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一喝万机罢三朝两耳聋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谓师家一喝时,则学人之所有分别意识皆停止,于三日间,两耳不能听闻一切音声。此乃百丈怀海在马祖道一门下大悟之体验。景德传灯录卷六百丈怀海章(大五一·二四九下):‘老僧昔再蒙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又从容录第四十三则(大四八·二五五上):‘龙乘雷而换骨,咄!(一喝万机罢,三朝两耳聋)起灭纷纷是何物?’
一喝 [佛学大词典]
喝为张口叱吒之声。禅林中,师家为令参学者开悟所发出之叱吒声,称为一喝。于此,尽有其大机大用,自不同于普通之一喝。临济录(大四七·五○四上):‘师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
一札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指痛切的一问。劄,乃刺之意。碧岩录第十八则(大四八·一五七下):‘帝曰:“请师塔样(好与一札)。”’
一麻一米 [佛学大词典]
世尊出家求道之初,以苦行自修,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大智度论卷三十四(大二五·三一一上):‘释迦文佛于沤楼频螺树林中,食一麻一米。诸外道言:“我等先师虽修苦行,不能如是六年勤苦。”’
一麦 [佛学大词典]
乃古代印度之长度单位。相当于一麦之大,即一丁点儿长度之意。俱舍论卷十二(大二九·六二中):‘七虱为穬麦,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
一通 [佛学大词典]
指鸣鼓,打板,或击磬之时,以缓打为始,而后次第调整,使之渐有间隔,后再急速敲打一回,如此称为一通。禅苑清规卷二上堂(卍续一一一·四四三上):‘闻一通鼓,首座、大众上法堂内。’
一贯道 [佛学大词典]
我国民间宗教之一,属斋教先天派之一支,并非佛教,自称天道教,俗称鸭蛋教。以无生老母为信仰主神,在教义上,揉合儒、释、道、耶、回等五教之说;在形式上,带有浓厚的道术成份,如扶鸾、借窍临坛等;于组织上,并无出家之僧尼道士,而系由俗家信众所组成。无生老母为创造天地之母、主宰万灵之神,其全名为‘明明上帝无量清虚至尊至圣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于该教经典中,母字多写成‘□’。其教义乃将人类历史分为一期青阳、二期红阳、三期白阳等三期。信仰弥勒佛乃无生老母即将派来人间救劫渡人之祖师;此一思想系源自佛教弥勒下生经之说法。此外又崇拜南海古佛(观音)、济公、关公、吕纯阳、刘伯温等,而以点玄关、合同印、五字真言为该教之三宝,被视为求道得救之重要关键。主要典籍为‘暂定佛规’。主张世界之杀劫末日即将来临,信徒须藉祈祷、忏悔、戒杀生、持斋吃素,以及念‘无太佛弥勒’五字真言以求得渡,且须严格誓守教中一切戒规。一般须经由‘引保师’始能入其教门,即引师(介绍人)与保师(保证人)之引介保证。入道前,须先缴纳功德费,其次在神前焚烧表文,表文内容包括生辰年岁、籍贯、住址,及诚心抱守、实心忏悔等十条誓愿,若违表文所载之誓言,愿遭天遣雷诛。其后,由点传师传授三宝,即正式入道。此教约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分别自天津、上海、鄞县等地传入台湾,然先后于四十二年二月、四十七年四月、五十二年六月、六十年等,以‘白莲遗毒’、‘邪行诡异’等原因遭受政府大力取缔。至七十一年,有关单位已撤销对该教之取缔命令,惟并未核准其集会布道。于七十一年十一月、七十二年六月,该教支派中十余有力人士连署签名,拟以‘中华圣教’之名申请立案,以期公开布教。七十六年元月,终获核准为合法宗教团体。
一蛇首尾 [佛学大词典]
乃譬喻众生愚痴,常为人我之争,而堕于三途恶道。据杂譬喻经载,昔时有一蛇,其头尾自诤不已,皆以己为大。头言:‘我有耳能听,有眼能看,有口能食,行时在前,故应为大。’尾道:‘我使汝去,故汝得去;若我不去,则汝不得去。’于是以蛇身绕木三匝,三日不已,饥饿垂死。头告尾:‘汝放我,听你为大。’尾闻其言,即时放身。后头告尾:‘听你前行。’于是尾在前行,未数步,即堕大深坑而亡。
一庄严三昧 [佛学大词典]
乃百八三昧之一。三昧,禅定之异称。系观诸法均为一相,而非二相之禅定。大智度论卷四十七释摩诃衍品(大二五·四○一中):‘一庄严三昧者,得是三昧,观诸法皆一。或有相,故一;或一切法无相,故一;或一切法空,故一。如是等无量皆一,以一相智慧庄严是三昧,故言一庄严。’
一茎草 [佛学大词典]
形容微细之物。又作一枝草。一茎草与梵刹或丈六金身并举表心佛不二、物我一如之意。从容录第四则(大四八·二三○上):‘世尊与众行次,以手指地云:“此处宜建梵刹。”帝释将一茎草插于地上,云:“建梵刹已竟。”世尊微笑。’又赵州和尚语录(卍续一一八·一五五上):‘此事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枝草用。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
一眼之龟 [佛学大词典]
以一龟之腹眼巧值浮木孔之难,喻指受身为人、值佛在世、遇闻佛法等稀有难逢之际遇。谓大海有一龟,其腹部具一眼,随波浮游,遇大木之穴则乘之,偶因风吹来,遂得覆此木,龟仰向,其腹之一眼当于浮木之孔而见日月之光。同理,众生欲值佛世或得人身,亦如此龟腹部之一眼值遇浮木孔而见日光之难得。法华经庄严王品(大九·六○上):‘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中略)。诸佛难值,时亦难遇。’(参阅‘盲龟浮木’3457)
一理 [佛学大词典]
谓诸法皆同于一理。宇宙一切诸理,无始无终,不增不减,同一平等,故称一理。又理性融摄,其大无外;诸法虽殊,理原是一。理虽是一,而能统贯诸法;诸法虽殊,莫不本乎一理。事理融通,法法无碍,是则世间、出世间法皆不外此一理。法华文句记卷六中(大三四·二六三上):‘由一理故,遍通一切。’
一杀多生 [佛学大词典]
杀一人而救多人,乃菩萨为利益众生所作之善权方便。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载,菩萨虽守净戒律仪,但如见一盗贼为贪财故,欲杀众多生命,或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欲造更多无间业;菩萨为使彼恶人不受地狱之苦报,及救多数众生生命,遂以善心、无记心,或怜愍心杀害其命,宁可自己堕地狱,不令彼受无间苦。[报恩经卷七、北本涅槃经卷十二]
一条拄杖两人扶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师家所持之一根拄杖,可作二位学人之依凭;引申为佛弟子同证同悟之意。‘扶’有支撑、依凭之义。就学人言,无论其人数多寡,凡是佛弟子,均可同证同悟。碧岩录第二十四则(大四八·一六五中):‘是什么消息?一条拄杖两人扶,相招同往又同来。’
一旋陀罗尼 [佛学大词典]
法华经劝发品所说三陀罗尼中之第一旋陀罗尼。即旋转凡夫执着于诸法有相之心,使达于空理之智力。相当于天台宗‘空、假、中’三观中之空观。( 参阅‘三陀罗尼’577)
一旋一咒 [佛学大词典]
于绕佛一次(一旋)之间,诵毕一陀罗尼(一咒)。摩诃止观卷二上(大四六·一三中):‘供养讫,礼前所请三宝(中略),陈悔罪咎竟,起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不高不下。’
一斩一切斩 [佛学大词典]
乃‘一染一切染’之对称。谓切断根本无明之迷,则能断除一切烦恼与妄见。碧岩录第十九则(大四八·一五九上):‘如斩一綟丝,一斩一切斩;如染一綟丝,一染一切染。’
一捷夫 [佛学大词典]
指作事迅速之男子。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大二七·七○一中):‘有一捷夫来语之曰:“汝等今可一时放箭,我能遍接,俱令不堕。”’
一得一失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谓有得(利益)必有失(损失)。即肯定一方时,则相对地否定他方。义同‘拈得鼻孔失却口’。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法眼文益章(大五一·三九九下):‘因僧斋前上参,师(法眼)以手指帘,时有二僧同去卷帘。师曰:“一得一失。”’
一彩两赛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一)指两个骰子之面,同时出现相同数字。丛林中,每用以比喻两者间无优劣之分。(二)指两次比赛中,获得一次胜利。‘彩’表胜利,‘赛’指竞技。
一宿觉 [佛学大词典]
为唐代永嘉禅师求法得悟之故事。一宿,即一夜之意。永嘉玄觉参访六祖慧能,一宿之间,论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因而彻底大悟,遂蒙授心印,禅林中传称为一宿觉。[景德传灯录卷五]
一问讯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全称接入一问讯。住持于引见大众时,不各自为礼,而由大众一同行问讯礼,称为一问讯,为禅林礼则之一。[禅林象器笺礼则门]
一假一切假 [佛学大词典]
于天台宗所说‘空、假、中’三观中,‘假’并不仅作‘假观’一义解,亦表示即空观、即中观之假,故称一假一切假。(参阅‘一心三观’23)
一只眼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指于佛法上,具有真实正见之慧眼。非凡夫之肉眼。义同顶门眼、正眼、活眼、明眼。碧岩录第八则(大四八·一四八上):‘具一只眼,可以坐断十方,壁立千仞。’
一般担板得人憎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担板汉,指执着于自我主义思想者。谓一些执着于自我之人,固守自己本分而不随顺世间人情,以其不随缘故,遂不得世人之谅解。虚堂和尚语录卷三(大四七·一○○四上):‘时有僧问:“一般担板得人憎,十载深云独掩扃。”’
一神教 [佛学大词典]
乃信仰唯一绝对之神的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皆为唯一神教之典型。三者皆认为各该教所信奉之神为创造及主宰世界、无所不能亦无所不在之精神体,但并不否认其他天使、魔鬼等精神体之存在,然以彼等非创造者,而为被创造者,故不得称之为‘神’。由此可知,并无仅承认唯一精神体之‘纯粹一神教。 古代印度之最高神,乃自A神交替为B神,称为交替神教(Kathenotheism)。进而言之,于所信奉之多神中,举其中一位为最高神,即称单一神教(Henotheism )。及至梵书时代,视唯一最高神为造物主(梵Praja^pati )之创造说乃应运产生。古埃及之宗教,亦属单一神教,然此唯一之神与其他神或与世界之关系,甚至世界究竟是创造或依次展开者,以及唯一神之人格性、真理性等问题,都曾产生复杂之争论。佛教并未设定任何一神之存在,一切事物皆为法(梵dharma )。世尊入灭之前,遗嘱弟子以法为师,世尊自身亦否定世界乃神造之说法(即神意说)。基于此,主张一神教之基督教等教派,即批评佛教为无神论。然佛弟子由于受世尊之感化,因而对佛陀之人格追慕甚深、信仰弥坚,故有第二位世尊(即未来佛)之思想出现,并产生来世佛、现在十方佛(不论何方现在皆有佛存在)或久远本佛(释尊虽已入灭,然所灭寂者仅是化身佛,真正之法身佛则永远不灭)等种种佛陀观与佛身论。
一致 [佛学大词典]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有三乘之说;终归显实,是即佛乘一致之理。[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
一真无为 [佛学大词典]
谓一真法界之体乃自然无为而成,其体无二无妄,清净无漏;其性不生不灭,故妙用无穷。[楞严经卷八]
一真法界 [佛学大词典]
一,即无二;真,即不妄。交彻融摄,故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故称一真法界。[华严经疏钞卷六十、华严经疏钞玄谈卷一]
一真地 [佛学大词典]
指证悟一真法界妙理之阶位。四十二章经中即有‘视平等如一真地’之语。
一浮沤 [佛学大词典]
以大海中之一浮沤譬喻人身。浮沤,水泡之意。楞严经卷三(大一九·一一九中):‘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一气 [佛学大词典]
为道之所宗,阴阳天地之根本,以喻自性清净之心。未起染净以前,诸佛众生平等不二,一切诸法莫不皆由此心而生,故以一气比喻一心。
一根 [佛学大词典]
(一)又作一机。指耳根。阎浮提众生虽六根具足,然以耳根最锐利,闻法易入,能圆通无上道,故有‘一根’之称。(二)谓某一种根性。即受同一种教之根器。(三)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中之任何一根。
一时一切时 [佛学大词典]
谓一时之间即为无量劫。盖如来智境圆融,延促无碍,故能促多劫为一时,延一时为多劫。
一时 [佛学大词典]
梵语ekasmim! samaye,巴利语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
一挨一拶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丛林中,学人与师家互以言语、动作,或轻或强,推挤问答,作为勘验对方悟道之深浅。与挨拶同义。后转为相较技量,或与人应对之义。碧岩录第二十三则(大四八·一六四上):‘一机一境,一出一入,一挨一拶,要见深浅,要见向背。’
一息半步 [佛学大词典]
一息,一呼吸之意;半步,指一足向前跨步。此乃修行者在禅堂坐禅时之一种缓步方法(经行法)。即在一呼吸间,举右足至左足足尖;于次一呼吸间,复举左足至右足足尖;如此左、右脚配合吸呼,则可缓步前进,称为一息半步。此外又有一法,首先于一呼吸之间,举左足进于右足之半;于次一呼吸间,举右足与左足相并。其次则由左足始,进十步乃至二十步,转右而返原座。
一师印证 [佛学大词典]
意指继承法统,接受印证之师,以一师为限,不可复受他师之法。此为日本曹洞宗古训之一。
一家宴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又作一家筵、一家宴。本指不招请他人,只为自家人举行之宴。在禅门中,则指新任住持入山时,不招请其他寺院参加仪式,仅在山内由本寺人自行举行仪式,称为一家宴。后不限于晋山之仪式,凡不请他寺参加者,皆称为一家宴。法演禅师语录(大四七·六五○下):‘结夏无可供养大众,作一家宴,管顾诸人,遂抬手云:“啰逻招,啰逻摇,啰逻送,莫怪空疏,伏惟珍重!”’
一家 [佛学大词典]
指一宗、一派,或一门。维摩经义疏卷上(大五六·二○下):‘如是者,解有多种,而今但据一家所习。’
一夏九旬 [佛学大词典]
略称一夏。即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之九十日。此为印度佛教徒结夏安居之日期。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大五一·三三七上):‘曹山一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禅林象器笺节时门](参阅‘安居’2398)
一城 [佛学大词典]
乃譬喻小乘之涅槃。佛为志乐小法之众生,说小乘之涅槃。犹如为逢险道之众生,化一城以供众人止息。法华经化城喻品(大九·二六上):‘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中略)可于中止,随意所作。”’
一个半个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指极稀少之人,即极优秀之人。如南泉禅师所谓‘会取佛未出世时,尚不得一个半个’之类即是。出典于道安、习凿齿之故事。前秦苻坚陷襄阳,得道安与习凿齿,大喜而谓左右:‘我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以习凿齿跛一足,故戏为半人。[梁高僧传卷五]
一修一切修 [佛学大词典]
谓上根大智之人全性起修,了修即性,性修不二,事理互融;烧香散花,无非中道,修禅诵经,尽是真如,是故一行修,则一切行无不修。
一乘显性教 [佛学大词典]
为华严宗圭峰宗密所立五教中之最上教。宗密以华严经为一佛乘究竟之教,其教法不藉方便隐密之法,直指自心即本觉之真性,远离诸妄想执着,得见自身中如来广大之智慧,故判之为一乘显性教。(参阅‘五教’1146)
一乘机 [佛学大词典]
指能接受一乘法之根机者。华严、天台、净土皆说一乘法,故能受持此等诸法之根机者,即称一乘机。
一乘满教 [佛学大词典]
乃新罗元晓所立四教之一。元晓将如来之一代时教判为四教,即三乘别教、三乘通教、一乘分教、一乘满教。一乘满教之义,如华严经即是。因其具明法界一切之理,故称满教。(参阅‘晓公四教’6242)
一乘经 [佛学大词典]
指法华经。此经以阐明一乘教法为旨,故称为一乘经。
一乘极唱 [佛学大词典]
谓一乘教为大乘教之极理。盖一乘之法,无二无三,为了义之说,故谓极唱。又指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之弥陀教法,如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大三七·三五六中):‘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一乘圆宗 [佛学大词典]
乃指天台宗。该宗以弘宣一乘圆顿之妙义为宗旨,故有此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