江西,复与黄龙、翠岩、晦堂、杨岐等诸师缔交,深契禅旨。其后又与杨杰共悟净土法门之胜义,博考诸经,遂撰往生净土传、直指净土决疑集各三卷,高倡禅净一致之旨。既离都,终日修观念佛,精进不息,遥追庐山高士之遗风。临终,不觉苦痛,满室生光明,端坐而逝,年寿不详。[元祐党人传卷四、宋元学案卷九十六]
王仙 [佛学大词典]
转轮圣王舍家修道,而具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等五通者,称为王仙。[俱舍论光记卷五]
王日休 [佛学大词典]
(?~1173)南宋龙舒(安徽舒城)人。字虚中,又号龙舒居士。原为国学进士,所著六经训传达数十万言,一日弃之,专修西方净土之业,布衣蔬食,日课千拜。绍兴三十年(1160)校辑大阿弥陀经,历三年完成,全书共五十六分,现收于藏经中。并着净土文十卷劝世。乾道九年正月示寂,年寿不详。[佛祖统纪卷二十八、净土圣贤录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