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二十种烦恼现行 [佛学大词典]
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之记载,即指:(一)随所欲缠现行,指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二)不随所欲缠现行,指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三)无所了知现行,指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此痴惑之心,相续不舍。(四) 有所了知现行,指住善说法之人,于一切法而生分别,令向善法,而舍恶法,此了知之心,相续不舍。(五)粗烦恼现行,指贪、嗔、痴诸烦恼,各有增上粗重,或于顺境贪惑粗重,或于逆境嗔惑粗重,各起不同。(六)等烦恼现行,指贪、嗔、痴等诸烦恼惑,一齐现起,无轻重分别。(七)微烦恼现行,指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未证果,而于三界烦恼,微细轻薄。(八)内门烦恼现行,指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不着于色等外尘之境,而内心所起习气,相续不舍。(九)外门烦恼现行,指未离欲界之人,随缘色等外尘诸欲境界,而起种种烦恼,相续不舍。(十)失念烦恼现行,指见圣道得果之人,忽遇余缘,闻不正法,习气发现而失正念。(十一)猛利烦恼现行,指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进,起不正作意,发勇猛心,相续不舍。(十二)分别所起烦恼现行,指人不信正法,于诸邪见而起分别,妄生种种执着,相续不舍。(十三)任运所起烦恼现行,指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于五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之境,自然而起诸惑,相续不舍。(十四)寻思烦恼现行,指人于禅定观法,常自思念觉察,妄起分别,相续不舍。(十五)不自在烦恼现行,指人睡眠,梦境散乱,意识所缘,相续不舍。(十六)自在烦恼现行,指人醒时所起邪慧之念,遍缘诸境,相续不舍。(十七)非所依位烦恼现行,指如幼少之人,于一切境,不知好恶,起诸放逸,相续不舍。(十八)所依位烦恼现行,指修行根熟之人,依于正行之位,断诸烦恼,而能断之心,相续不舍。(十九)可救疗烦恼现行,指人勤修道行,断生死惑业,如救疗众病,唯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疗,不知乐着涅槃之心,相续不舍。(廿)不可救疗烦恼现行,指人不能修诸正行,以救疗生死惑业众病,而诸烦恼相续不舍。
二十种喻法 [佛学大词典]
谓二十种法之譬喻。即:(一)般若为母,(二)方便为父,(三)檀为乳母, (四)尸罗为养母,(五)忍为庄严具,(六)勤为养育者,(七)禅为浣濯人,(八)善知识为教授师, (九)一切菩提分为伴侣,(十)一切善法为眷属,(十一)一切菩萨为兄弟,(十二)菩提心为家,(十三)如理修行为家法,(十四)诸地为家处,(十五)诸忍为家族,(十六)大愿为家教,(十七)满足诸行为顺家之法,(十八)劝发大乘为绍家业,(十九)法水灌顶一生所系之菩萨为王之太子,(廿)成就菩提为能净家族。
二十种外道 [佛学大词典]
又作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提婆论师将印度小乘外道所执之涅槃大别为二十类,即:(一)小乘外道,即主张‘诸受阴尽,如灯火灭,种坏风止’为涅槃之外道。(二)方论师,即主张‘最初生诸方,从诸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没,还入彼处’为涅槃之外道。(三)风仙论师,即主张‘风能生长有命之物,亦能杀有命之物,风造万物,复能坏万物’为涅槃之外道。(四)韦陀论师,即主张‘从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一切有命与无命之物,从梵天口中出生,一切大地即是修福德戒场,于中一切华草及猪、羊、驴、马等,杀害供养梵天,得生彼处’为涅槃之外道。(五)伊赊那论师,即主张‘伊赊那论师尊者形相不可见,遍一切处,以无形相,而能生诸有命与无命之一切万物’为涅槃之外道。(六)裸形外道,即主张‘分别见诸种种异相’为涅槃之外道。(七)毗世师,即胜论师。此外道师主张‘地、水、火、风、虚空、微尘等物和合,而生一切世间有知觉与无知觉之物;无和合者,即是离散,遂计离散’为涅槃。(八)苦行论师,即主张‘身尽福德尽’为涅槃之外道。(九)女人眷属论师,即主张‘摩醯首罗作女人,生诸天、人、龙、鸟及一切谷子、蛇蝎、蚊虻等,如是知者’为涅槃之外道。(十)行苦行论师,即主张‘罪福功德总尽’为涅槃之外道。 (十一)净眼论师,即主张‘烦恼尽故依智’为涅槃之外道。(十二)摩陀罗论师,即主张‘那罗延天为万物之父,以那罗延天造一切物,于一切众生中最胜,一切世间有命与无命之物,从其而生,从之作生,还没彼处’为涅槃之外道。(十三)尼犍子外道,即六师外道之一。此外道师主张‘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能生一切有命与无命等物,后时离散,还没彼处’为涅槃。(十四)僧佉论师,即数论师。此外道师主张‘二十五谛自性因,生诸众生’为涅槃。(十五)摩醯首罗论师,即主张‘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谓梵天、那罗延,乃至自在天是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从自在天灭’为涅槃之外道。(十六)无因论师,即主张‘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因,无净因,乃至棘刺之针、孔雀之色,皆无人作,自然而有,不从因生’为涅槃之外道。(十七)时论师,即主张‘时熟一切大,时作一切物,时散一切物’为涅槃之外道。(十八)服水论师,即主张‘水为万物之根本,水能生天地,生有命与无命等一切物,乃至水能生物、能坏物’为涅槃之外道。(十九) 口力论师,即主张‘虚空为万物之因,最初生虚空,虚空生风,风生火,火生暖,暖生水,水即冻凌,坚作地,从地生种种药草,乃至从五谷生命,食后时,还没虚空’为涅槃之外道。(廿)本生安荼论师,即主张‘本无日月、星辰、虚空及地,唯有大水,时大安荼生,如鸡子,周匝金色,时熟破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中间生梵天,名一切众生祖公,作一切有命与无命物等,散没彼处’为涅槃之外道。[外道小乘涅槃论、大明三藏法数卷四十六]
二十犍度 [佛学大词典]
戒律于作持门之分类。犍度,篇章、分类编集之义,梵语为 skandha 。戒律于作持门区别为二十类,四分律集为二十篇,即:(一)受戒犍度,又作受具足戒法、大犍度,说受戒之法。(二)说戒犍度,又作布萨法、布萨犍度,说每月说戒忏悔之法。(三)安居犍度,说每年自五、六月安居结制之法。(四)自恣犍度,说夏安居竟日,使比丘随意举其所犯之罪而训诲之法。(五)皮革犍度,说皮革能否使用之制戒。(六)衣犍度,说比丘三衣之法。(七)药犍度,又作医药法,说四药之法。(八)迦絺那衣犍度,说安居后五个月间,自信者受迦絺那衣(功德衣)之事。(九)拘睒弥犍度,又作俱舍弥法,说于拘睒弥国所起比丘互诽之事。(十)瞻波犍度,说于瞻波国所起之僧中争事。(十一)诃责犍度,又作羯磨犍度,说治罚恶比丘之法。(十二)人犍度,又作僧残悔法、别住法、别住犍度,说比丘犯罪而不覆藏时,对其训诲之法。(十三)覆藏犍度,又作聚集犍度,说治犯罪而覆藏者之法。(十四)遮犍度,又作遮布萨法,说比丘说戒时,遮不如法之比丘不听列之法。(十五)破僧犍度,又作调达事,说破法轮僧破羯磨僧之事。(十六)灭诤犍度,又作诤事法,说灭七种诤论之法。(十七)比丘尼犍度,说比丘尼特殊之法。(十八)法犍度,又作威仪法,就比丘之坐作语默,说如法之威仪。(十九)房舍犍度,又作卧具法,说比丘所住房舍或资具之法。(廿)杂犍度,说以上十九犍度外之种种杂法。[四分律卷三十一至卷五十三、五分律卷十五至卷二十六、十诵律卷二十一至卷四十]
二十智 [佛学大词典]
乃指天台家约四教以明之二十智,其中三藏教有七智,为:(一)世智,(二) 外凡智,(三)内凡智,(四)四果智,(五)辟支佛智,(六)菩萨智,(七)佛智。通教有五智,为: (一)四果智,(二)辟支佛智,(三)入空之菩萨智,(四)出假之菩萨智,(五)佛智。别教有四智,为:(一)十信智,(二)住、行、向之三十心智(即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地等觉智,(四)佛果智。圆教有四智,为:(一)五品智,(二)六根智,(三)住、行、向、地之四十心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佛智。[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三]
二十重华藏庄严世界海 [佛学大词典]
谓此世界住于香水海中莲华之上,种种妙宝庄严,含藏一切世界,深广而无穷尽。据新华严经卷八华藏世界品载,华藏庄严世界海乃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亲近微尘数佛,于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此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最上之风轮能持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莲华,称为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海即住此大莲华中,有金刚轮山周匝围绕。金刚轮山内所有大地皆以金刚所成。此大地中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一一香水海周围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一一香水海中亦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之世界种,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其最中央之香水海,称为无边妙华光,出大莲华,其上有世界种,称为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二十重庄严世界皆由此出,重叠布列,各有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各有佛出现,教化众生。二十重世界又称二十重佛刹,自下而上即:(一)最胜光遍照华藏世界,依众宝摩尼华而住,佛号离垢灯。(二)种种香莲华妙庄严华藏世界,依宝莲华网而住,佛号师子光胜照。(三)一切宝庄严普照光华藏世界,依种种宝璎珞而住,佛号净光智胜幢。(四)种种光明华庄严华藏世界,依众色金刚尸罗幢海住,佛号金刚光明无量精进力善出现。(五)普放妙华光华藏世界,依一切树庄严宝轮网海住,佛号香光喜力海。(六)净妙光明华藏世界,依金刚宫殿海住,佛号普光自在。(七)众华焰庄严华藏世界,依一切宝色焰海住,佛号欢喜海功德名称自在光。(八)出生威力地华藏世界,依种种宝色莲华座虚空海住,佛号广大名称智海幢。(九)出妙音声华藏世界,依恒出一切妙音声庄严云摩尼王海住,佛号清净月光相无能摧伏。(十)金刚幢华藏世界,依一切庄严宝师子座摩尼海住,佛号一切法海最胜王。(十一)恒出现帝青宝光明华藏世界,依种种殊异华海住,佛号无量功德海。(十二)光明照耀华藏世界,依华旋香水海住,佛号超释梵。(十三)娑婆华藏世界,依种种色风轮所持莲华网而住,佛号毗卢遮那如来世尊。(十四)寂静离尘光华藏世界,依种种宝衣海住,佛号遍法界胜音。(十五)众妙光明灯华藏世界,依净华网海住,佛号不可摧伏力普照幢。(十六)清净光遍照华藏世界,依种种香焰莲华海住,佛号清净日功德眼。(十七)宝庄严华藏世界,依光明藏摩尼藏海住,佛号无碍智光明遍照十方。(十八)离尘华藏世界,依众妙华师子座海住,佛号无量方便最胜幢。(十九)清净光普照华藏世界,依无量色香焰须弥山海住,佛号普照法界虚空光。(廿)妙宝焰华藏世界,依一切诸天形摩尼王海住,佛号福德相光明。
二十空 [佛学大词典]
表诸法皆空之理之二十种空,出自大般若经卷三学观品。即:(一)内空,内法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无常、无我,为空。(二)外空,外法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无常、无我,故空。(三)内外空,六根、六境皆空。(四)空空,空亦复空,即不执着内外一切法为空,非常非坏,本性自尔。(五)大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等十方皆空。(六)胜义空,胜义之涅槃亦为空。(七)有为空,有为之欲界、色界、无色界俱空。(八)无为空,无生、住、异、灭之无为亦要空,而不执着。(九)毕竟空,不执着诸法毕竟不可得。(十)无际空,无初、中、后际可得,亦无往来际可得,亦不执着此。(十一)散空,诸法放散弃舍,亦为空。(十二)无变异空,诸法无放散弃舍,无变异,此无变异亦空不可得。(十三)本性空,一切法本性若有为法、无为法,皆非声闻独觉等所作,本性本来为空。(十四)自相空,一切法之自相,如色变碍、受领纳、想行识等之自性皆空。(十五)共相空,共相皆为不可得之空;如苦为有漏法之共相,无常为有为法之共相,空、无我为一切法之共相。(十六)一切法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皆空,而不执其为空。(十七)不可得空,三世一切法有不可得而不执之。(十八)无性空,无少性可得,是为无性;此无性亦不可得,故为空。(十九)自性空,诸法和合之自性无实体,故空。(廿)无性自性空,无性与自性皆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十一辩大乘品、卷四○三观照品](参阅‘空’3467 )
二十四愿 [佛学大词典]
阿弥陀佛之别愿。无量寿经中称之为四十八愿,二者相较,虽略有出入,然主旨则属一致。于后出阿弥陀佛偈中所举(大一二·三六四中):‘惟念法比丘,乃从世饶王,发愿踰诸佛,誓二十四章。’即此二十四愿。另于大阿弥陀经卷上亦列举有二十四愿,即:(一)无三恶趣,(二)无有女人、女人往生、等一化生,(三)七宝为地、资具自然,(四)诸佛称扬、闻名往生,(五)系念定生,(六)中辈往生,(七)来迎引接、住正定聚,(八)不更恶趣,(九)悉皆金色、无有好丑,(十)他心智通,(十一)常修梵行、无有三毒,(十二)慈心无害,(十三)供养诸佛、供具如意,(十四)饮食自然,(十五)三十二相,(十六)说一切智,(十七)神通特胜,(十八)说经特胜,(十九)寿命无量,(廿)菩萨无数、声闻无数,(廿一)人天长寿,(廿二)宿命智通、天眼智通、天耳智通,(廿三)眷属光明,(廿四)光明无量、触光柔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一](参阅‘四十八愿’1640)
二十四缘 [佛学大词典]
缘,梵语pratyaya,巴利语paccaya,乃助成诸法生起之意。此二十四缘系锡兰分别上座部特有之名数,巴利七论至发趣论始立。此即:(一)因缘。(二)所缘缘。(三)增上缘。(四)无间缘,无间为缘之意,如善法对无记法,无记法对不善法为无间之缘。(五)等无间缘。(六)俱生缘,法生起之际,与其俱生起而为缘。(七)相互缘,相互生起、支持而为缘。(八)所依缘,因依处及依止之相而为缘,例如色对依之转起之意界、意识界而言,彼为所依缘。(九)依止缘,作为强力原因之缘。此缘比所依缘更为强力。 (十)前生缘,于前而生起、作用之缘。(十一)后生缘,后生之心心所法对前生之身而言,为后生之缘。(十二)修习缘,令随后而来之物练达强力之缘。(十三)业缘,依心加行之业而为缘。(十四)异熟缘,如异熟之四无色蕴,相互为异熟之缘,(十五)食缘,依支持色、非色而为缘之段食等。(十六)根缘,因增上之作用而为缘。(十七)道缘,如八正道、十二支道对其相应法及等起色而言,彼为道之缘。(十八)静虑缘,为审虑之缘。(十九)相应缘,如四无色蕴相互为相应缘,所依、所缘为一,同时生灭、相应。(廿)不相应缘。(廿一)有缘。(廿二)非有缘。(廿三)去缘,如等无间去之心心所法对现起之心心所法为去缘。(廿四)不去缘,依不离去之状态而为缘之义。汉译诸论中,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俱舍论卷七、瑜伽师地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七,皆以四缘说最普遍。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十五则举十缘说。[清净道论( Visuddhimagga, 17)、南方上座部论书解说、B.C. Law: A History of Pa^liLiterature, vol. l]
二十四不相应法 [佛学大词典]
唯识宗分不相应行之法为二十四类,以假立色心心所之分位,即: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等。俱舍宗则立不相应法为十四类。(参阅‘心不相应行’1396)
二十天 [佛学大词典]
(一)斥退恶魔,守护善法之二十位天神,名称如下:梵天、帝释、毗沙门、持国、增长、广目、金刚密迹、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辩才、大功德、韦驮天将军、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罗龙王、阎魔王。(参阅‘二十诸天’186)(二)密教金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诸天。东方有那罗延、拘摩罗、摧碎、梵、帝释诸天;南方有日、月、金刚食、罗刹、荧惑诸天;西方有太白、风、金刚衣、火、毗沙门诸天;北方有金刚面、焰魔、调伏、欢喜、水诸天。[贤劫十六尊、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参阅‘外金刚二十天’1861)
二十五点 [佛学大词典]
禅院中区别时间之法,划分初夜至后夜(即日暮至夜明)为五更,每一更复各分五点,合为二十五点。更者以鼓报更,以板报点。[僧堂清规卷一]
二十五谛 [佛学大词典]
乃印度数论派之哲学。此派将宇宙万有分为神我(梵purus!a ,即精神原理)与自性(梵prakr!ti ,即物质原理)二元,而将世界转变之过程分为二十五种,以其为真实之理,故称二十五谛。此即从自性生‘觉’(又称‘大’,乃存在体内觉知之机关,即决智);自‘觉’复生自我意识(我执)之我慢;复于我慢生出地、水、火、风、空等五大。以上八者为万物衍生之根本,故称根本自性。又自五大生色、声、香、味、触等五唯,眼、耳、鼻、舌、身(皮)等五知根,语、手、足、生殖器、排泄器等五作根,以及心根(以上十六者乃从他物所生,故称十六变异)。如此,从未显现之自性中,能显出觉、我慢等二十三种,加上自性与神我二者,是为二十五谛。以上系古说,于此另有异说。自性本为纯质(喜,梵语sattva,音译萨埵)、激质(忧,梵语rajas,音译罗阇)、翳质(闇,梵语tamas,音译多磨)三要素(三德)所构成。若此三要素平衡状态被破坏,则须考察神我与自性之关系,使内智能臻于完全平衡,则无形不灭之精神原理(神我)即可脱离有形可灭者(物质)之束缚,而达到解脱。亦即神我脱离自性独存,而发挥本来之纯净。[金七十论卷上](参阅‘我慢谛’2943、‘数论学派’ 6093)
二十五坛别尊法 [佛学大词典]
密教为破斥二十五有,修个别供养二十五尊之护摩法。(参阅‘有’2426)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学大词典]
谓一切菩萨欲证圆觉,彼修禅定有二十五种方法。盖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而生,禅定有三种,即:(一)奢摩他(静行),(二)三摩钵提(幻行), (三)禅那(寂行)。于此,单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二十一人,三行圆修者一人,合为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禅定,称为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修此法而得成菩提。[圆觉经]
二十五圆通 [佛学大词典]
谓诸菩萨、声闻证悟之二十五种方法。圆通,圆满周遍,融通无碍之义。盖众生之机缘万差,故得圆通之法亦各不同。二十五,谓六尘、六根、六识及七大。即:(一)音声,即憍陈那等之声尘圆通。(二)色因,即优波尼沙陀比丘之色尘圆通。(三)香因,即香严童子之香尘圆通。(四)味因,即药王、药上二法王子之味尘圆通。(五)触因,即跋陀婆罗等之触尘圆通。(六)法因,即摩诃迦叶等之法尘圆通。(七)见元,即阿那律陀之眼根圆通。(八)息空,即周利槃特迦之鼻根圆通。(九)味知,即憍梵钵提之舌根圆通。(十)身觉,即毕陵伽婆蹉之身根圆通。(十一)法空,即须菩提之意根圆通。(十二)心见,即舍利弗之眼识圆通。(十三)心闻,即普贤菩萨之耳识圆通。(十四)鼻息,即孙陀罗难陀之鼻识圆通。(十五)法音,即富楼那之舌识圆通。(十六)身戒,即优波离之身识圆通。(十七)心达,即大目犍连之意识圆通。(十八)火性,即乌刍瑟摩之火大圆通。(十九)地性,即持地菩萨之地大圆通。(廿)水性,即月光童子之水大圆通。(廿一)风性,即琉璃光法王子之风大圆通。(廿二)空性,即虚空藏菩萨之空大圆通。(廿三)识性,即弥勒菩萨之识大圆通。(廿四)净念,大势至菩萨等之根大圆通。(廿五)耳根,即观音菩萨之耳根圆通。[楞严经圆通疏卷五、卷六、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五、卷六、楞严经集注卷五、卷六]
二十五菩萨 [佛学大词典]
乃随弥陀来迎之诸菩萨。往生要集所引用之十往生经(此经被近代学者考证为伪经)载,弥陀来迎时,随着而来之诸菩萨有观世音、大势至、药王、药上、普贤、法自在王、师子吼、陀罗尼、虚空藏、宝藏、德藏、金藏、金刚藏、山海慧、光明王、华严、众宝王、月光王、日照王、三昧王、定自在王、大自在天、白象王、大威德王、无边身等菩萨。共二十五位,是为二十五菩萨。
二十五部 [佛学大词典]
密教将金刚界之五智分为五部,每部又各具五智,故成二十五部。秘藏记卷下(大八六·九上):‘建立二十五部如何?五部即五智,一智所互具五智,所以成二十五部,如是展转有无量部。’
二十五众 [佛学大词典]
隋朝开皇十二年(592),文帝敕选二十五位高僧,组成名为二十五众之教化机构,欲以佛教作国策之一环。当时僧璨任二十五众中之第一摩诃衍匠,著有十种大乘论;僧琨任读经法主,著有论场;慧影任二十五众主,著有伤学论等。[续高僧传卷七、卷九、卷十五、历代三宝纪卷十二]
二十五条 [佛学大词典]
即二十五条衣。袈裟之一种,九品大衣中之上上品,以二十五条布横缀而成,每一条上又竖缀长布四、短布一,称为四长一短。凡入王宫、升座说法、入里乞食、降伏外道等诸时,当着此衣。[毗尼日用切要、法服格正、条叶次第分卷五]
二十五神 [佛学大词典]
守护受持五戒者之善神,计有二十五尊。分述如次:(一)守护不杀生者之五神:(1)蔡刍毗愈他尼,除邪恶。(2)输多利输陀尼,完具六根。 (3)毗楼遮那波,平调五脏。(4)阿陀龙摩抵,通畅血脉。(5)婆罗桓尼和婆,保护爪指。(二)守护不偷盗者之五神:(1)抵摩阿毗婆驮,出入往来安宁。(2)阿修轮婆罗陀,饮食甘香。(3)婆罗摩亶雄雌,护睡梦。(4)婆罗门地鞞哆,除毒虫。(5)那摩吁哆耶舍,除雾露害。(三)守护不邪淫者之五神:(1)佛驮仙陀楼哆,除口舌之非。(2)鞞阇耶薮多娑,除瘟疫鬼害。(3)涅抵醯驮多耶,除官害。(4)阿逻多赖都耶,护舍宅。(5)波罗那佛昙,平定舍宅之八神。(四)守护不妄语者之五神:(1)阿提梵者珊耶,除冢墓鬼害。(2)因台罗因台罗,护门户。(3)阿伽岚施婆多,除外气神害。(4)佛昙弥摩多哆,除灾火害。(5)多赖叉三察陀,除偷盗害。(五)守护不饮酒者之五神:(1)阿摩罗斯兜嘻,除虎狼害。(2)那罗门阇兜帝,除死灵害。(3)萨鞞尼干那波,除恶鸟恶狐之呜。(4)荼鞞阇毗舍罗,除犬鼠之变怪。(5)伽摩毗那阇尼佉,防冥官注记。[灌顶经卷一、法苑珠林卷八十八]
二十五则附尸鬼故事集 [佛学大词典]
梵名Veta^lapan~cavim!s/atika^ 。为印度古典文学之故事集。以梵文写成,然作者及成书年代均不详。本书系由一附体于死尸上之鬼所叙述之二十五个故事集成。内容由一恶修行者、国王、附体于死尸之鬼等三个角色之关系为故事发展之开端,恶修行者欲杀害国王,乃设计阴谋,令王每夜于墓地背负一尸骸。时有一鬼魂,了知恶修行者之计谋,夜夜附体于死尸,为王说故事,故事终了则附一谜语令王试猜。至第二十五夜,国王终于无法猜中谜语,附于死尸之鬼遂全盘托出实情,并杀恶修行者,令王获得神通力。 此故事集在印度有各种语言之译本,流传最广者为兴地语译本 Baita^lPachi^si^ 。中文译本有鬼话连篇集(糜文开译),另有西藏语、蒙古语,乃至世界各国语言之译本,而予各国之民间故事、童话、寓言文学等诸多影响,如德国之四兄弟、六个男人的话(格林童话),日本之醒睡笑等,皆受本故事集之影响。
二十五有 [佛学大词典]
生死轮回之迷界计分为二十五种;由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即二十五种三界有情异熟之果体,为:(一)地狱有,(二)畜生有,(三)饿鬼有,(四) 阿修罗有。地狱至阿修罗乃六趣中之四趣,各一有。(五)弗婆提有,(六)瞿耶尼有, (七)郁单越有,(八)阎浮提有。由(五)至(八)乃开人之四洲为四有。(九)四天处有, (十)三十三天处有,(十一)炎摩天有,(十二)兜率天有,(十三)化乐天有,(十四)他化自在天有,(十五)初禅有,(十六)大梵天有,(十七)二禅有,(十八)三禅有,(十九) 四禅有,(廿)无想有,(廿一)净居阿那含有,(廿二)空处有,(廿三)识处有,(廿四) 不用处有,(廿五)非想非非想处有。天趣中,六欲天、四禅及四无色各一有;别开初禅之大梵,四禅之无想、净居,各为一有。总计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破此二十五有者,有二十五三昧。[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入楞伽经卷七之五法门品](参阅‘二十五三昧’174)
二十五方便 [佛学大词典]
谓天台家观心修行之法,分方便与正修二种,方便有二十五种,正修有十乘观法。二十五方便行分为五科,即:(一)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二)诃五欲:诃色、声、香、味、触五者。(三)弃五盖: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法。以五法盖覆心神,使不能发定慧,故称为盖。(四)调五事:调心不沈不浮、身不缓不急、息不涩不滑、眠不节不恣、食不饥不饱。(五)行五法:行欲、精进、念、巧慧、一心等五法。摩诃止观卷四下(大四六·四八下):‘此二十五法通为一切禅慧方便。诸观不同,故方便亦转。’[天台四教仪、摩诃止观卷四上]
二十五三昧 [佛学大词典]
谓破三界二十五有之二十五种三昧。亦称三昧之王。即:(一)以无垢三昧能坏地狱有,(二)以不退三昧能坏畜牲有,(三)以心乐三昧能坏饿鬼有,(四) 以欢喜三昧能坏阿修罗有,(五)以日光三昧能断东弗婆提有,(六)以月光三昧能断西瞿耶尼有,(七)以热焰三昧能断北郁单越有,(八)以如幻三昧能断南阎浮提有,(九) 以不动三昧能断四天处有,(十)以难伏三昧能断三十三天处有,(十一)以悦意三昧能断炎摩天有,(十二)以青色三昧能断兜率天有,(十三)以黄色三昧能断化乐天有,(十四)以赤色三昧能断他化自在天有,(十五)以白色三昧能断初禅有,(十六)以种种三昧能断大梵天有,(十七)以双三昧能断二禅有,(十八)以雷音三昧能断三禅有,(十九) 以注雨三昧能断四禅有,(廿)以如虚空三昧能断无想有,(廿一)以照镜三昧能断净居阿那含有,(廿二)以无碍三昧能断空处有,(廿三)以常三昧能断识处有,(廿四)以乐三昧能断不用处有,(廿五)以我三昧能断非想非非想处有。[南本涅槃经卷十三、法华经玄义卷四上、法华玄义释签卷四上]
二十力 [佛学大词典]
谓菩萨所具足之二十种力用。无量寿经卷下就净土菩萨之力用举有如下二十种,即: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正观、诸通明之力、如法调伏诸众生之力。力以干用为体,以摧破为用,菩萨以之摧破众生三毒,现大神通。因力者,过去之宿善力;缘力者,现在之善知识;意力者,思惟力;愿力者,由思惟起菩提心;方便力者,谓加行方便;常力者,谓加行方便、无间修;善力者,谓修善法;定力、慧力二者,谓由加行移向正修之止观双修;多闻力者,多闻经法之解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力者,乃由多闻之解力,而起六度之修行;正念力者,遣取相之念;正观力者,除乱证实;诸通明力者,六通、三明之力用;如法调伏诸众生之力者,有化他之大用。[观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憬兴)]
二十八部众 [佛学大词典]
全称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乃指千手观音之眷属,有善神、龙王、神母女等,彼各拥有五百眷属,由于仪轨各异,名称自亦不同。千手陀罗尼经(伽梵达摩译)所举二十八部众如下:(一)密迹金刚士乌刍君荼鸯俱尸,(二)八部力士赏迦罗,(三)摩醯那罗延,(四)金刚罗陀迦毗罗,(五)婆馺娑楼罗,(六)满善车钵真陀罗,(七)萨遮摩和罗,(八)鸠阑单吒半只罗,(九)毕婆伽罗王,(十)应德毗多萨和罗, (十一)梵摩三钵罗,(十二)五部净居炎摩罗,(十三)释王,(十四)大辩功德娑怛那, (十五)提头赖吒王,(十六)神母女等大力众,(十七)毗楼勒叉王,(十八)毗楼博叉毗沙门,(十九)金色孔雀王,(廿)二十八部大仙众,(廿一)摩尼跋陀罗,(廿二)散支大将弗罗婆,(廿三)难陀跋难陀,(廿四)婆伽罗龙伊钵罗,(廿五)修罗干闼婆,(廿六)迦楼紧那摩侯罗,(廿七)水火雷电神,(廿八)鸠槃荼王毗舍阇。
二十八宿 [佛学大词典]
梵语as!t!a^vim!s/atinaks!atra^n!i。即月球于一个月间运行之白道有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之说夙行于印度。又佛典中如摩登伽经卷上、大集经卷四十一、宿曜经等皆有载及,以之度日月年纪,或论其星宿之性,或配以人之生辰测其吉凶福祸。密教亦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之四方一一绘其形像。我国自古即见其说如史记天官书卷五,尝论二十八宿与十二月之关系,前汉书律历志卷一下定二十八宿之分度,算寒暑年纪之别。我国所传之二十八宿说虽类似印度,然亦有颇多相异之处。二十八宿附表如上。(参阅‘历’6227)
二十八祖 [佛学大词典]
禅宗所传之二十八位祖师。全称西天二十八祖。即:(一)摩诃迦叶, (二)阿难尊者,(三)商那和修,(四)优婆鞠多,(五)提多迦,(六)弥遮迦,(七)婆须蜜,(八)佛陀难提,(九)伏驮蜜多,(十)胁尊者,(十一)富那耶舍,(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十六)罗侯罗多,(十七) 僧伽难提,(十八)伽耶舍多,(十九)鸠摩罗多,(廿)阇夜多,(廿一)婆修盘多,(廿二)摩拏罗,(廿三)鹤勒那,(廿四)师子尊者,(廿五)婆舍斯多,(廿六)不如蜜多,( 廿七)般若多罗,(廿八)菩提达摩(兼东土初祖)。见于宋代契嵩之传法正宗记。付法藏因缘传一书所载,并无‘婆须蜜’其人,自摩诃迦叶至师子尊者仅二十三代而已。契嵩增入婆须蜜,又在师子尊者下加婆舍斯多等四代,遂为二十八祖。此外,达摩多罗禅经所列西域诸祖,亦多异于正宗记。景德传灯录列二十八祖,则全同于正宗记,亦有以为是后代追改,并非原本者。唐代禅僧神会答崇远问,谓西域自大迦叶至菩提达摩共八代,此盖误以撰禅经之达摩多罗为菩提达摩之故。
二十八天 [佛学大词典]
谓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十八天,与无色界之四天。欲界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之四天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其中,色界之十八天据上座部而立。萨婆多部立十六天,经部立十七天。大乘亦据上座部立十八天。[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
二十二种愚痴 [佛学大词典]
菩萨十地与佛地所对治之二十二种愚痴。略称二十二愚。即执着补特伽罗及法愚痴(执着我法愚)、恶趣杂染愚痴、微细误犯愚痴、种种业趣愚痴、欲贪愚痴、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等至爱愚痴、法爱愚痴、一向作意弃背生起愚痴(纯作意背生死愚)、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纯作意向涅槃愚)、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现观察行流转愚)、相多现行愚痴、微细相现行愚痴(细相现行愚)、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纯作意求无相愚)、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于相自在愚痴、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辩才自在愚痴、大神通愚痴、悟入微细秘密愚痴、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着愚痴(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着愚)、极微细碍愚痴。其中,执着我法愚及恶趣杂染愚系就初地所断之惑障而言;微细误犯愚及种种业趣愚系就第二地所断之惑障而言;欲贪愚及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系就第三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等至爱愚及法爱愚系就第四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纯作意背生死愚及纯作意向涅槃愚系就第五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现观察行流转愚及相多现行愚系就第六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细相现行愚及纯作意求无相愚系就第七地所断之惑障而言;于无相作功用愚及于相自在愚系就第八地所断之惑障而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及辩才自在愚系就第九地所断之惑障而言;大神通愚及悟入微细秘密愚系就第十地所断之惑障而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着愚及极微细碍愚系就第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在前之际所断之惑障而言。[成唯识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参阅‘十重障’462)
二十二无减 [佛学大词典]
如来四智相应之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称为二十二无减。即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及心王。其中,前五者乃心所中之五遍行,次五者为心所中之五别境,复次十一者为心所中之十一善。[成唯识论卷十]
二十二根 [佛学大词典]
梵语dva^vim!s/ati^ndriya^n!i。指于事特有增上义之二十二种法。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乐、喜、忧、舍等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之五善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之三无漏根。根为增上之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各于庄严身、导养身、生识等,及不共之事等四事能增上,故立为根;男女二根,于诸有情分别男女,及别异形相、言音等有增上之义;命根于众同分能续、能持,有增上之义;意根能续后有及自在随行,于此二事有增上之义;五受随增贪等之随眠,于染有增上之义;五善根及三无漏根增长诸清净法,即于净有增上之义,故立为根。若就二十二根之体而言,男根、女根为身根之一部分,并无别体;三无漏根以意根、三受根(喜、乐、舍)、五善根等九根为体,而无别体,故其体之数实为十七。[俱舍论卷三、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二]
二十二品 [佛学大词典]
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二十二种均在见道之前,总称二十二品。修行者将修行时,于多境中其心驰散,先修念住制伏其心,故念住为最初;由此势力增长精进,为成四事正策其心,故说正勤为第二;因精进故无忧悔之心,即能堪忍修治胜定,故以如意足为第三;以胜定为依,信、进、念等为出世法之增上缘,故五根为第四;根之义既立,能正伏除所治之现行,牵生圣法,故五力为第五。[俱舍论卷二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十九](参阅‘五力’1043、‘五根’1137、‘四正勤’1679、‘四念住’1708、‘四神足’17 51)
二十二门 [佛学大词典]
(一)俱舍论分别界品中分别十八界之二十二门,其名称为:(一)有见、无见。(二)有对、无对。(三)善、恶、无记之三性。(四)欲、色、无色之三界。( 五)有漏、无漏。(六)有寻有伺、无寻无伺。(七)有所缘、无所缘。(八)有执受、无执受。(九)大种所造。(十)积聚、非积聚。(十一)能斫、所斫。(十二)能烧、所烧。(十三)能称、所称。(十四)五类分别。(十五)得成就。(十六)内、外。(十七)同分、法同分。(十八)三断。(十九)见、非见。(廿)六识内几识所见。(廿一)常、无常。(廿二) 根、非根。(二)诸佛欲依自在三昧力安一切众生,以出生自在胜三昧一切所行诸功德无量之方便而度众生,即由其三昧生出二十二门。其名称为:(一)供养如来门,(二)一切布施门,(三)具足持戒门,(四)无尽忍辱门,(五)无量苦行精进门,(六)禅定寂静三昧门,(七)无量大辩智慧门,(八)一切所行方便门,(九)四无量神通门,(十)大慈大悲四摄门,(十一)无量功德智慧门,(十二)一切缘起解脱门,(十三)清净根力道法门,(十四)声闻小乘门,(十五)缘觉中乘门,(十六)无上大乘门,(十七)无常众苦门,(十八) 无我众生门,(十九)不净离欲门,(廿)寂静灭定三昧门,(廿一)随诸众生起病门,(廿二)一切对治众法门。
二十九种庄严 [佛学大词典]
天亲之净土论谓极乐净土之庄严有二十九种,皆由弥陀之愿心而庄严者。其中(一)净土之依报(即器世间清净)有十七种,即所谓之国土功德庄严:(1) 清净功德,(2)量功德,(3)性功德,(4)形相功德,(5)种种事功德,(6)妙色功德,(7) 触功德,(8)三种功德,(9)雨功德,(10)光明功德,(11)妙声功德,(12)主功德,(13) 眷属功德,(14)受用功德,(15)无诸难功德,(16)大义门功德,(17)一切所求满足功德。(二)净土之正报(即众生世间清净)有十二种,即佛功德庄严八种与菩萨功德庄严四种。佛之八种为:(1)座功德,(2)身业功德,(3)口业功德,(4)心业功德,(5)大众功德, (6)上首功德,(7)主功德,(8)不虚作住持功德。菩萨之四种为:(1)不动本处遍至十方供养化生庄严,(2)一念一时遍至佛会利益群生庄严,(3)一切世界赞叹诸佛庄严,(4)无三宝处示法庄严。此说与无著之摄大乘论卷下、天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十五等之报土十八圆净之说大致相合。
二十九品 [佛学大词典]
华严五周因果指所信因果、差别因果、平等因果、成行因果、证入因果。此五周配合该经,第十二卷至四十八卷为说差别因果之法门,共分二十九品,即: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升须弥山顶品、须弥山顶上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宫中偈赞品、十行品、十无尽藏品、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回向品、十地品、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来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
二十七贤圣 [佛学大词典]
谓四向四果之二十七种圣者。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后阿罗汉果之九无学,合称二十七贤圣。此为成实论、中阿含福田经所说。成实论所说即:随信行、随法行、无相行、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乐慧、乐定、转世、现般、信解、见得、身证、退法相、守护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不退相。中阿含福田经所说即:信行、法行、信解、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成实论贤圣品、四教义卷三]
二力 [佛学大词典]
(一)谓思择力、修习力。前者乃思择正理以对治诸障之力;后者为修习一切善行,使其坚固决定之力。[华严经疏卷八](二)谓自力、他力。净土门之说,以众生自身之三学为自力,以弥陀之愿力为他力,舍自力而归他力乃净土门之至极。[略论安乐净土义](三)谓有力、无力。依华严宗之说,万法以此二力彼此相入。‘自’有全力,故能摄他;‘他’全无力,故能入自。[华严五教章卷中]
二八 [佛学大词典]
乃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
二入四行论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乃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之语录。本书于近代始被发现,尚无定本,目前所有之原本计有:(一)朝鲜本菩提达摩四行论二种,即天顺八年(1464)及隆熙二年(1908)刊行之二种版本,后者收录于禅门撮要中。(二)北京图书馆所藏(宿九九号)敦煌写本。(三)伦敦大英博物馆所藏(史坦因二七一五号及三三七五号)敦煌写本。其中史坦因二七一五号及北京本乃铃木大拙于敦煌资料中发现并与朝鲜本校对后,收在禅思想史研究第二者。(四)法国国民图书馆所藏(伯希和三○一八号及四六三四号)敦煌写本,此二本与史坦因三三七五号皆为近年所发现之中间部分之断片而已。上列敦煌写本之卷首均有阙损,故其原名无法确知。本书乃由最初论及二入四行之部分,与书简及其他杂录所成,而楞伽师资记及景德传灯录所收之二入四行说,其卷首均已题有‘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弟子昙林序’,然于敦煌写本发现以前,被疑为非达摩所说,至日本学者水野弘元之‘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说与金刚三昧经’论文问世以后,其价值始告确立,亦被推想为道宣之‘续高僧传’中达摩传、慧可传之直接资料。前记之敦煌写本等,包括杂录部,总称为‘二入四行论’,成为今日唯一之达摩语录。所谓二入即理入与行入,四行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达摩の语录(柳田圣山)、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达摩の研究(关口真大)、四行论长卷子と菩提达摩论(田中良昭)](参阅‘二入四行’167)
二入四行 [佛学大词典]
即理入与行入之二入道要旨,及行入之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等四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载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以入道之途,不出理入与行入二种:(一)理入,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则无自无他,圣凡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称为理入。(二)行入,即谓四行,(1)报冤行,谓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此系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无冤诉’。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而进道,故称报冤行。(2)随缘行,谓众生无我,皆由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宿因所感,缘尽还无。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故称随缘行。(3)无所求行,谓世人长迷,处处贪着,称之为求。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愿乐,是真无求,顺道而行,故称无所求行。(4)称法行,性净之理,称之为法。此理众相皆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自利利他,庄严菩提之道,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故名称法行。又据其弟子昙琳所作序载,菩提达摩感于道育、慧可二沙门之精诚,乃诲以真道(大五一·四五八中):‘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故知二入四行相当于安心(理入)与发行(行入)。二入之说颇类似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所说,四行说类似旧华严经卷十一之十行说,故有人推测其为二入四行说之根据。宋代契嵩于传法正宗记卷五即指出称四行为达摩说之可疑,然一般仍深信为达摩之说无疑。[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汤用彤)、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说与金刚三昧经(水野弘元着,达和译,佛光学报第四期)]
二人俱犯 [佛学大词典]
又作二俱犯过。天台藏、通、别三教之人为粗人,圆教之人为细人。然在法华时以前圆教之人,与前三教之人俱住,亦为有过之人,故以此语譬喻该圆教之不如法华圆教。法华玄义释签卷一(大三三·八二○上):‘四味不立妙名,为何所以?以兼等故,判部属粗,如细人粗人二俱犯过,从过边说,俱名粗人。此经异彼,故云。’此文中之‘四味’,系指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之诸经典,此四类经典虽有粗细之别,然以法华圆教之立场观之,皆不圆满,故称此‘四味’中之粗人细人为二人俱犯。
二人出佛身血 [佛学大词典]
二人分别以恶心、善心,令佛身出血。即:(一)调达推山得罪,调达又称提婆达多,生重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为保护佛陀,以金刚杵掷之,碎石伤佛足指出血,提婆达多遂得罪报。(二)只域行针得福,只域,为梵语之音译,意译故活。彼为佛疗疾,行针出血,而佛疾顿愈,由此乃得福报。[大智度论卷十四]
二二合缘 [佛学大词典]
谓于别相念住位,观身、受、心、法等四法,以法与其他三者合为二法而观之,亦即合法与身、法与受、法与心而观之。(参阅‘四念住’1708)
二九韵 [佛学大词典]
为明上中下尊卑彼此之别,梵语示动词变化,有十八种之不同,此即二九韵,称为丁岸哆声(梵tin% -anta ),又作底彦多。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大五四·二二八下):‘二九韵者,明上中下尊卑彼此之别,言有十八不同,名丁岸哆声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上之本](参阅‘声明’6495)
二九五部 [佛学大词典]
此可分‘二九’及‘五部’,其中‘二九’意指小乘十八部,‘五部’谓律宗之五部。
二七曼荼罗 [佛学大词典]
乃指日僧觉鍐所传之五轮九字曼荼罗。五字轮与九字明合而为十四轮,故称二七。五轮九字明秘密释(大七九·一一上):‘二七曼荼罗者,大日帝王之内证,弥陀世尊之肝心,现生大觉之普门,顺次往生之一道。’九字明,即阿弥陀佛之真言:‘唵阿蜜里多帝际诃罗吽’。
了观 [佛学大词典]
(?~1743)越南佛教了观禅派创始人。又称实妙了观。越南中部扶安省人,俗名黎实妙。曾于灵姥寺从我国禅僧石廉修习禅观,住龙山慈昙寺。后于承天省天台山禅宗寺综合我国临济宗与元绍禅派之教义,创建了观禅派,特重领悟真心及以般若为心印等。此派广泛流传於越南南方。示寂后,朝廷追谥‘正觉圆悟和尚’。
了慧 [佛学大词典]
(1198~1262)宋代临济宗僧。四川蓬州(蓬安)人,俗姓罗。号西岩。从玉掌山安国寺僧祖灯出家,十九岁剃发,于成都习性宗之经论。先后谒昭觉寺坏庵照、径山浙翁如琰、高原祖泉、无准师范等,后于师范处大悟,为知藏第二座。景定三年示寂,世寿六十五。门人修义等为编语录二卷,物初大观为撰行状。[增续传灯录卷四、续灯存稿卷四、五灯严统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