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一佛多佛 [佛学大词典]
大乘主张一时有多佛出现。小乘则有二种说法:俱舍论卷十二载,萨婆多师以无边世界中,唯有一佛出世,无二佛同时出世者;余师则以为一三千大千世界虽无二佛同时出世,然其他三千大千世界亦有佛之出世,故亦谓之多佛。大智度论卷九以前一说法为不了义,后一说法为了义。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佛学大词典]
出世,离开人间;涅槃,已达超越生死,完全觉悟之境界,乃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佛典中并无‘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之语,惟一般民间或通俗小说多援引‘佛’、‘出世’、‘涅槃’等佛教名相,凑成此语,来形容人昏迷不醒之时,灵魂已出窍之情形。
一佛世界 [佛学大词典]
梵语eka-buddha-ks!etra。指一佛教化众生之范围。又作一佛土、一佛刹、一佛国土。后世将此范围逐渐扩大到四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无边世界等。[大智度论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十二、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二]
一佛一切佛 [佛学大词典]
指一佛等同一切佛。由于佛佛平等故,一佛即一切佛;又一佛即可总括一切佛,故一佛即具一切佛之义。如大宝积经卷一一六载,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又观无量寿经第九真身观谓,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一位一切位 [佛学大词典]
指上根之人,证得一位,即同时具圆一切位之功德。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大三五·一一五下):‘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义同‘一门普门’,同经卷一(大三五·一一七上):‘若依普门,一位即一切位故,亦一运即一切运。’
一行居集 [佛学大词典]
凡八卷。清代彭绍升着。本书择言尔雅,不涉及语录陋习,字字皆由性海中流出,颇能阐发净土之精义。书中附有儒门公案拈题一卷。
一行三昧 [佛学大词典]
梵语ekavyu^ha-sama^dhi。指心专于一行而修习之正定。又作一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一行三昧复分为二,即:(一)理之一行三昧,乃定心观法界平等一相之三昧。入此三昧,则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为平等无二、无差别相,故于行住坐卧等一切处,能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大二五·四○一中):‘一庄严三昧者,得是三昧,观诸法皆一,或一切法有相故一,或一切法无故一,或一切法空故一,如是等无量皆一。(中略)是三昧常一行,毕竟空相应三昧中,更无余行次第。’(二)事之一行三昧,即一心念佛之念佛三昧。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大八·七三一中):‘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大宝积经卷四十七、大品般若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
一行一切行 [佛学大词典]
谓一行之中具足一切行,故又称圆行。华严、天台诸宗所立之妙行皆属之。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大三五·一○八下):‘一行即一切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此即菩萨行位中所谓之‘圆融相摄门’,谓一行中已含摄前后诸行,乃圆极法界,无碍自在,始终皆齐之行,是故一一位满即至佛地。此即主伴具足之圆融无碍行。[摩诃止观卷一上]
一行 [佛学大词典]
(一)专注于一事之谓;特指念佛修行。善导观经疏卷一(大三七·二四九下):‘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岂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二)(683~727)又称一行阿阇梨。为我国密教高僧及天文历算家,乃密教五祖之一。唐代钜鹿(河北钜鹿县)人,俗姓张。出身显宦世家,雅好经史,初就荆州景禅师出家,后随嵩山普寂禅师学禅,又从当阳真纂习律。曾采集律部及诸经论中之要文,成摄调伏藏十卷。尝师事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与善无畏共译密教根本圣典大日经,受金刚智秘密灌顶。此外,又精于禅、道、数学、历法之学。开元九年(721),帝命其订正传统历法颁行天下,所著大衍历共五十二卷(此历法自七六三年迄今广受日本四方所采用),其后与梁令瓒同制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一百五十余颗恒星位置,并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之长度。又由其笔录编纂而成之大日经疏二十卷,至今亦为密教界所重视。开元十五年示寂,享年四十五。谥号大慧禅师。另著有宿曜仪轨、梵天火罗仪轨、七曜星辰别行法、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等各一卷,并与弟子慧觉共撰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十二卷。[宋高僧传卷五、释门正统卷三、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六、旧唐书方技传]
一色边 [佛学大词典]
‘一色’乃纯一、绝对之意。禅林中每以之形容超越差别与相对观念之平等世界(弃一切污秽),与清净之境界。碧岩录第四十二则(大四八·一七九下):‘古人以雪明一色边事。’
一色无辨处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指不能以相对思虑分别之绝对境界。曹山录(大四七·五三三下):‘尊贵堕者,法身法性是尊贵边事,亦须转却,是尊贵堕;只如露地白牛,是法身极则,亦须转却,免他坐一色无辨处,并是称断供养边事。’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佛学大词典]
谓中道实相之理,遍布于一色一香等一切微细之物中。意即一色一香虽为微细之物,亦含有中道实相之本体。天台宗以空、假、中等三观去观照一切诸法后,所显现之悟境,即此境界。[摩诃止观卷一上圆顿章]
一色 [佛学大词典]
梵语eka-ru^pa。(一)指一物质之形象或现象。(二)乃极其微细之意。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六上):‘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三)表全心全意,或纯一佛道之修行。典座教训(大八二·三二○上):‘盖犹一色之辨道欤!若无道心者,徒劳辛苦,毕竟无益也。’
一百应当学法 [佛学大词典]
应当学,梵语s/iks!a^-karan!i^ya,巴利语sikkha^-karan!i^ya 。乃应当守持戒法之义。又作应当学、一百众学。在四分律中指出,应当学之戒有一百条。其中,第一至二十五戒,系有关比丘威仪方面之戒。第二十六至四十七戒,为食事之戒法。第四十八至五十一戒,为大小便之法。第五十二至五十九戒,指讲经说法之法。第六十至八十五戒,系有关敬重佛塔种种。第八十六至九十二戒,亦是说法之戒。第九十三至九十五戒,属威仪戒法。第九十六至一○○戒,为关于说法之法。以上即称一百应当学法。
一百义门 [佛学大词典]
指一百种义。乃善导大师于解释观无量寿经之九品时,所设立之一百种义门。散善义之首,于上辈观之文前,将每一品分科为十一门,即:(一)总明告命, (二)辨定其位,(三)总举有缘之类,(四)辨定三心以为正因,(五)正明简机堪与不堪, (六)正明受法不同,(七)正明修业时节延促有异,(八)明回所修行愿生弥陀佛国,(九) 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速,(十)明到彼华开迟速不同,(十一)明华开以后得益有异。此十一门科中,任何一种皆为九品中所说,十一门约对九品,一品中皆含此十一门,共计九十九种义门,而以一百之总数统称之。
一百单五 [佛学大词典]
指寒食之日。为丛林行事之一。寒食系冬至后之第一○五天,至此日时,须食用生冷不煮之物。大应录卷上(大八○·一○一中)即有‘一百单五近清明,清明定在寒食后’一语。
一百五十赞佛颂 [佛学大词典]
梵名S/ata -pan~ca^s/atakastotra 。全一卷。摩咥里利制吒造,唐代义净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书中以一百四十八颂赞叹佛德。[开元释教录卷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三]
一百三十六地狱 [佛学大词典]
地狱之数。欲界有根本八大地狱,每一大狱各皆有十六小地狱,计一百二十八,加根本之八大地狱,大小总成一百三十六地狱。[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俱舍论卷十一]
一百八遍 [佛学大词典]
指念佛之数。‘一百八’原为烦恼之数,欲对治此烦恼,故念珠常贯一百零八颗,为一百八遍之念佛。百八晓钟亦同此义。
一百八法明门 [佛学大词典]
法明门者,乃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故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时,于狮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一百八法明门详载于佛本行集经卷六。
一百八名陀罗尼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乃说多罗法之杂密经。又称圣多罗一百八名经、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宋代法天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内容系记多罗大菩萨说陀罗尼法,天、人、夜叉、乾闼婆等闻之皆生怖畏。时自在天王说咒,赞叹多罗菩萨一百八名。多罗菩萨照十方国土,为自在天王及诸天人说一切如来度脱、覆护一切众生之因缘;次以光焰种种庄严如来,诵念多罗菩萨一百八名之功德。本经与天息灾所译之赞扬圣德多罗菩萨一百八名经(一卷),及施护译之圣多罗菩萨梵赞(一卷)为同本异译。
一百八 [佛学大词典]
略称百八。为佛教常用之法数。通常为烦恼数之代称,如百八烦恼、百八结业、一百八喻。此外,又如百八尊功德、一百八法明门。
一百一十善知识 [佛学大词典]
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值一百一十城所遇之一百一十位善知识。但经文实际所记仅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识。所说之一百一十者,盖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种,因此在五十五知识下得二倍之数,而谓一百一十知识。此外,一般所谓五十三参者,即以五十五人中,前后两度参文殊,又在同一处参见德生与有德,故各省去一名,谓五十三参。[六十华严经卷五十九]
一百一十城 [佛学大词典]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起自福城,后次第南行,所走访善知识之城数,共计一百一十城。八十华严经卷七十八(大一○·四二八下):‘此长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转南行,求善知识,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六十华严经卷五十九]
一有多种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与‘二无两般’相对称。‘一’表绝对、一味平等之理;‘多’表差别、多种之诸相。整句义为‘平等即差别’。谓天地万物从平等角度视之,则为一;从差别相观之,则有千差万别。与一味之海水(平等一体)变成千万波浪(万法差别)之道理相同。碧岩录第二则(大四八·一四二上):‘一有多种,二无两般。’
一字摄多 [佛学大词典]
密教所立十六玄门之一。与‘多字摄一’相对称。密教于解释经文与字相时,以梵字之一字来含摄一切之义理,称为一字摄多。例如阿字本不生,含有迦字作业不可得、佉字等空不可得等多义。大日经疏卷七(大三九·六五六下):‘复次,一切名言中,有阿声者,悉入阿字门;有迦声者,悉入迦字门;乃至有诃声者,悉入诃字门。是故一字门中,具无量义,非从诃字门中,但有无因义也,余字门当知例尔。’[梵字真言十六玄门义、法华经释]
一字释多 [佛学大词典]
为密教所立十六玄门之一。与‘多字释一’相对称。密教于解释经文与字相时,以梵字一字之义趣,来解释一切之义,称为一字释多。例如以阿字本不生之义,解释迦字作业不可得、佉字等空不可得等多字之字义。大日经疏卷七(大三九·六五六上):‘云何以一字释一切字?如释迦字时,但以种种因缘观本不生,即见无所作义。乃至释诃字时,亦以种种因缘观本不生,即见无因义。’[梵字真言十六玄门义、法华经释 ]
一字禅 [佛学大词典]
唯以一字表现禅之宗旨者。又作一字关。乃云门文偃禅师之特殊宗风。碧岩录第八则(大四八·一四八中):‘翠喦夏末示众云:“一夏以来,为兄弟说话,看翠喦眉毛在么?”保福云:“作贼人心虚。”长庆云:“生也。”云门云:“关!”’雪窦评唱此谓(大四八·一四八下):‘千古无对,关字相酬。’指保福、长庆所答皆非,独有云门一字禅能对得此问。此外,凡禅林师家,以一字答覆学人之疑问者,亦皆称为一字禅。
一字业 [佛学大词典]
乃台密五业之一。系以‘菩提道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为主所修之行法。为日本天台宗僧圆珍所奏请设置者。
一字顶轮王经 [佛学大词典]
凡五卷。又作一字经、菩提道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菩提场经。唐代不空译。现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在杂部密教中,为型态最特殊之一部。居于佛顶部中之第一位,内容总摄五佛顶。全书始自序品,终于护摩品,共十三品。菩提流志所译之一字佛顶轮王经、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皆为此经之同本异译。
一字破多 [佛学大词典]
密教所立十六玄门之一。与‘多字破一’相对称。密教解释经文与字相时,以梵字之一字来打破对一切字之迷执,称为一字破多。大日经疏卷七(大三九·六五六中):‘云何一字破一切字?如人执有造作,应破彼言:“若诸法本不生义已成立,而云有作,是义不然。”乃至执有因者,亦破彼言:“若诸法本不生义已成立,而云有因,是义不然。”’上记引文即指以梵字之‘阿’字(本不生之义)来破除执有造作、执有因者等多种之迷执。[梵字真言十六玄门义、法华经释、吽字义旋陀罗尼门释]
一字金轮法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一字金轮佛顶法。密教诸尊中,以觘(bhru^m!,勃噜唵)一字为真言之佛顶尊,为诸佛顶中之最胜者,譬如世间转轮圣王金轮之殊胜,故称一字金轮,又称金轮佛顶。其身为黄金色或白色,坐于八叶白莲华上,手结智拳印;其形作金刚界之智佛,入胎藏界日轮三昧相,故以此尊为本尊,祈一切悉地(成就)及除灾之修法,称为一字金轮法。若修此瑜伽法,设现世造无量、极重诸罪障,亦能超恶趣,克疾证菩提。其功德如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大二一·四六上)所载:‘若有人诵持顶轮王等佛顶,五百由旬内,修余部密言者,请本所尊念诵,圣者不降赴,亦不与悉地,由一字顶轮威德摄故。’[菩提道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一字顶轮王瑜伽观行仪轨](参阅‘一字金轮’39)
一字金轮 [佛学大词典]
梵名Eka^ks!ara -us!n!i^s!acakra 。即翳迦讫沙罗(一字)勃驮乌瑟尼沙(佛顶)斫讫罗(轮)。又作一字金轮佛顶王、大金轮明王。为密教大日如来入最胜三摩地所说之真言,即觘(bhru^m!,勃噜唵)一字之人格化,亦为五佛顶尊之一。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大一九·三二○中):‘大金轮明王,威光逾众日,七宝具围绕,为一切佛顶,轮王之轮王;才现奇特身,诸圣众皆没,显胜绝不共,唯佛一体故。’此系谓,诸佛菩萨之功德皆归于此一尊。又以‘头顶’乃人身中最高之部位,无任何器官出于其上,故用‘佛顶’一词喻此尊乃诸佛中之最尊者。此外,佛教习称之轮王通常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而此尊乃以金轮表其最胜之义。修法之时,诵此一真言,可具有威德炽盛之神力。[一字奇特佛顶经、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一字顶轮王瑜伽观行仪轨]
一字咒 [佛学大词典]
密家念诵真言时,以种子当作真言来念诵,或于种子之上加上‘归命’一词而成之真言,称为一字咒。其种子为觘(bhru^m!)。由于流派或修法种类之不同,此一字多加‘唵’(om!,归命),或多加‘南无三曼多勃驮南’( namah! samantabuddha^n`am,意译归命普遍诸佛)来称诵。
一字成多 [佛学大词典]
密教所立十六玄门之一。与‘多字成一’相对称。密教于解释经文与字相时,以梵字之一字来成立一切字之义,称为一字成多。大日经疏卷七(大三九·六五六上):‘云何一字成一切字?谓一切法无作,以其本不生故。乃至一切法无因,以其本不生故。’例如由阿字生阿(长声)、暗、恶等字,亦可生迦、佉、诃等字。
一字佛顶轮王经 [佛学大词典]
梵名Eka^ks!ara -buddhos!n!i^s!a-cakra-ra^ja-su^tra 。凡五卷。略称五佛顶经。唐朝菩提流志译。现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叙述释迦佛于摩竭陀国菩提树下金刚道场,应金刚密迹主菩萨之请,入大三摩地,现大转轮王相,说一字顶轮王咒,时大千世界震动,观音、金刚主二菩萨闷绝躄地;佛复说一切佛眼佛母真言,二大菩萨即起身,更说白伞盖、光聚、高顶等诸轮王咒,以明印成就品五十四种印法、世成就品九种印法。全经分十三品:即序品、画像法品、分别成法品、分别密仪品、分别秘相品、成像法品、印成就品、大法坛品、供养成就品、世成就品、护法品、证学法品、护摩坛品。本经与不空所译之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为同本异译。[开元释教录卷九]
一字佛顶真言与佛眼真言 [佛学大词典]
佛应金刚密迹主菩萨之请,入大三摩地,而说一字佛顶轮王咒‘娜莫(归命)缮曼陀勃驮喃(普遍诸觉者)勃琳吽(种子)’之真言。此咒具大威德神力,一切如来安住最胜三摩地,所有一切诸大菩萨无能超越,若于所在处持此佛顶咒者,足令五百由缮那世间出世间一切咒王悉无成住,隐余咒之威光;盖此咒之威神最尊最特,十地一切诸大菩萨,亦怖是咒威德神力。又于其后诵佛眼真言,以佛眼真言乃三部之佛母,具苏生之作用。故持诵此二咒,可得安稳,无诸娆恼。[一字佛顶轮王经卷一、真言修行钞卷二]
一字布身德 [佛学大词典]
谓密教诸字门中,‘阿’之一字遍布于身之一切处。大日经卷三(大一八·二二上):‘华台阿字门,焰鬘皆妙好;光晖普周遍,照明众生故。’谓阿字真言乃十方诸佛以法身同所加持,若修此真言者,即能作诸佛事,乃至普现色身,为一切众生开示佛之智慧;凡佛能作之事,此阿字门亦能如是作之,故由转此阿字,即能成就种种功德。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四十四(大五九·四四八下):‘一切阿字者,谓以豙(阿)一字遍布全身,而为一曼荼罗也。’[大日经疏卷十二]
一字文殊法 [佛学大词典]
密教修法中,以一字文殊菩萨为本尊,以袝(s/rhyim!,齿覀)或覐(trhyi^m!,体哩呬淫)一字为真言所修之法。据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载,此咒能灭除一切恶邪魍魉,为一切诸佛吉祥之法,亦能成就一切神咒。诵此咒者,能令众生起大慈心、大悲心,一切障碍皆得消灭,所有诸愿皆得满足。如妇人难产,或诸男子为箭所中,一切诸苦病痛,若诵此咒,并配合汤药涂、服于患部,则一切险难皆得除却。又此陀罗尼咒,能令众生于现世获得安稳,诸如来大菩萨众常为眷属,一切所愿悉得成就。[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大圣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参阅‘一字文殊’37)
一字文殊 [佛学大词典]
指结一发髻之文殊菩萨。又称一髻文殊。文殊菩萨于密教中,以其形态之差异,有如下种种区别: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种种之尊像。一字文殊之种子为衑(s/ri^),三摩耶形为青莲华上载如意宝珠者。尊像作童子形,身呈金色,半跏坐于千叶白莲华上,左手执青莲华,花上有一如意宝珠。右手向外,五指垂下,结满愿印,熙怡微笑。以其发髻为一髻,故又称一髻文殊。[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大圣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
一字不说 [佛学大词典]
谓诸佛所自证之道,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唯佛与佛乃能彻底了解。犹如以手指月,其指非月,一切语言文字也不全等于诸佛证悟之内容。关于此义,华严宗谓‘果分不可说’,禅宗谓‘不立文字’,天台宗亦立有‘四不可说’之义。[大般若经卷四二五、北本涅槃经卷二十]
一字三礼 [佛学大词典]
虔敬信佛者,写经时,每书一字,必礼拜三次。此外,于雕刻佛像时,亦有一刀三礼之习。
一字 [佛学大词典]
(一)密教用以象征万有本源之‘阿’字。(二)指‘一’之字。楞伽师资记五祖弘忍章(大八五·一二八九下):‘尔坐时,平面端身正坐,宽放身心尽空际,远看一字,自有次第。’
一存一阙 [佛学大词典]
指观无量寿经两种译本之一存一阙。据唐代智升之开元释教录卷十二、卷十四等所记,一存者,乃刘宋元嘉(424~453)年中,■良耶舍所译;一阙者,即同代之昙摩密多所译。又良忠之观经疏传通记说‘一存二阙’,此乃据前一存一阙更增历代三宝纪后汉失译之一本。此失译一本之说,乃基于僧祐之出三藏记集,以同书未举出系■良耶舍所译而知,此失译者当非别本。
一妄 [佛学大词典]
指一种迷妄不实之念。宗镜录卷一(大四八·四一九下):‘一翳在目,千华乱空;一妄在心,恒沙生灭。’
一如观音 [佛学大词典]
为观音菩萨三十三身之一。其形像系乘云飞行于空中,能制伏雷电等魔扰。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一如顿证 [佛学大词典]
谓十方众生同乘一如之理而顿证佛果。一如,即真如之理。顿证,谓速疾证果,有别于渐修、渐断、次第而证之菩提果。
一如无二如 [佛学大词典]
不二不异,称为一如,即真如之理。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首楞严三昧经卷下称,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魔佛皆言如者,魔为修恶之极,佛为修善之极,虽有善恶之分,其性本一,故称为一如无二如。
一如法界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法性之妙理。与绝对如常义之一如,及诸法体性义之法界一如义同,为一能证寂灭无为之妙理。
一如 [佛学大词典]
(一)真如之理乃不二不异、平等无差别,故称一如。一者,绝待唯一;如者,乃梵语tatha^(真如)之意译,又作不异。谓真如界内,生佛之假名泯绝,平等性之中,无自他之形相。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一五·六三九下):‘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法华经玄义卷七下、摩诃止观卷五上、净名玄论卷一](二)(1352~1425)大明三藏法数之编者。浙江上虞人,俗姓孙。永乐年中任僧录司,住持上天竺寺。据释氏稽古略续集之记载,永乐十七年(1419)二月二十八日,帝诏赐僧录司右善世一如佛像二轴、佛骨五块、钞一千贯、诸佛菩萨名称歌曲大小三本,道成佛一轴、思扩佛一轴,大小歌曲各三本。师曾编辑禅宗语录,与道成等八人奉命校勘藏经,比对新旧,聚僧众写录。又奉敕修订大藏群经,采辑编类,而成大明三藏法数。又依法华文句记作法华科注,后世称为一如新注。于洪熙元年入寂,享年七十四。[补续高僧传卷四、东里集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