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一实相 [佛学大词典]
指真实无二之理,即真如、法性;以其无二无别,离诸虚妄,故称一实相。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六六下):‘诸众生妄想梦未觉,不解一实相,生是非想,轮回五道。’
一实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一实真如、一实谛。指:(一)绝对、真实。即真如实相之理体。实者,无颠倒,无虚妄,平等不二之实相,故实谛,乃胜谛之一。(二)教化众生成佛,以一实为理体之教法;以其运载众生于一乘,故特称‘一乘教法’。(三)在净土宗,一实系指阿弥陀佛之本愿。[大明三藏法数卷四]
一境四心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一水四见。譬如一水,本无有异,盖因天、人、饿鬼、畜生果报不同,故于一水而见有四相分别之异。四者即:(一)天见是宝严地,谓诸天福德殊胜,其所见水,悉成琉璃众宝庄严之地。(二)人见是水,谓世间之人所见之水,清浊虽异,而皆是水。(三)饿鬼见是脓血,谓由宿世悭贪,罪障深重,堕饿鬼中,长劫不闻浆水之名,既因饥渴所逼,望见河水,意欲饮之,速趋岸傍,皆是脓血。(四)鱼见是住处,住处,即窟宅。谓鱼以水而为住处,潜跃游泳,不见水相。[摄大乘论释卷四(玄奘译)、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
一尘法界 [佛学大词典]
虽是一极小之微尘,然如开启智眼以观时,则知其中包含着全宇宙(法界),此称一尘法界。有如西谚所谓‘一粒沙中见世界’。
一尘不染 [佛学大词典]
尘(梵artha或 vis!aya),新译作境、境界;指依六根感觉而缘虑之对象、对境。佛教称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为六根之尘,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根识若皆清净无垢,称为一尘不染。后世援用此一佛家语,转以形容东西之洁净、行为境地之清净、为官之清廉等。
一团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密教所说之肉团心。在肉身中,心脏之形似莲花,为意识存在之处,故真言行者每将心脏作一团心识来观想。(参阅‘心’1395)
一钵 [佛学大词典]
为修行者所持之钵(应量器)。一般所言‘三衣一钵’,即表示佛教修行者生活之简朴。
一道无为心 [佛学大词典]
谓一道清净无为之心。又作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境心、一如本净心。即远离各种造作、有为无为等各种别执,而住于一道之理的清净心。于密教教义中,一道无为心为十住心之第八,意即以一实中道之观智,了觉‘理智一体、境界不二’,而体证一切诸法之事理相即。真言行者超三劫中,于第二劫虽了达‘万有唯心,心外无别法’,犹恐没于真知无为之中,故知‘于此住心,不坏因缘而证法界之理;同时不动法界,随缘自在显现而作为万有’,即真言行者已然体达‘因缘之生灭是法界之生灭,法界之不生灭是因缘之不生灭’,而远离有为无为之别执。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大一八·三中):‘所谓空性,离于根境,无相无境界,越诸戏论,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离有为无为界,离诸造作,离眼耳鼻舌身意。’此外,天台宗之教义中,主张‘诸法即实相,唯色即唯心’,即言心色之体无二,依正含于理内,根境备于性中,泯境智于一如,故其教说恰可配于密教之第八住心;所不同者,天台以此一教说为终极,而真言行者则不许停滞于此处。[摩诃止观卷一、秘藏宝钥卷上、十住心论卷八]
一道神光 [佛学大词典]
指一道灵妙之光。指自己本具之光明,即灵妙不昧之心光。从容录第三十一则(大四八·二四八上):‘一道神光,初不覆藏。’即此境界。
一道法门 [佛学大词典]
即一实之道。于显教,通常指一乘法。于密教中,则特指阿字法门;以密教之一切法均源自于阿字门,故称一道。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八中):‘一切法不出阿字门,即是一道也。道者,谓乘此法而有所至到之义也(中略)。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也。’
一道 [佛学大词典]
指到达佛果唯一无二之道路。一者,唯一;道者,能通之义。亦同于一乘。别于二乘、三乘法门,以成佛之法,实非有二三,余法悉为此法之方便权门。六十华严卷五明难品(大九·四二九中):‘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复次,一道亦谓一实之道,例如一乘、一如;以其具有平等不二之义,故称‘一’。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八中):‘一道者,即是一切无碍人,共出生死,直至道场之道也。’
一遍上人绘传 [佛学大词典]
日本绘卷。又作一遍圣绘或一遍上人绘词传,描写日本时宗开祖一遍之生平事迹。有两大系统:(一)圣戒本:六条道场欢喜光寺的开山圣戒之撰述本,原本为同寺藏之十二卷(四十八段)本(卷七为日本国立博物馆藏)。法眼圆伊作画,为镰仓时代描写自然风景之杰作。(二)宗俊 本:一遍之弟子宗俊所作,原本为清净光寺藏之藤荧道场本十卷,日本明治四十四年烧毁。现存者多为零本与新写本。
一遍上人语录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收录日本时宗开祖一遍上人之法语。上卷包括和赞、偈文、制诫、道具秘释、消息、和歌等,下卷则集录门人闻于上人之法语。
一遍 [佛学大词典]
(1239~1289)为日本时宗之开祖。讳名智真。七岁出家,初于比睿山修学,后至太宰府修净土学。于熊野参学时,更名为一遍。此后为救度众生而宣扬空也上人之念佛法门于民间,足迹遍及全国,时人称之为游行上人、舍圣。道俗信众跟随者甚众。住生涯寺时,曾于濑户内海布教。日本正应二年,于兵库和田岬观音堂示寂,享年五十一。谥号‘圆照大师’,著有语录及播州问答集,传记则有多种版本之一遍上人绘传。
一路 [佛学大词典]
路,能通之义。谓诸佛如来,离于生死,入大涅槃,无不皆以首楞严大定而为正路,舍此则无由而入。[首楞严经卷五]
一解脱 [佛学大词典]
解脱者,无拘无碍、自由自在之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解脱,因心生执着,妄自迷倒,受诸缠缚。若能一念反妄归真,了缚无缚,则与诸佛如来同一解脱,无有差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二、法华经方便品]
一叶观音 [佛学大词典]
乃三十三观音之第十三。又作莲叶观音、南溟观音。因观音大士乘一片莲叶浮于水上,故有此名。相传日僧道元自中国归返日本途中,遇暴风于南溟山,时道元于船上默祷,忽见大悲尊乘一莲叶浮于海上,风浪遂止。及登岸,师自刻其所睹观音像,安奉于南溟观音寺。以此故有‘南溟观音’之号。法华经卷七普门品(大九·五六下):‘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佛像图汇卷二、建撕记卷上]
一万八千人 [佛学大词典]
据观无量寿经之记载,自劫初以来,诸恶王为贪王位而杀害亲父者,已有一万八千人。
一着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本为围棋用语,引申为‘一件事’之谓。又称一着子。乃禅僧对于佛法某一教理与修行之譬喻。如‘向上一着,千圣不传’一句即是。[碧岩录第六则]
一义无量名 [佛学大词典]
指同一义而具多数之名称。如帝释一义,又称憍尸迦、婆蹉婆、富兰陀罗、摩佉婆、因陀罗、千眼、舍脂夫、金刚、宝顶、宝幢等。又如真俗二谛之一义,分别有世谛、俗谛、有谛、凡谛、真谛、第一义谛、空谛、圣谛等多数之名称。
一经其耳 [佛学大词典]
乃药师十二誓愿中第七愿之语。愿文为(大一四·四五○上):‘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故教内有‘一入耳根,便成道种’之语。
一源 [佛学大词典]
以同一水源比喻诸法源于同一原理;尤指究竟成佛之一乘本源。大集经卷八(大一三·五○上):‘诸法无二,无有分别;一味一乘,一道一源。’
一业所感 [佛学大词典]
谓多人在前世造同一种业,而于今世遭受相同之果报。另据俱舍论卷十七之说,众生于其一生中,造诸多善恶邪正之业,其中最主要之一业可招引未来世之生,其他诸业则相倚为未来世中寿命长短、贫富、贵贱等各别之果报。[华严经疏卷二十九、卷三十、菩萨璎珞本业经疏卷下]
一极 [佛学大词典]
谓华严经广谈法界之旨,妙极无二。盖如来出世,首为诸大菩萨说佛菩萨真实境界,不说二乘方便之法。是故声闻缘觉虽在听次,有如聋聩,寂无所闻。普贤行愿品疏称,一极唱高,二乘绝听。
一会一切会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会,即会得、理解之义。谓彻底体悟一事,则其他一切事理自然领会明白。碧岩录第六十则(大四八·一九二中):‘说什么理与智冥,境与神会!何故?一会一切会,一明一切明。’
一会 [佛学大词典]
(一)通常指一次具有宗教型态之聚会。(二)佛在世时说法,每讲一部经,分数次讲,每一次称一会。如大般若经,即分四处十六会等。(三)禅宗寺院依照常规敲打钟鼓,凡敲打一次,称为一会;敲打二次,称为二会。
一微尘 [佛学大词典]
指最微细之物。佛书中,谓物质之最小单位为一微尘。略称一尘。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大一三·七七八上):‘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又摩诃止观卷一下(大四六·九上):‘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心中具一切佛法,如地种,如香丸者。’
一圆实 [佛学大词典]
指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之第四圆教。天台宗之教判,分化法四教为权实,前三教同属于权,第四之圆教则为实,此为偏圆相对之权实。前三者尚未尽圆,以偏教故,称为权教,圆教则称实教。
一间 [佛学大词典]
梵语eka-vici^ka。音译作翳迦鼻至迦。旧译一种子。又称一间圣者。为十八有学之一,指不还向中圣者之一种。于欲界九品修惑中,此等圣者虽已断欲界七、八品修惑,然犹残余一品乃至二品未断,尚须一度受生于欲界,以修不还之果位。一间,即谓尚余一间隙在,故不得般涅槃。俱舍论卷二十四(大二九·一二四上):‘断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间(中略)。一来者,进断余惑;若三缘具转,名一间。一由断惑,断欲修断七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余一生故。’
一逴逴得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逴,乃超越之意。谓一跃而超越烦恼妄想。又转指直下承担之意。
一超直入如来地 [佛学大词典]
指不须经历各种修行层次,而直接证入佛位。与‘立地成佛’同义。永嘉证道歌(大四八·三九六上):‘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一超直入 [佛学大词典]
乃顿速超离迷界,直入菩提之谓。亦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意。谓无须依靠名言教相及念佛修忏,即可悟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之境。
一虚 [佛学大词典]
谓如来真身无形无相,犹若虚空,虽同一虚,万象森然;虽含万象,一相不立。普贤行愿品疏称,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
一络索 [佛学大词典]
(一)乃绳索缠成一团或语言纠葛不清之意。(二)又作一落索。文章之一段、一节称为一络索。为禅宗典籍中常见之词汇。如碧岩录第四十四则(大四八·一八一中):‘雪窦后面引一落索,依云门示众,颂出此公案。’
一笔勾 [佛学大词典]
谓破除一切尘缘。莲池大师曾作七笔勾谱诀劝世,有‘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等七首,谓一切尘缘皆能破除。今人言前事不提亦谓一笔勾。
一笔三礼 [佛学大词典]
谓雕绘佛像或书写经文时,每下一笔则礼拜三次,以表内心之虔敬。
一等 [佛学大词典]
乃一样、平等、无差别心之意。与‘无别’、‘无异’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
一发意顷 [佛学大词典]
指发起一个意念之间,形容时间之短暂。与‘一念之顷’同义。
一异四句 [佛学大词典]
外道所计,不出断常二见,或执为有,即是常见;或执为无,即是断见。于有见中及计一异,遂有四句,即(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有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皆有自性。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称为定一。(二)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各自不同,故称定异。(三)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亦同亦不同,故称为亦一亦异。(四)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非同非不同,故称非一非异。[成唯识论卷一]
一异 [佛学大词典]
二者相同为一,二者相异为异,不论偏于任何一方皆有所失,佛教遂主张中道,以矫此等偏失,故说‘不一不异’。
一无碍道 [佛学大词典]
体得‘生死即涅槃’后,能融和此两者而无碍之悟道。[往生论注卷下)
一款便招自领出头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谓自己招认自己之缺点。一款,即一纸召唤状。‘自领出头’,本为我国法庭所用之语,指自己出席法庭招认罪状。从容录第十八则(大四八·二三八中):‘僧云:“既有,为甚么却撞入这个皮袋?(一款便招,自领出头)”’
一棒打杀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乃挥拳棒喝,表现禅机之禅语。系禅师接引弟子所用之严格机锋,以之驱除学人之恶见妄想。云门录卷中(大四七·五六○中):‘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一棒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乃师家接引弟子所用之机法。以拄杖棒打,是为警策之用,与‘一喝’同义,乃为师者提撕学人所用之法。赵州录卷下(卍续一一八·一六六上):‘师从殿上过,见一僧礼拜,师打一棒。云:“礼拜也是好事。”师云:“好事不如无。”’
一期纵横 [佛学大词典]
天台宗之判教语。天台宗将佛陀一代之说法判为五时四教。一期,指佛说法度生之时间;纵横,指五时四教。五时乃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时等,以其说法有次第,故谓之纵;四教为化法之藏、通、别、圆四教义,虽具深浅次等,然说法时,亦兼但对带,尽量针对众生之根性,与之契合而非深浅次第,故谓之横。一期纵横即以纵横之名,显示佛陀一代之说法。
一期 [佛学大词典]
(一)谓制定一修行期限。例如常行三昧之修行,其期限为七日至九十日。中国禅宗丛林,以元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为一期,再由七月十五日至元月十五日又为一期。尤以七月十五日前后数日为调换各序职事之期限。每一职事任职时间必以一年两期为限。律宗道场,每年必传戒两次,春季传戒为春期,冬季传戒,称冬期。(二)即指一个人的一生。与一生、一世、一代、一形等同义。(参阅‘一形’46)
一揣食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一抟食、节量食。乃圆状之食物。佛教行者一次仅能接受一揣食之供养。为十二头陀行之一。(参阅‘头陀’6362)
一寻 [佛学大词典]
乃古代之长度单位。伸张两臂为一寻,约等于八尺或六尺。亦有称七尺者。
一场 罗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即一场惭愧。么罗,表示惭愧、耻辱之意。禅宗语录常用此语。从容录第七则(大四八·二三一下):‘痴儿刻意止啼钱,良驷追风顾影鞭;云扫长空巢月鹤(树下底一场么罗),寒清入骨不成眠。’
一唾消世界火 [佛学大词典]
乃佛藏经中所列之譬喻,系譬喻佛陀说无生无灭法以令人信解,其事甚为希有。诸经论列举之譬喻有若干事例,‘一唾消世界火’即其中之一。佛藏经卷上(大一五·七八三上):‘譬如有人嚼咽须弥,能令消尽,飞行虚空,不以为患(中略)。譬如有人以石为筏,从海此岸度至彼岸(中略)。譬如有人负四天下及诸须弥山河草木,以蚊脚为梯,登至梵天(中略)。譬如劫尽大火烧时,人以一唾能灭此火,又以一吹还成世界及诸天宫。’盖喻佛陀说无生无灭法能令人信解,此事之希有,有倍于上述诸奇特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