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工夫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又作功夫。多用于指思惟辨道之事。有程度与时间二义,即: (一)指修行之程度或境地。大慧书卷上(大四七·九一六中):‘此心虽未尝一念退屈,自觉工夫终未纯一。’(二)指时间而言。赵州录卷中(卍续一一八·一六○上):‘“问如何是大人相?”(中略)师云:“老僧无工夫趋得者闲汉。”’
川施饿鬼 [佛学大词典]
日本佛教用语。指为溺死者祈求冥福,而于河岸举行之饿鬼供养法会。多行于夏季。
川田熊太郎 [佛学大词典]
(1899~ )日本佛教学者。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哲学科。曾任东京大学教授。著有プラトンの辨证书、哲学小论集、文化と宗教、伦理学、西洋哲学史等。
山边习学 [佛学大词典]
(1882~1944)日本真宗大谷派学僧。山形县(羽前)人。真宗大学毕业后,赴南洋视察宗教状况,尔后四年留学印度、英国。返国后,设立佛教文化协会,作为佛教思想普及运动与养成人才之机关。历任真宗大谷大学教授、图书馆长、校长等职。院号称三昧院。著有佛弟子传、佛教に于ける地狱の新研究、佛教文学、佛教精要、日本文化と佛教,另编有圣典物语、教行信证讲义三卷、英译三帖和赞、新译佛教圣典等。
山岳崇拜 [佛学大词典]
乃将山岳加以神格化而崇拜之。我国自古即有山神之信仰,如‘山中方七日,世上数千年’之传说,每以云深不知处之山中,称为神仙所住之所,后汉书西南夷传中,亦有‘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之记载。又如我国古代最大之祭典,皆由皇帝亲祀于泰山。此外,印度人视喜马拉雅山为世界之轴心,犹太人摩西于西奈山目睹耶和华之显现等,皆是由此种崇拜心理所产生之说法。在日本,亦由古代山岳崇拜之信仰与密教结合,而产生‘修验道’,强调修行者应在山林之中苦修。
山头 [佛学大词典]
(一)指葬祭场。[敕修百丈清规卷七亡僧板帐式条](二)指涅槃台,即置棺之台,又作化坛。(参阅‘化坛’1328)
山僧 [佛学大词典]
山野之僧。原指止住山中之僧。其后,凡住于聚落者,亦称山僧、山衲,而演成自谦之词,且多为禅僧所用。临济禅师语录(大四七·四九八上):‘山僧说法,与天下人别。’此外,亦有谦称拙僧、愚僧、拙衲、野僧者。[黄龙慧南禅师语录、东山慧空禅师语录]
山号 [佛学大词典]
古代寺院多建于山中,而称某山某寺。近世以来,造于平地者亦常附上山之称号,山号遂成寺院之别称。如江州浔阳庐山东林寺、摄山栖霞寺、会稽山妙善寺、天台山国清寺、清凉山大华严寺、当阳山度门寺等,概皆以造于某山,即取其所在之山名冠于寺名之上。我国近代律宗名刹宝华山隆昌寺更以山号著称,以致鲜有知其寺号者,台湾佛光山亦是一例。此外,如日本比睿山延历寺,亦单称山而不称寺,此系与三井寺之称寺相对。
山庵杂录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明代僧无愠编于洪武年间。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本书内容采自罗湖野录、云卧纪谭、丛林公论、禅林宝训、诸传灯录等,及当时江湖参学之见闻,并对若干误传重加考据。卷上收录自定水宝月和尚至无象易和尚,计七十余条;卷下收录自湖州僧净至檀主德颙,计六十余条,皆为近古名德之拈提及嘉言懿行。
山琦 [佛学大词典]
(Sanchi)梵名S/a^nti 。位于中印度波巴勒侯国(Bhopal)贝尔沙(Belsa)附近丘陵地带之佛教圣迹,以阿育王石柱与大塔而驰名宇内。此地原名迦迦那衍(Kakanaya)或迦迦那罗(Kakanara),为中印度通往西南邬阇衍那国(梵Ujjayini )之要衢,大史称之为‘塔山’。‘山琦’一名未知起于何时,佛经亦未明确提及佛陀曾到此地或其附近,仅由大塔之高度、样式、佛龛之形状等,与摩诃僧祇律之记载相互吻合,而推知此塔应是印度最古之塔式。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大二二·四九七下):‘尔时,世尊自起迦叶佛塔,下基四方周匝栏楯,圆起二重,方牙四出,上施槃盖长表轮相。佛言:“作塔法应如是。”’阿育王曾任摩尔瓦(Malwa)总督,并娶距山琦仅数英里之维蒂萨(巴Vedisa ,即善见律毗婆沙卷二所说之卑提写村)一地之女子为后,此后,山琦成为一重要的佛教中心。西元十一世纪,此地开始衰颓,迄十八、九世纪方一一被发掘。现存于山琦之古迹文物有:(一)大塔,其基坛为圆形,直径三十六公尺余,高四公尺余,其上建筑约十二公尺高之覆钵状塔,顶上有直径十公尺余之平面,周围由圈状之石栏围绕,中央划成十六方格,其上建造三点五公尺之方形石龛,龛上耸立伞盖。大塔原有之相轮已毁,近世印度政府尝加以重建。基坛周围以石造栏楯围绕,四方各开一门。石栏高三点三公尺,造立年代晚于大塔。四门均由暗褐色石材所造成,形状类似我国之牌楼。四角之大方柱,柱头皆为动物或金刚之形像,东门、北门为象王,西门为金刚力士,南门为狮子,全高十公尺余,其中以南门为最古,北门保存最完整。各塔门均雕上有关佛传、本生谭,及种种礼拜供养佛迹之浮雕,与阿旃多石窟之壁画同为印度佛教美术之精华。又大塔系阿育王时代以石砖所造,西元前二世纪曾加以扩建。(二)舍利弗、目犍连之骨塔,位于大塔东北约六十公尺处,以藏有佛陀二大弟子之遗骨而闻名于世。塔之形式同大塔。此外,附近之小塔尚有迦叶波、末示摩等之舍利。(三)第二号塔,藏有阿育王传教团中几位较活跃的传教大师之遗骨,此等遗骨系由英国学者康林罕(Cunningham)发现,再移于此。其重要性乃在装置遗骨之白沙石匣上之刻文,其上所记载之人名与事迹可证实大史与岛史中所说阿育王派遣传教师之正确性,遂使大史与岛史之史料价值大为提高。(四)第四号塔,位于第三号塔之东北面,规模较小,属较后期之产物,然保存不佳,近来印度政府加以整修。(五)阿育王石柱及其他石柱,共有四根较为重要,最古者为大塔南门前方之阿育王石柱,原有十二公尺余高,由一完整石块打造成,然今仅存残干与柱顶,石柱之狮头则存放于博物馆。另外三根则为薰迦王朝与笈多王朝时代之产物,高度皆远不及阿育王石柱。(六)寺院,在大塔南面者,最早不超过西元六五○年,今仅残存九根巨大之柱头、一处一点二公尺高之断垣、几件破钵、砖瓦。稍东之处,有一座保存完善之小庙,由石头建成,殿前之走廊以四根石柱支柱。大塔之东面则有山琦最晚建立之寺院,约在西元十至十一世纪间,为山琦遗迹第四十五编号,大部分建筑已坍塌。[世界美术全集卷三、卷五、A. Cunnigham: The Bhilsatopes; J. Fergusson: Tree andSerpent Worship; S.M. William:Modern India、印度佛教圣迹简介(方之)]
山毫 [佛学大词典]
为无量之譬喻。华严经入法界品谓,为显示经之广大,即使以等同大海之墨与聚集如须弥山之笔来书写经典,亦未能得尽。吽字义(大七七.四○六下):‘地墨四身,山毫三密。’
山崎宏 [佛学大词典]
(1903~)日本佛教学者。新潟市人。一九三三年东京文理科大学东洋史学科毕业。历任东京文理科大学、教育大学、立正大学等校教授。专攻中国佛教史。以历史学立场治隋唐佛教史,甚为深入。著有支那中世佛教の展开、隋唐佛教史の研究等书。
山翁道忞 [佛学大词典]
(1596~1674)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潮州(广东)潮阳人,俗姓林。字木陈,号山翁。自幼即异于常童,及长,读大慧禅师语录,有志出家。参谒匡庐开先寺之若昧智明,剃发,后又参谒密云圆悟十四年,继其法席。先后住持浙江之灵峰、云门、广润、大能仁、万寿、山东之法庆等禅刹,并两度住锡天童山。清顺治十六年(1659),奉诏于北京万善殿与学士王熙等相互问答,帝赐号弘觉禅师。康熙十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九,法腊五十五。著有语录二十卷、奏对录三卷、北游集六卷、布水台文集三十二卷等。[续指月录卷十九、五灯全书卷六十六]
山海空市 [佛学大词典]
形容无常逼迫,令人无可逃遁之用语。盖无常之于诸有情,如影随形,其威势远过于暴水、猛风、掣电,纵任逃隐至山林、海底、空中、市井等处,亦无法分秒避除其紧密之追逼。据法句譬喻经卷一载,昔时有四位梵志兄弟,皆得神通,一日预知七日后皆当命终,遂共议以神通力逃遁之,一人入于大海,一人钻入须弥山山腹,一人转举于空中,一人入于大市中,然七日之后,无常逼及,此四梵志终不免一死。故经论中常以‘山海空市’比喻无常之逼迫。[婆罗门避死经](参阅‘婆罗门避死经’4469)
山海如来 [佛学大词典]
又称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为阿难于当来成佛时之名。据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所载,无量过去世前,世尊与阿难同在空王佛(梵Dharmagana^bhyudgatara^ja )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阿难常乐多闻,并以护持释迦佛法、护持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等为其本愿,遂得此一记别。
山家观心异论决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日本天台宗僧真迢(?~1659)撰。本书详述宋朝天台宗山家、山外二说之异论。内容计分:事理即具、心法观体、观境真妄、三千总别、三谛明体等五篇。(参阅‘山家山外’949)
山家学生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日僧最澄撰。系培养山家(即天台宗)学生之制度法典。今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计分天台法华宗年分学生式(六条式)、劝奖天台宗年分学生式(八条式)、天台法华宗年分度者回小向大式(四条式)等三部。对日本南都旧佛教而言,本书明确地举出天台宗之修行规定,乃依据大乘戒而宣告一宗独立之重要宗典。
山家绪余集 [佛学大词典]
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善月(?~1241)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宋代之天台宗分为山家、山外二学派,四明知礼之门下以正统山家派自居,而善月乃山家派中广智系之论师,本书即其论集。全书由教、观二篇合成,教篇内含:开权通论、声闻化源、无量义经同异体论、性恶义等三十一论题。观篇内含:观境真妄论、三千总别义、十种境界义等八论题。[佛祖统纪卷二十五](参阅‘山家山外’ 949)
山家义苑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宋代天台宗僧可观(1092~1182)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本书旨在祖述天台宗山家派四明知礼门下之南屏派,并论述天台宗之要义。内容计有,卷上:双游义、金錍义十篇、十不二门中总别义、辨岳师三千书。卷下:部教义、定教义、受戒普说、议兰盆五章、初焰正义、料简借别名通等。全书除阐释天台教判之外,亦论及观无量寿经中‘五逆谤法’之义、梵网戒疏中之受戒要义,此外对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论,就佛身常住说、佛性说、事理三千说等问题,而评述四明知礼、净觉仁岳、孤山智圆等诸师之见解。为有关宋代天台宗之重要论典。(参阅‘山家山外’949)
山家山外 [佛学大词典]
指我国天台宗之山家派与山外派。即北宋初年,以四明知礼等为主之天台正统派,是为山家派;对此,而贬称庆昭、智圆等之钱塘派为山外派。由于唐末天下战乱频仍,天台宗之典籍大多散佚,其后又自朝鲜、日本逆输回有关之天台典籍,乃造成九、十世纪天台学复兴之盛况,然由于对原籍看法不一,遂导致观点之岐异,久之乃有山家、山外之对峙。两派之对抗,起于对天台宗智顗大师之金光明经玄义广略二本真伪问题之论争,广本有‘观心释’一章,略本则无。两派之分裂,肇始于五代之末,其时天台宗第十一祖高论清竦之门下有螺溪义寂、浙江志因,志因之弟子为慈光晤恩。晤恩之弟子有奉先源清、灵光洪敏,源清之弟子有梵天庆昭、孤山智圆,庆昭复有永福咸润、永嘉继齐等弟子。此即山外派之系统。而于山家派,义寂之门下有宝云义通、国清宗昱,义通之弟子有四明知礼、慈云遵式、宝山善信。知礼复有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兴教梵臻、广慈慧才、净觉仁岳等弟子。如左表所示:两派之笔战波澜,先是山外派之晤恩作‘发挥记’一书,以‘观心释’乃后人附加,而专解释略本,其门弟源清、洪敏亦造难词二十条,同奉此说,否定广本之观心释。时有善信者,致书四明知礼,请其撰文对评二十条难词,知礼乃作‘扶宗释难’,指摘二十条难词之说。源清门下二杰庆昭、智圆合作‘辨讹’一书,以扶助‘发挥记’。知礼又撰‘问疑书’以诘‘辨讹’之说,庆昭亦以‘答疑书’回覆之。知礼更作‘诘难书’,庆昭则著「五义书’转申其意。知礼又以‘问疑书’责难之,踰年未获答书,知礼乃以‘覆问书’催促之,庆昭于是撰‘释难记’以为解说。如此返复五回,其间共历七年。景德三年(1006),知礼综括前后十度往返论文之文义,而作‘十义书’。翌年,庆昭亦作‘答十义书’以对抗之,知礼更撰‘观心二百问’反诘之,又十余年,智圆撰‘光明玄表微记’,复以‘四难’,否认广本之‘观心释’。翌年,知礼作‘光明玄拾遗记’,论破智圆之说。自晤恩否认广本,至知礼论破‘四难’,前后四十年,其间之诤议论点虽多分岐,然其主题乃在就观心之境而诤其真妄。山家派主张‘妄心观’,谓观心目的在转凡心而实现理心,应修圆观之直接对象为日常起灭之刹那心,真性理心本非对象性之物,故不为观察之对象,能成对象者只有无明妄心,即此妄心,方能观三谛之妙理。山外派则主张‘真心观’,谓观道之要点在依妙解而定妙行,妙解乃理解圆融三谛三千之圆理,妙行是实行圆妙之三观;由妙解而得妙行,即无真妄之别,亦即依妙解而得实相三谛之理心,须视此一理心为观法之直接对象,此理心(一心、一念)并非妄心妄念之一心,乃灵知自性,是不思议境。以上之论诤,自哲学观点言之,可谓是‘山家实相论’与‘山外唯心论’之争。山外派唯心论显已从天台‘性具说’脱离出来,趋近华严,作为此媒介者,为大乘起信论。山外以起信论为唯圆之思想,山家则以之为别圆二教之思想,故知礼于十不二门指要钞中,立华严为别教,主张‘别理随缘’,山外则反对此说。此外,就智顗之请观音经疏所说‘理性毒害’问题,知礼、智圆之间亦有论诤。智圆作‘阐义钞’,主张‘理毒’应消伏,故理毒乃可断而非性恶;知礼即作‘释消伏三用章’、‘十九问’,提出‘理毒即性恶’论,谓性恶可断。故知智圆系仅就圆教上立论,知礼则就别圆二教而说。其后庆昭之门人咸润撰‘签疑’驳斥知礼,知礼之门人净觉则著「止疑’反驳之。又关于观经疏妙宗钞所说之‘色具心具’说,两派主张亦异。‘妙宗钞’乃知礼所撰,其内主张心法与色法同体,皆具有三千,皆为能造能具之总体;山外派之咸润则作‘指瑕’反对知礼之说,主张心法与色法互异,心法具有三千,为能造能具之总体,而色法不然,仅为所造所具之体。净觉乃撰‘抉膜’以驳斥咸润。另就‘三千之有相无相’,两派亦各执一端,山家派主张理事一体,无论理造之三千或事造之三千,皆为‘有相’,并有差别现象;山外派则认为理具之三千乃平等而无相,事造之三千始为‘有相’,并有差别现象。自五代末年,山家派计有义寂、义通、谛观、遵式、知礼、宗昱、尚贤、本如、梵臻、慧才、仁岳等人;山外派则有志因、晤恩、源清、智圆、庆昭、咸润、继齐等人。然知礼门下之净觉仁岳,与知礼之法孙神智从义等人,其后又就‘观心观佛’之观点,与知礼冲突,而辞其座下,另创新说,时人称为‘后山外’,又称‘杂传派’;为别于‘后山外’,乃将上记所举之源清、庆昭等之山外派称为‘前山外’。[四明十义书、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二、卷三、山家绪余集卷下、释门正统卷五、佛祖统纪卷八、卷十四、天台教学史第四章(慧岳)、宋代天台教理史(李世杰)](参阅‘后山外’3802)
山家 [佛学大词典]
即指住于山中之师主或其门徒。在我国,天台宗之智顗大师久住天台山,天台宗之四明知礼久住四明山,各于所住之山演布法义,高唱天台之学,故皆称为山家。又如山家义苑、山家绪余集、山家教典志等诸书中之‘山家’一词即指天台宗或天台家。在日本,山家一词,特指日本天台宗之开祖最澄,此外亦泛指比睿山一派之门风。例如最澄有‘山家大师’之称,天台法华宗年分学生式又称山家学生式,合坛灌顶记又称山家灌顶记,天台法华宗传法偈又称山家传法偈,圆顿菩萨戒又称山家律。
山形拄杖 [佛学大词典]
指从山中砍下而不加细工修饰之木杖。碧岩录第十八则(大四八·一五八上):‘雪窦着语云:“山形拄杖子(中略),无影树下合同船。”’
山门罗汉 [佛学大词典]
安置于山门楼上之十六罗汉或五百罗汉像,以祈护持山门,令法久住。
山门骑佛殿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谓现象界之差别世界当下即平等实相,亦即悉皆成佛之意。人天眼目卷一(大四八·三○五中):‘且居门外,耐重打金刚,山门骑佛殿。’
山门疏 [佛学大词典]
乃禅宗劝请新住持时,所作之文疏。敕修百丈清规卷三请新住持条(大四八·一一二三下):‘发专使:凡十方寺院住持虚席,必闻于所司。伺公命下,库司会两序勤旧茶,议发专使修书(头首、知事、勤旧、蒙堂、前资、僧众)制疏(山门、诸山、江湖)。茶汤榜(专使署名)请书记为之。如缺书记,择能文字者分为之。用绢素写榜。所请专使或上首知事,或勤旧,或西堂首座,或以次头首充之。若非知事充专使,亦须以下知事一人同去掌财议事。’由此可知山门疏系于劝请新住持时,由书记所作之文疏。又延请新住持时,劝请邻近诸山住持驾临之文疏,称为诸山疏;诸方禅寺住持寄予新命入寺住持之贺表,称为江湖疏;同门上呈新任住持之贺表,则称同门疏。[佛光国师语录卷三、常光国师语录卷下、禅林象器笺文疏门]
山门三大禅师 [佛学大词典]
指禅院内之都寺、维那、烧香侍者等三者。‘禅师’并非职位称号,乃表尊敬之意。[禅林象器笺第七类职位门]
山门三大侍者 [佛学大词典]
于寺院内,随从住持之左右,以辅佐其进退动作之三大侍者,即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禅林象器笺第七类职位门](参阅‘三门三大侍者’577)
山门 [佛学大词典]
(一)又作三门。禅刹七堂伽蓝之一。指寺院正面之楼门。以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名。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又称三门。或仅有一门,亦称之为三门。(参阅‘三门’576)(二)又作山寺。乃寺院之一般称呼。盖古来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故以山门为寺院之别名,唯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得泛称山门。又一寺住持以下之全体修行者,亦总称山门。[禅林象器笺殿堂门](三)日本天台宗之山门派。指比睿山延历寺派,乃相对于三井园城寺之寺门派而言。
山法 [佛学大词典]
又作山规。即指清规、规范、宗规等以外,各寺独自特有之行法、习惯等。
山伏 [佛学大词典]
为日本修验道行者之称。山伏,有‘入法性真如之宝山,降伏无明烦恼’之意。又作山卧、修验者、验者、行者。为得神验之法,而于山野作苦行修练之人。依其修行之程度,有大先达、正先达、三僧祇、二僧祇、一僧祇等阶级之别。且有蓄发带妻者与剃发清僧之别。就其蓄发、剃发之不同,可分为法身形、报身形、应身形三种:(一)外形如俗人般之优婆塞形者,称为下山伏,此即法身形之山伏。(二)留发一寸八分者,称为摘山伏,此即报身形之山伏。(三)剃发之比丘形,称为剃山伏,此即应身形之山伏。自江户时代以降,山伏所用之服饰、物品、器具均有所规定。所持物品主要有:头巾、班盖、铃系(法衣之一种)、结袈裟、法螺、念珠、锡杖、笈、肩箱、金刚杖、引敷、脚半,以上称为十二道具。(参阅‘修验道’4051)
山田灵林 [佛学大词典]
(1889~)日本佛教学者。毕业于驹泽大学,并曾任该校学监兼教授、眼藏会讲师。著有正法眼藏佛性の研究、禅心と禅机の研究、佛法僧三宝论、日本人の生死观と禅(曹洞宗宗意安心论)等。
山田龙城 [佛学大词典]
(1895~1979)日本佛教学者。岐阜县人。西元一九二一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印度哲学科,专攻印度学。曾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龙谷大学教授、武藏野女子大学校长、东北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一九五五年得学士院奖。主要著作有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梵语佛典の诸文献、真实を追いかける、生きがいのある人生等书。
山田文昭 [佛学大词典]
(1877~1933)日本佛教学者。先后就读三河教校、真宗大学、真宗大学研究院。曾任真宗大谷大学图书馆长、教授、名古屋真宗专门学校教授等职。专门致力真宗史之研究,著有佛教の女子、真宗史、式叹德文讲义、亲鸾圣人门侣交名牒、真宗信者の模范等十余种。[遗稿真宗史之研究所收略年谱、信道会馆蒋版黑衣之圣者附录略年谱]
山本快龙 [佛学大词典]
(1893~1948)日本佛教学者。新潟县人。东京大学印度哲学科毕业。历任大正大学、智山学院、东京大学、庆应大学教授、东亚学研究室主任、印度佛教学研究室主任。享年五十六。
山主 [佛学大词典]
即一山之主,乃一寺住持之尊称。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之抚州龙济山主绍修禅师、天圣广灯录卷二十八之杭州南山资国圆进山主、续传灯录卷十一之真州定山惟素山主等均是其例。盖寺院原多建于山林之间,寺称山号,故住持称山主。又书院之山长,亦称山主。此外,亦称禅林大寺院之上座为山主。[禅林象器笺称呼门]
山王权现 [佛学大词典]
日本佛教用语。为天台宗比睿山护持法华经诸神祇之总称。又作日吉权现、山王七社。日僧最澄开创比睿山时,劝请三轮大神为镇守神,后又以之为山王神道之本尊。祭祀山王权现之道场有大宫、二宫、圣真子、八王子、客人、十禅师、三宫等,称为上七社,另加中七社、下七社,成为二十一社。由于日本‘神佛分离’之宗教政策所致,遂废山王权现,而改称日吉神社。
山水屏风 [佛学大词典]
密教行灌顶或修曼荼罗供时,于集会所中,置于阿阇梨座后,绘有山水之屏风。盖灌顶原在野外净地筑坛举行,为缅怀印度此一古制,乃以山水屏风作为象征,后世遂以山水屏风比拟灌顶。[大日经具缘品]
山水衲 [佛学大词典]
为宋代禅僧之服。乃以名贵丝织品(缯)裁剪而成,且有花纹。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大四○·三九一中):‘今时禅众,多作纳衫,而非法服,裁剪绘彩,刺缀花纹,号山水纳,价直数千。’
山斤 [佛学大词典]
指测度须弥山之斤两;用以比喻佛之寿命难量。释门正统卷四(卍续一三○·四○○上):‘释尊长寿,虽山斤、海滴、地尘、空界,亦不可比。’[金光明经寿量品]
山口惠照 [佛学大词典]
(1918~)日本佛教学者。爱知县人。京都大学哲学科毕业。先后任教于立命馆大学、大阪大学。平生致力于印度六派哲学中之数论哲学之研究,此外亦专研瑜伽哲学,且每从印度哲学之立场来考察佛教。著有古典サ─ンキヤ哲学之研究、サ─ンキヤ哲学体系序说、古代インドの宗教、サ─ンキヤ哲学体系之展开等。
山口益 [佛学大词典]
(1895~1976)日本佛教学者。京都人。大谷大学文学部毕业,曾留学法国。一九三三年出任大谷大学教授,其后复为同校名誉教授。历任日本学术会议会员、大谷大学校长。一九六三年曾领受紫绶褒章;一九六五年复被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氏精梵、藏、汉文。以广博之语言学造诣研究印度中观、瑜伽两派之论书原典,甚为深入。著有般若思想史、世亲之成业论、佛教思想入门、西藏语之系统、印度文化史、中边分别论释疏、月称造中论释、中观佛教论考、世亲唯识の原典解明(野泽静证共着)、佛教经典等。[永怀吾师山口益先生(长尾雅人,佛光学报第三期)]
尸罗达摩 [佛学大词典]
唐代于阗国人。又称戒法。精通华胡语。唐贞元年中(785~?),受节度使杨袭古之请,于北庭(新疆孚远)龙兴寺译出十地经九卷。由师亲自宣读梵文,并语译,而由沙门大震笔受,入竺僧悟空证梵文。又译出回向轮经一卷。此二经于贞元十五年(799)入藏。其余事迹不详。[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
尸罗四义 [佛学大词典]
尸罗,为防过止恶之意。其四义即:(一)清凉之义,乃远离内心之热恼忧苦,令其安适。(二)安稳之义,能为他世安乐之因。(三)安静之义,能建立止观。(四)寂灭之义,能为得涅槃之乐因。此等诸义,皆就戒之功用所转释而来。然‘尸罗’一词,不限于上举四义,诸经论中亦多所解说,要皆以防过止恶为其本义。[成实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参阅‘尸罗’944)
尸罗 [佛学大词典]
梵语s/i^la,原由动词语根 s/i^l(履行之义)转来之名词,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为六波罗蜜中之‘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以为防过止恶之用。其语意,除上举之外,据杂阿毗昙心论卷十载,另有:修习、正顺、三昧、清凉、安眠等义。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则举出:清凉、安眠、数习、得定、隧嶝、严具、明镜、阶陛、增上、头首等十义。就‘清凉’一义而言,盖身、口、意三业之罪能使修行者焚烧热恼,戒则能止息热恼,令得安适,故称清凉。此外,其他经论亦有异解,然大抵皆以防过止恶为其本义。大智度论卷十三(大二五·一五三中):‘尸罗,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十四(大二九·七三上):‘能平险业,故名尸罗,训释词者,谓清凉故,如伽他言,受持戒乐,身无热恼,故名尸罗。’[发菩提心经论卷上、菩提资粮论卷一、玄应音义卷十四](参阅‘戒’2896、‘律’3789)
尸弃佛 [佛学大词典]
梵名S/ikhi -buddha ,巴利名Sikhi-buddha 。指过去七佛之第二佛。又作式佛、式诘佛、式弃佛、式弃那佛。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依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之说,尸弃佛生于过去三十一劫之时,其时人寿七万岁,姓拘利若(巴Kon!d!an~n~a ),为刹帝利种明相(巴Arun!a )之子,母名为光曜(巴Patha^vati^ )。于分陀利(巴pun!d!ari^ka )树下成正觉。初会说法度比丘十万人,二会说法度众八万人、三会说法度众七万人。其上首弟子为阿毗浮(巴Abhibhu^ ),第二弟子为三婆婆(巴Sambhava ),执事弟子为忍行(巴Khemankara )。另于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七佛父母姓字经、佛名经卷十九等均有此佛之记载,惟所载之当世人寿、父母弟子姓名、度众人数等各有异说。又据四分律比丘戒本载,尸弃佛尝说戒经(大二二·一○二二中):‘譬如明眼人,能避崄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七佛经、毗婆尸佛经卷下](参阅‘七佛’96)
尸弃大梵 [佛学大词典]
梵名S/ikhi -brahman 。为色界初禅天之天主。尸弃(梵s/ikhin ),意译为顶髻、火。此王本修火光定,破除欲界之惑,故从德而立名。又据大般若经卷五七○现相品,以持髻梵王为堪忍界之天主;法华玄赞卷二本,则以为持髻梵王即尸弃大梵。而堪忍界即娑婆世界,则尸弃大梵为娑婆世界四禅天之天主。近代有学者认为,尸弃大梵系表示过去七佛之第二尸弃佛与梵天思想之混合。大乘所谓现在佛出现之说,亦从梵天思想而来。[法华经卷一、法华文句卷二下、法华义疏卷一(吉藏)](参阅‘尸弃佛’944)
尸迦 [佛学大词典]
悉昙字渷(ska)。悉昙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塞迦、娑迦、歌。光赞般若经卷七、大品般若经卷五均取梵语skandha(意译聚、蕴)之字首,而将 ska 解释为‘一切诸法不得五阴’、‘诸法聚不可得’等义;放光般若经卷四则释之为‘法性’。六十华严卷五十七谓,唱尸迦字时,入于般若波罗蜜门,称为诸地满足无著无碍解脱光明遍照(梵bhu^mi -garbha^sam!ga-pratisamvit-prabha-cakra-spharan!a )。[大般若经卷四一五、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三陀罗尼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大智度论卷四十八]
尸毗王 [佛学大词典]
尸毗,梵名S/ibi ,巴利名Sivi 。古代印度代鸽舍身喂鹰之圣王,为佛陀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之名。又称湿鞞王、尸毗迦王。‘舍身喂鹰’为佛陀各种本生故事中颇著名之故事。关于此王之传说,流传甚广,散见于印度古代之文学。于佛教经典中,菩萨本生鬘论卷一、贤愚经卷一、大庄严论卷十二、大智度论卷四等皆载其事迹,据谓过去世时,阎浮提有一尸毗迦王,一日遇一鹰飞逐一鸽鸟,欲扑食之,鸽鸟飞避王之腋下,王以慈悲之故,乃自割身,以代鸽肉。传云,鸽为火神所变,鹰为帝释天之变化身,系为试探王之慈心而行此举。法显佛国记中所载之宿呵多国即其遗迹,于此地所建之塔,号称印度四大塔之一。又大唐西域记卷二乌仗那国条亦述及此事,所指之地点与佛国记所载者一致,约在犍陀罗东北。六度集经卷一亦说及该王之事迹,惟所载之名不一,谓王之名为萨婆达(梵Sarva -datta ),即‘一切施’之义。又撰集百缘经亦详载此事,然异于上述者为‘剜眼施鹫’而非‘割肉喂鹰’。此一著名本生故事,自古即有各种雕刻绘画之变相,于今印度阿摩罗婆提(梵Amara^vati^ )大塔之栏楯,其四面皆雕有精致之浮雕,第一面为鸽鸟飞避至王腋下之图,第二面为鹰盘旋于王之上空,第三、四面为王割股截肉之状。此外,阿旃多(Ajanta)第十七窟、爪哇婆罗浮图、敦煌石窟、新疆库车之基锡尔(Qyzil)废寺等处,均存有此一故事之变相图。[大智度论卷一、大唐西域记卷三、洛阳伽蓝记卷五]
尸陀林 [佛学大词典]
梵名s/i^tavana ,巴利名Si^ta-vana 。又作尸陀林、寒林、尸多婆那林、尸摩赊那林、深摩舍那林。为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之森林。林中幽邃且寒,初为该城人民弃尸之所,后为罪人之居地。其后泛称弃置死尸之所为寒林。[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卷三十九、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九]
尸利沙树 [佛学大词典]
尸利沙,梵语s/iri^s!a,巴利语siri^sa。又作尸利洒树、师利沙树、舍离沙树。意译为合欢树、夜合树、合昏树,乃吉祥之意。学名Acacia sirissa,为产于印度之一种香木,其树胶可制香药。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举其为三十二味香药中之第六位。据玄应音义卷三载,该树种类有二:(一)尸利沙,叶果较大。(二)尸利驶,叶果较小。另据南本涅槃经卷三十二载,尸利沙之果实,初无形质,直至昂星出时,其果自出,长有五寸。慧琳音义谓,尸利沙果又称似头果,故尸利沙有‘头’之义。此树为拘楼孙佛(过去七佛之第四佛)之道场树。[陀罗尼集经卷十、慧琳音义卷八、枳橘易土集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