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人非人 [佛学大词典]
(一)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二)乐神名。乃天龙八部众之一,为印度俗神紧那罗(梵Kim!nara )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又作紧捺罗、紧陀罗、真陀罗、紧捺洛、疑神、歌神等。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法华玄赞卷二、玄应音义卷三](参阅‘紧那罗’5895)
人物始义论 [佛学大词典]
东晋僧康法畅撰。系论述清谈人物之作,今已佚失。康法畅与般若学者康僧渊、支敏度等,于成帝在位(326~342)时渡江南游,常持麈尾闲步街头,每遇名士,即由晨朝清谈至日暮。当代名士庾亮曾问(大四九·七四上):‘此麈尾何以常在?’康法畅答道:‘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常在。’盖六朝时,华北僧众因战乱而南渡,为迎合当时江南贵族之风尚,乃有此类著作应运产生。[历代三宝纪卷八、梁高僧传卷四]
人法二空 [佛学大词典]
即人空、法空。又称我法二空、生法二空。无人我之执,以身为五蕴假和合,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称为人空,观此真理,则称人空观。无我法之执,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称为法空。一般而言,小乘主张法为实有,故仅立我空,然成实论则说诸蕴之法亦空,即并说二空。据吉藏之中论疏卷十八载,人法二空有小乘与大乘二种。吉藏复于三论玄义中比较二者之不同,谓小乘之空为析空、界内空、但空;大乘之空为性空、不但空、不可得空。又智俨于华严经孔目章卷三,以华严宗之见解论述人法二空,谓人空通小乘而未清净,至三乘方为清净,法空在三乘而未清净,至一乘乃究竟清净。[成唯识论卷一、中论卷四观邪见品、大乘义章卷一、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卷下](参阅‘我空’2941)
人法 [佛学大词典]
即人与法之并称。(一)人指说教者或受学者,法指所说之教或所学之教。 (二)具有心之作用者为人,不具心之作用者为法。例如,众生依因缘和合而成立,是为人;五蕴为构成众生之要素,是为法。
人定 [佛学大词典]
即六时中之初夜。印度分一昼夜为六时,其中之初夜,我国古代称为亥时,即午后九时至十一时,禅林以之为就寝时刻,故称人定。
人命不停 [佛学大词典]
指人之生命无常,应当常勤观照,离诸恶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大一二·四九八下):‘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
人身牛 [佛学大词典]
指未闻佛法又无智慧之人。此人虽具人身,而心智如牛。大智度论卷五(大二五·一○一中):‘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中略)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义。(中略)无闻亦无智,是名人身牛。’
人身 [佛学大词典]
指生于人界之身体。八十华严卷六十四(大一○·三四六中):‘得人身难。’梵网经菩萨戒序(大二四·一○○三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大一二·四九八下):‘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人我法我 [佛学大词典]
即计着人之实有为人我,计着法之实有为法我。与我法二执同义。全称人我执法我执。又作人法二我、生我法我。人我为法我之果,二乘仅断果之人我,菩萨更断因之法我执而入初地。又大乘起信论谓我见分人我见及法我见二种,执着人我之凡夫谬解如来之法身者,是为人我见;二乘虽证人无我,尚见五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是为法我见。又人我为旧译语,新译语为生我。人我仅限人趣,生我广摄余趣之众生。[三无性论卷下、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参阅‘二执’210)
人因 [佛学大词典]
人生于此世,其容貌、思想、行为、夭寿、贫富等果报之过去因。释氏要览卷下述,生于人道,所受业报不同,如富贵或贫贱,如端正或丑恶,如安乐或恐怖等,皆系由于业因之不同所致。如受卑贱生者,因憍慢、刚强、不恪、放逸、不礼事三宝等故;若至诚不欺、诵经护戒、使人远恶就善、不求人之长短,则口气香洁,身心安乐,为人所称誉,决不受谤。生享尊贵者,乃施惠普广、敬礼三宝及长者、忍辱不嗔、柔和谦下、博闻经戒之故。[业报差别经]
人生学 [佛学大词典]
民国王恩洋着。全书分四编,第一编为人生之实相,第二编为世间学(儒学大义),第三编为出世间学(解脱道论),第四编为大菩提论。民国二十三年( 1934)初版于大陆。六十八年台湾佛教出版社翻印再版。
人生 [佛学大词典]
(一)指人中之化生。即于成劫之初,欲界有情世间之成立。[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俱舍论卷十二](参阅‘劫初’2815) (二)指人之降生于世、人之生命。般泥洹经卷上(大一·一七七上)谓:‘惟人生,无不有苦。’(参阅‘七惟’105)
人仙 [佛学大词典]
乃对佛之尊称。大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五下):‘违离于人仙,永无有救护。’
人天宝鉴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南宋昙秀撰。乃依内典及儒、老之外籍等,编集学道之须知、修行之龟鉴等佳言秀句数百条,于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上梓刻版。
人天胜妙善果 [佛学大词典]
指六趣中人、天二趣之果报。与其他四恶趣相较而言,人、天果报可称为胜妙善果。
人天眼目 [佛学大词典]
凡六卷。宋朝晦岩智昭編著。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收集当时临济、云门、曹洞、沩仰、法眼等禅门五家各宗祖师之遗篇、残偈、垂示等,及五宗纲要,以明五宗之特征。书名乃寓‘人类及天界一切众生眼目’之意。此书与法眼文益之宗门十规论,于我国禅林并享盛名。
人天教 [佛学大词典]
乃指世间教而言,即不说宗教解脱,而提倡受持五戒得生为人,与奉行十善能生天界之世俗宗教。亦指人天乘,系导入佛乘之方便教说。
人天致敬愿 [佛学大词典]
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七愿,出自无量寿经。此愿名依论、释之不同,又作令成尊德愿、闻名修行得他敬益愿、闻名得益愿、作礼致敬愿、闻名修行众所敬重愿、闻名敬重愿。愿文依译本之不同而略异。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下):‘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无量寿如来会(唐译)、无量寿庄严经(宋译)、无量寿经钞、九品往生义]
人天 [佛学大词典]
指人界及天界,系六道、十界中之二界,皆为迷妄之界。六十华严卷五(大九·四二四上)谓:‘离诸人天乐,常行大慈心。’法华经从地踊出品(大九·四一中)亦谓:‘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
人中树 [佛学大词典]
诸佛之身业能普遍利益众生,驱除热恼,故喻为树。仁王经卷上(大八·八三八上):‘法王无上人中树,普荫大众无量光。’
人中尊 [佛学大词典]
佛陀之敬称。佛陀于人中为最尊贵、最殊胜者,故称人中尊。法华经序品(大九·四中)谓:‘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
人中师子 [佛学大词典]
(一)佛陀之美称。佛为人中之雄者,犹如狮子为百兽之王,故有此称。又作人雄师子、大师子王、人师子。大智度论卷七载,狮子于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称人狮子。[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无量寿经](二)指佛陀斯那。依治禅病秘要法后序所载,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天才特拔,独步诸国中,口可诵出半亿之偈,兼明禅法,世人皆称人中师(狮)子。[大智度论卷八]
人中牛王 [佛学大词典]
乃佛之德号,称赞佛之德行广大无边,喻为有大力之牛王。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载,能御大众,故为人中牛王。此外,尚有人中象王、人中龙王、人中丈夫、人中莲花分陀利花、人中良马、人中师子、人师子、人中特御等德号。[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大智度论卷八]
人中分陀利花 [佛学大词典]
(一)分陀利花,梵语 pun!d!ari^ka,译为白莲花。以其清净无垢,故以之譬喻佛、法性。佛之德号。[北本涅槃经卷十八] (二)念佛者之称。[观无量寿经](参阅‘莲华’6146)
人中三恶 [佛学大词典]
指一阐提、诽谤大乘者与犯四重禁者。(参阅‘一阐提’85、‘四重禁’1740)
二观行 [佛学大词典]
又作唯识观。据宗镜录卷三十五载,二观行即:(一)寻伺,指推寻伺察。寻,即心对境所生起的粗猛推求之精神作用;伺,则为细心分别之精神作用。谓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即以空、假、中三观观之。(二)真如,真,即不伪;如,即不异。指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
二变 [佛学大词典]
即因缘变与分别变。据成唯识论卷二所述,有漏之识变可分为二:(一)随因、缘之势力而变,称为因缘变。(二)随分别之势力而变,称为分别变。前者必有用,后者仅为境。[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参阅‘分别变’1318、‘因缘变’2303)
二护 [佛学大词典]
乃指内护与外护。(一)内护,‘内’指自己身心之‘心’而言。内护,即持守佛陀所制之种种戒律,使持戒者之身心远离三业之非,速成菩提之果。(二)外护,‘外’指亲族、眷属而言。凡学人之所需,由于亲族、眷属之供给而得以安稳身心、成办道业者,此等外来之护持,称为外护。[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
二摄 [佛学大词典]
谓自摄与他摄。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以自力而自摄取者为自摄;以他力而为他所摄者为他摄。(参阅‘他摄’1545、‘自摄’2537)
二觉 [佛学大词典]
(一)本觉与始觉。阿赖耶识中之觉,分为本、始二觉,离妄念之心体,如来之平等法身,称为本觉;与之相对,发心修行,渐次觉知心源,称为始觉。(二)独觉与大觉。(一)独觉,又称缘觉、辟支佛,乃观飞花落叶,达十二因缘之理,无师独悟者。(二)大觉,乃佛之异名。[俱舍论卷二十五](三)等觉与妙觉。大乘菩萨五十二行位中,第五十一位为等觉,五十二位为妙觉。[教乘法数卷二](四)自觉与觉他。(一)自觉,乃自觉悟诸法实相之意。(二)觉他,乃以自觉之功德普令一切群生觉悟。[大明三藏法数卷四](五)观察觉与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即指真觉与妄觉。(一)观察觉,为观察一切法之体相一异不可得而觉悟之智。(二)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乃以妄想计度分别四大之相,取着而建立妄法之觉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
二严 [佛学大词典]
乃指二种庄严。(一)智慧庄严与福德庄严。谓智慧、福德二种,皆能庄严法身。即:(一)智慧庄严,磨炼智慧以庄严其身。(二)福德庄严,积集福德以庄严其身。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二十七(大一二·五二三上):‘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末(大四三·四九四中):‘善资粮者,即福、智二严。’(二)形相庄严与第一义庄严。据金刚经纂要疏载:(一)形相庄严,谓人若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说自能成就者,彼且住着色声等境,非真庄严,此称形相庄严。(二)第一义庄严,谓以无所住着清净之心,依真实智慧,通达自性之土,唯心显现,此是正智成就佛土,称为第一义庄严。
二类种子 [佛学大词典]
即本有种子与新薰种子。(一)无始以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称为本有种子。(二)种子由现行之前七识,随所应而色心万差之种种习气,悉皆落于第八识中,更成生果之功能,称为新薰种子,又作始起种子。[成唯识论卷二]
二类各生 [佛学大词典]
乃净土宗之一义。以往生弥陀之净土者,不只限于念佛一类,修念佛以外之诸行者,亦得往生,此宗义称为二类各生。盖弥陀之本愿,其第十八愿虽誓济但修念佛者,然第十九、二十等愿,于诸修行者,亦誓使往生。
二难化 [佛学大词典]
指欲天难化与色天难化。前者执着于上妙之五欲,故难教化;后者执着于世间禅定之乐,故难教化。
二边 [佛学大词典]
乃指离中道之两极端,惟各书有不同之说法。中论卷四谓二边指有、无或常、无常;顺中论卷下指常、断;玄奘所译之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一指增益、损减;止观辅行卷三则指空、假二边。
二证 [佛学大词典]
(一)事证与理证。于三学中,修戒、持戒者,称为事证。修定、慧二学者,称为理证。[南山戒本疏卷一上](二)理证与教证。此二证乃判定某一种学说是否为佛法之标准。[摄大乘论释卷一]
二识 [佛学大词典]
乃大乘起信论所说之法门,即指阿赖耶识与分别事识。(一)阿赖耶识,梵语a^laya-vijn~a^na,译作‘无没识’。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为阿赖耶识,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而不没失,且常了别自识所现之境(即种子五根器界),故称无没识。(二)分别事识,又作意识。梵语mano-vijn~a^na,系依阿赖耶识而生,指分别色、声等六境之眼、耳等六识而言。若以唯识学所说之八识观之,则阿赖耶识相当于第八阿赖耶;分别事识相当于前六识。
二双四重 [佛学大词典]
乃日本真宗开祖亲鸾所立之教判。即就如来一代之圣道、净土二教,判为竖出、横出、竖超、横超之二双四重。竖出、横出谓二出,竖超、横超谓二超。据愚秃钞卷上所载,佛一代所说之圣道、净土二教,有大乘、小乘之别,大乘中分顿、渐二教,顿、渐亦各立难易二道。渐教中,难行道圣道权教称为竖出,配于法相等历劫修行之教;易行道净土要门称为横出,配于观经所说之定散、三福、边地往生之教。顿教中,难行道圣道实教称为竖超,配于禅、真言、天台、华严等即身成佛之教;易行道净土本愿真实称为横超,配于无量寿经所说之选择本愿真实报土即得往生之教。此中,渐教为出,顿教为超,自力圣道为竖,他力净土为横之意。又‘横超’一语,基于无量寿经卷上之‘横截五恶趣’、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玄义分(善导)之‘横超断四流’;与之相对而新立竖超。又竖出、横出之语乃出自乐邦文类卷四择瑛横竖二出之说。
二转妙果 [佛学大词典]
即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转得二种胜妙之果。又作二转依果、二胜果。略称二转依、二转。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五一上):‘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或依即是唯识真如。’[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八宗纲要卷下]
二藏 [佛学大词典]
即分类如来一代圣教为二种法藏。乃指诠释声闻与缘觉二乘道之声闻藏,及诠释菩萨道之菩萨藏。前者系狭浅而较劣之小乘教;后者则为深广而圆满之大乘教。慧远、吉藏即准此而立教判,大别佛教为二。[菩萨地持经卷十建立品、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二翼 [佛学大词典]
譬喻二事互相资助,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翼。如止观、真俗、福智等。止,即止息诸想;观,即观照对象,修此二事,成办道法。真,为胜义谛;俗,为世俗谛,即于世间、出世间审实不虚之实义。
二归戒 [佛学大词典]
谓佛成道之初,仅具三宝中之佛、法二宝时,所行归依佛、归依法二归之戒行。[释氏要览卷上](参阅‘三归依’688)
二断 [佛学大词典]
(一)自性断与缘缚断。此系就断惑之性质而分。(一)自性断,如诸烦恼之本身,其性质染污者,若令自体不再生起,则能自然断除,称自性断。系以无漏智断其自体,证择灭而不再起烦恼。(二)缘缚断,又作所缘断,有断所缘之缚之意。然非断灭该物之自性,而是断除所缘之烦恼,如一切有漏色、有漏善、无记之心心所与其等法上之得、四相等皆是。断除能缘能缚之烦恼,则可于其所缘之法上证择灭。然因其自体未断,故烦恼仍有复起之可能。自性断通于见道断、修道断,而缘缚断则仅局限于修道断。[俱舍论卷十六、显宗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六、俱舍宝疏卷一、俱舍论颂疏卷十六](二)子缚断与果缚断。断破见思之惑,称为子缚断。断灭一期果报之身,称为果缚断。此系就二乘所断之烦恼而言。[法华玄义卷三]
二禅天 [佛学大词典]
又称二静虑。指修成二禅者所生之天处,为色界天中之第二重。更分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及光音天等。又二禅天之人,虽离寻伺之初动,能免劫末之大火灾,然以其犹有喜乐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大水灾。[俱舍论卷十二]
二禅 [佛学大词典]
梵语dviti^ya-dhya^na。乃色界四重禅定之第二重,摄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为二禅之自性支;内等净谓二禅离初禅之寻伺尘浊之法,其内之信相明净,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于三受中感受喜乐之二受。所谓喜乐二支,乃依此定而胜生喜乐,故又称为定生喜乐。[俱舍论卷二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参阅‘四禅’1843)
二檀 [佛学大词典]
乃指世间檀与出世间檀之二种布施。檀,即布施。(一)世间檀,指凡夫之布施及圣者以烦恼心(有漏)所行之布施。(二)出世间檀,乃指圣者以无烦恼心(无漏)所行之布施。[大智度论卷十一]
二应身 [佛学大词典]
乃指天台宗所谓劣应身与胜应身之二应身而言。(一)劣应身,乃对十地以前之凡夫与二乘所应化示现之佛身。(二)胜应身,指对十地以上之菩萨所示现之报身。
二余 [佛学大词典]
乃指生身之苦与烦恼之残余而言。若再加业之残余,则为三余。往生极乐世界之人,皆已灭此二余。无量寿经卷下(一二·二七四上):‘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二谛观 [佛学大词典]
乃天台家三观中空观之异名。以空观成就,不但成就空谛,且以俗谛历然显现,故称为二谛观。
二谛章 [佛学大词典]
凡三卷。隋朝吉藏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七册。乃详述三论教义中之枢要二谛义,总分大意、释名、相即义、物体、绝名、摄法、同异等七科。日本元禄十年(1697)仙台龙宝寺之实养,开一名刹之宝藏,得上、下二卷,校订刊行。宝永七年(1710),复有慧旭寂公依古本校订讹误,增补中卷之全文及上卷中二十余纸之脱文,而得三卷之全,校刊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