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一多相容不同门 [佛学大词典]
为华严宗十玄门之一。此门乃就‘用’而言,就诸法相入之关系,以破众生执一切法不能互摄互入之疑。于多事中随举一事为一,除此一事,余之多事为多。如一遍于多时,多能容一;多遍于一时,一能容多。虽递互相容,而一多历然可别,称为不同。如一灯与多灯相对一室,一多各住,而光光涉入,无所障碍。又如一佛土与十方一切佛土,相互容纳而不坏其一多之相。[新华严经卷八、旧华严经卢舍那佛品、华严五教章卷四、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参阅‘十玄门’416)
一地 [佛学大词典]
梵语eka-bhu^mika。(一)谓同一境地。(二)譬喻众生之佛性。犹如一切草木种子均自地中而生出,一切善根功德亦由同一佛性而生出。法华经药草喻品(大九·一九中):‘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法华文句卷七上(大三四·九一中):‘地者,实相也;究竟非二,故名一。’
一因迥出一果不融 [佛学大词典]
即天台宗所判化法四教中,表示第三别教之因果隔历不融之用语。‘因’中具有正、了、缘等三因佛性,在别教教义上,由于修德与性德不相即,故于迷中之因位说本有性德的正因之理,修德之‘缘’与‘了’二因不相即,称为一因迥出。极果所证之理为因果不二,此为别教之教义,法身之一果与前述之诸位隔历,故称为一果不融。[法华玄签卷一、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下]
一因外道 [佛学大词典]
主张世界万物成立之原因乃同属一因之外道。于维摩经六师中之第五迦罗鸠驮迦旃延、外道小乘涅槃论之第四韦陀论师、第五伊赊那论师、第九女人眷属论师、第十二摩陀罗论师、第十五摩醯首罗论师、第二十安荼论师等,所说虽各有异同,然同属一因外道之部类。大日经住心品所举三十种外道中,自在天、流出、尊贵、遍严、摩纳婆等,亦同属一因外道。
一因 [佛学大词典]
(一)同一因行之意。即谓一切众生悉具佛性,故以此同一因行皆能到达涅槃。如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之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同一因,同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二)指唯一之原因、原理。吠陀、奥义书、吠檀多等古代印度之哲学主张,万物皆由唯一者(梵Tad -ekam )、生主(梵Praja^pati )、自在天(梵I^s/vara )、梵(梵Brahman )、我(梵Purus!a ,或梵A^tman )等唯一之原因所产生。佛教则以为一切诸法皆由因缘而生,否定一般印度哲学所主张一因生之说。[俱舍论卷六、卷七、中论疏(月称,Prasannapada^,XXVI)、般若灯论释卷六观作者业品、百论卷下破因中无果品、俱舍论光记卷七]
一回举着一回新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谓相同之一句话,每回拈提起,皆有不同于前一回之体悟。又作一回拈出一回新。碧岩录第三十则(大四八·一六九下):‘镇州出大萝卜(天下人知,切忌道着!一回举着一回新),天下衲僧取则。’
一回忌 [佛学大词典]
即人死后,满一年之忌日。又作一周忌、正忌日、一周关、小祥忌。此日多延僧众行追荐,为亡者修善根福德。或造佛像、堂塔,或施法具财物,或读经持咒、施斋等。古谚:‘一年过此转苦辛,男女修斋福业因;六道轮回仍未定,造经造佛出迷津。’(参阅‘年忌’2420)
一向为他恩 [佛学大词典]
如来十恩之一。指如来累劫修诸功德,不顾自身,但为度脱一切众生,丝毫未曾一念为自己之恩德。[华严大疏钞卷二十三、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六](参阅‘十恩’464)
一向记 [佛学大词典]
梵语eka^m!s/a-vya^karan!a。四种记答之一。即以肯定之言语答人所问而无踌躇。又作一定答、定答、决了答、必定论、一向论、决定记论。俱舍论卷十九(大二九·一○三中):‘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不?”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定当死。”’[长阿含卷八众集经、解深密经卷五、佛地经论卷六]
一向宗 [佛学大词典]
乃日本净土真宗之俗称。此宗以一向(专心)念佛、归命阿弥陀佛为宗旨,故称一向宗。[三国佛祖传集]
一向出生菩萨经 [佛学大词典]
梵名Anantamukhasa^dhakadha^ran!i^ 。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现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系佛对舍利弗说入无边门之陀罗尼。与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之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为同本异译。[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七]
一向小乘寺 [佛学大词典]
非寺名,乃统称一向专习小乘不兼大乘之寺。于显戒论卷上所引大唐西域记之载,录有当时之印度及西域,专习小乘而不学大乘之国名四十一国,并一一列举其伽蓝及僧徒之数。其中,有‘宾头卢为上座’之记载。
一向大乘寺 [佛学大词典]
非寺名,乃统称一向专习大乘而不学小乘之寺。于显戒论卷上所引大唐西域记之载,录有当时之印度及西域,专习大乘而不习小乘之国名十五国,并一一列举其伽蓝及僧徒之数。其中,有‘文殊师利为上座’之记载。
一向一揆 [佛学大词典]
日本佛教用语。一向,指一向宗,即净土真宗;一揆,为团结一致,共同御侮之意。日本室町时代宽正、文明年顷至元龟、天正年顷(1460~1591),凡百余年间,真宗僧侣及门徒,为对抗群雄之横暴与保卫宗门安全而举兵,世称一向一揆。如宽正六年(1465)对袭击真宗祖庙大谷本愿寺之天台宗僧兵进行反击,即是一例。
一向 [佛学大词典]
梵语s/ama-eka-ayana-ma^rga。(一)乃专心之意,故有一向专念、一向专修之成语。意即一心念佛、修行。(二)表全然、彻底之意。佛地经论卷一(大二六·二九二下):‘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
一名无量义 [佛学大词典]
于一名词中,具有无量无边之义理。反之,一件事物有无量无边之名称,则称一义无量名。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迦叶菩萨品(大一二·五六三下):‘于一名法说无量名,于一义中说无量名。’此谓佛陀能自由自在地使用名相,随顺众生之根机而说法。
一名四实 [佛学大词典]
名与实为事物一体之两面。先陀婆即一名;水、盐、器、马即四实。南本涅槃经卷九,迦叶菩萨赞言如来微密之教难以得知,唯有智者始能了知甚深佛法。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心欲水时,口索先陀婆者,智臣知王意,即以水奉之。索盐、器、马三物,亦称先陀婆,智臣即以三物随意奉之。比喻如来为诸众生说无常、苦、空、无我之相,大乘菩萨应当善知,以证涅槃解脱之道。(一)水,若王欲洗时,索先陀婆,智臣便奉水。谓水无定性,在方器则方,在圆器则圆,比喻如来为众生说入涅槃,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众生修无常想。(二)盐,若王欲食时,索先陀婆,智臣便奉盐。谓盐味苦,比喻如来或说正法当灭,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于苦相,欲令众生多修苦想。(三)器,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智臣便奉器。谓器中本空,比喻如来或说空者是正解脱,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欲令众生修学空想。(四)马,若王欲游,索先陀婆,智臣便奉马。谓马由人策,不得自在,比喻如来或说我今病苦,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说无我相,欲令众生修无我想。(参阅‘先陀婆’2188)
一名 [佛学大词典]
名即名字,谓理虽是一,假言施设,种种不同。如经中只一涅槃之名,如来随经演说,亦名无生,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解脱,亦名彼岸,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亦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诤,亦名吉祥,虽立多种之别,只是涅槃一名,是为一名。[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
一合相 [佛学大词典]
梵语pin!d!a-gra^ha。指由众缘和合而成之一件事物。以佛教之观点言之,世间之一切法,皆为一合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八·七五二中):‘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一印顿成 [佛学大词典]
乃密教之教义。谓结一手印,唱陀罗尼,即可迅即得证菩提。[芭蕉俳文]
一印会 [佛学大词典]
指密教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中之第六会。此会位于中央之上方,乃为显示第五会之四印会,使四曼不离之实义更明了,故住于大日如来独一法身之智拳印(诸佛之体),以摄余会诸尊。其四隅皆置瓶,表示四智。又智拳印之右拳表佛界,左拳表众生界;左拳之风(食指)表众生之息风,右拳之空(拇指)表诸佛之大空。两拳相合,则表示生佛一如。[三十卷教王经卷五、卷八](参阅‘金刚界曼荼罗’3547 )
一印二明 [佛学大词典]
密家结诵印明时,手结一印,口中诵二真言,称为一印二明。例如于无所不至印中,诵五阿五智之明。又如金刚界与胎藏界之如来印,二者在本质上虽为同一印,然其真言在金、胎二界各有不同,在金刚界为‘鍐’,在胎藏界为‘阿毗罗吽欠’,故结同一之如来印,须口诵‘鍐’、‘阿毗罗吽欠’二真言,称为一印二明。系表不二而二之意。(参阅‘一印一明’32)
一印一明 [佛学大词典]
密家结诵印明时,手结一印,口中诵一真言,称为一印一明。印,即印相,象征佛菩萨之誓愿。明,即陀罗尼、咒句,可破除无明烦恼之幽闇;以其从佛口说出,犹如佛身所放出之光明,故称为明。例如,于无所不至印中,诵五字明。系表绝待不二之意。又真言之义,详分可区别为二,若从心口出者,称为‘真言’;若从一切身分任运而生者,则称为‘明’。[大日经疏卷十二]
一印 [佛学大词典]
(一)即指一种印相、印契、手印。(参阅‘手印’1412、‘印相’2231)(二)一法印之谓。小乘佛教以‘无常、无我、涅槃’为三法印;大乘佛教则主张诸法实相为一法印之说。
一光三尊 [佛学大词典]
指中尊与两胁侍等三尊佛,共负一光背之图像。其光背,通常采用舟形光之形式,我国北魏时代即有不少此种背光形式之佛像,如长安草堂寺旧藏坐佛三尊像,系东魏兴和(539~542)前后所作。
一休和尚 [佛学大词典]
(1394~1481)日本临济宗奇僧。法名宗纯,字一休。号狂云子,初名周建。好咏狂歌,不拘威仪,又善书画。相传为日本后小松天皇之子嗣。六岁出家,初于建仁寺习诗文,后至近江(滋贺县)坚田之华叟宗昙处参学,承其印可。其后放旷漫游,行止无定。所至广交各阶层人士,奇行为时人所周知。师致力于改革当时孤立之禅风,使趋向大众化。八十一岁时嗣法为大德寺之第四十七世,致力振兴该寺,并将茶道引入寺院,形成与其他禅寺不同之寺风。于日本文明十三年入寂,享寿八十八。后人集其诗集为狂云集,此外,另有佛鬼军、一休法语等书行世。
一白三羯磨 [佛学大词典]
授戒之作法。又作白四羯磨、三羯磨、白四。于僧团中,凡有关受戒之承诺、重罪之处分,或治罚、灭诤等重大事件,必须于羯磨师四人以上之僧众面前进行议决,其议决之程序即为一白三羯磨。白,谓告白,即对大众宣告某人行授戒作法之表文。一白,谓读表白文一次。羯磨,为梵语karma 之音译。意译为业、办事、作法等,为授戒作业之义,亦是一种表白之文,即记授戒法于受者之表文。三羯磨者,即三度宣读授戒作业之表文。总此一白与三羯磨,计读四次表白文,故称白四、白四羯磨,为授戒作法中之最慎重者。[四分律卷三十三、卷三十九、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受戒菩萨仪、慧苑音义卷上]
一生补处菩萨最胜大三昧耶像 [佛学大词典]
又作慈生三昧耶像。为三十臂之弥勒菩萨。身呈金色,头戴五智宝冠,容貌慈和,三十手各执宝物。[觉禅钞、慈氏念诵法卷上]
一生补处 [佛学大词典]
梵语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据弥勒上生经等记载,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待此生尽,则下生于人间,以补释迦之佛位。此词又作一生所系,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故有此称。另据无量寿经记卷上之说,一生补处之菩萨又分为四位次:(一) 住于正定位之菩萨。(二)接近于佛地之菩萨。(三)住于兜率天之菩萨。(四)由兜率天至人间下生而成佛。[菩萨本业经十地品、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弥勒上生经宗要]
一生族 [佛学大词典]
梵语eka-ja^ti。印度古代婆罗门教认为四种姓中之首陀罗种姓为贱民,无任何宗教特权,既无拜神与礼诵吠陀之权利,亦无第二度之生命,故称为一生族。
一生参学事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谓尽此生涯,究极生死大事,即证悟之意。佛果圜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上(卍续一二○·三六○下):‘墙壁瓦砾以无情说法,水鸟树林演苦空无我,是由依一实际,发无缘慈,于寂灭大宝光显无作胜妙力。长庆云:“撞着道伴交肩过,一生参学事毕!”’
一生果遂 [佛学大词典]
谓于一生中即可了遂往生净土之愿望。为日本真宗所立之说。真宗根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愿,主张凡夫听闻佛名而企求往生净土者,于一生中即可了遂往生净土之愿望。于此,古来皆以‘三生果遂’为正说,即于第一生(过去或现在之生)听闻佛名,于第二生(现在或未来之生)勤行念佛,于第三生(未来或再来世之生)即得往生;或谓于第一生自力念佛,于第二生即生于化土,于第三生即生于报土。然日本真宗则本于‘他力念佛’之信仰立场,别立此‘一生果遂’之说。(参阅‘本愿’1976)
一生不犯 [佛学大词典]
谓竭尽一生护持戒律,不犯淫戒,或不接近异性,而过一种清净之生活。
一生入妙觉 [佛学大词典]
天台宗所立之教说。天台宗自谓以圆顿之妙觉,一心信行,则可于现世中自凡夫位跃登妙觉之佛果;而谓三论、唯识等他宗之法门则必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能达于妙觉佛位。
一生 [佛学大词典]
(一)一生者,谓等觉菩萨无明之惑未尽,尚有一番变易生死,过此一生,即登妙觉果佛之位,所以等觉菩萨称为一生补处。(二)谓善财童子一生之内圆成佛果,故慈氏菩萨赞善财言:余诸菩萨,于无量劫乃能满足菩萨行愿,此长者子于一生内能净佛土,能化众生,故称一生。[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
一本十支 [佛学大词典]
法相宗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称为‘一本’;其他释论为支论,支论有十,称为‘十支’。此十支论即:(一)百法明门论,又作略陈名数论。本论系略录本地分中之名数,而以一切法无我为宗。(二)五蕴论,又作粗释体义论、依名释义论。以上二论为天亲所造。本论略摄本地分中之境事,而以无我唯法为宗。(三)显扬圣教论,又作总苞众义论。无著造。乃错综瑜伽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四)摄大乘论,又作广苞大义论。无着造。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阿毗达磨摄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简小入地为宗。(五)杂集论,又作分别名数论、广陈体义论。无著等作。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宗。(六)辩中边论,又作离僻彰中论。本颂为慈氏菩萨造,释论为天亲造。本论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七)二十唯识论,又作摧破邪山论。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八)三十唯识论,又作高建法幢论。以上二论之本颂为天亲所造,三十唯识之释为护法菩萨等十师所造。本论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九)大乘庄严论,又作庄严体义论。本颂为慈氏造,释为天亲造。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而以庄严大乘为宗。(十)分别瑜伽论,又作摄散归观论。慈氏造。本论未汉译,若援解深密经中之分别瑜伽品为例,则以止观为宗。
一句截流万机寝削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谓仅用一言一句,即可截断一切分别妄想心之作用,终息千算万计,当下即呈现本体之真相。截流,乃截断众流之略称,即截断分别妄想心之意。寝削,乃停止、削除之意。碧岩录第五十六则(大四八·一九○中):‘大丈夫先天为心祖(一句截流,万机寝削)。’
一句道断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谓仅用一句话即将所有言语道尽,且可断言其真髓,而当下决断罪过。碧岩录第六十三则(大四八·一九五上):‘两堂俱是杜禅和(亲言出亲口,一句道断,据款结案)。’
一句道尽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谓仅用一句话即将佛法之真髓道尽无遗。碧岩录第七十六则(大四八·二○三中):‘福(保福)云:“施者、受者二俱瞎汉(据令而行,一句道尽,罕遇其人)。”’
一句投火 [佛学大词典]
谓菩萨求法心切,可为闻一言、一法而投身火坑。佛祖统纪卷八法智知礼传(大四九·一九三上):‘半偈亡躯,一句投火。’
一句合头语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谓契合本来面目。合头,即了解、体会之意。与‘万劫系驴橛’为相对之语;然若执着于此,则反失自由,构成困扰。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船子德诚章(大五一·三一五中):‘师(德诚)曰:“何处学得来?”(善会)曰:“非耳目之所到。”师笑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速道速道!”会拟开口,师便以篙撞在水中,因而大悟。’
一句子 [佛学大词典]
子为助词。一句,原意指一言。又作向上底那一句。乃表诠佛法究竟之语。亦即指示无言无说之究竟之语。如临济录(大四七·五○○上)示众:‘道流!如诸方有学人来,主客相见了,便有一句子语,辨前头善知识。’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大五一·三一四上):‘药山上堂云:“我有一句子,未曾说向人。”师出云:“相随来也!”’碧岩录第七十六则(大四八·二○三中):‘一句道尽,罕遇其人。’以上数则公案之‘一句子’,其意皆谓,能辨得、道出‘一句子’者,乃为见性彻悟之人。
一句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一)一言一句之意。祇园正仪(卍续一一一·八五下):‘达摩不曾措了一词,二祖不曾问着一句。’(二)表一真理之句。如赵州录卷上即载有师徒之答问(卍续一一八·一五四上):‘问:“如何是一句?”师云:“若守着一句,老却你!”’。禅宗常用‘一句道得’、‘末后的一句’、‘透关的一句’等语表示般若之空或真理等义。
一匝 [佛学大词典]
指一回。禅苑清规卷一挂搭篇(卍续一一一·四四○上):‘从首座位巡堂一匝却,到圣僧前问讯。’
一代时教 [佛学大词典]
指释尊自成道至灭度之一生中所说之教法,即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等。又作一代教、一代诸教、一代教门。
一代三段 [佛学大词典]
划分释迦一代之教法为三段,此乃日僧日莲依天台宗之五时教判,而主张以法华经为佛教之中心教理所立之名目。日莲将释迦如来一代之说教视如一经,分为序分(指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等法华经以前之诸经)、正宗分(指无量义经、法华经、普贤观经等法华三部经)、流通分(指涅槃经)三段。
一玉 [佛学大词典]
(1563~1635)韩国李朝时之隐逸僧。全罗道万顷县人,俗姓调意。号震默。七岁披剃后入全州凤栖寺习内典。一生特立独行,不慕名利。晚年居凤栖寺,与儒士凤谷先生金东准相交游。凤谷师徒崇仰其人,尊之为‘真道人’。仁祖十一年趺坐而寂,世寿七十三。后人辑录其事迹,称‘震默遗迹’(震默祖师遗迹考),共一卷。迄今,韩国僧徒仍视师为释迦之小化身而崇敬不已。[李朝佛教(高桥亨)、朝鲜禅教史(忽滑谷快天)]
一片白云不露丑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以白云包覆下界,一切丑陋隐而不现,喻真理乃包融一切有无、是非、善恶之法,而又超越这一切。
一火弄泥团汉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乃嘲笑人之语。谓一群俗汉所作之事,如同孩童玩泥;禅林中每以之为蒙昧无知者之贬称。碧岩录第三十六则(大四八·一七四中):‘雪窦着语云:“谢答话!(一)火弄泥团汉,三个一状领过)”’
一水四见 [佛学大词典]
指对于同一境界,由于见者心识之不同,其所抱持之观点亦因而大异其趣。又作一处四见、一境四见、一境四心。乃唯识学中常用之譬喻。同一水,天人看来是宝饰庄严之宝池;凡人见之,则是水池;而在饿鬼眼中乃一池脓血;鱼则视之为最佳居所。[摄大乘论释卷四、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