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出世间禅 [佛学大词典]
略称出世禅。三种禅(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之一。指发无漏智之禅,共有四种,即:(一)观禅,有九相、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二)练禅,有九次第定。(三)薰禅,即狮子奋迅三昧。(四)修禅,即超越三昧。[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法华经玄义卷四上、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
出世间道 [佛学大词典]
指出离有为迷界之道。即菩提道,乃除灭烦恼、趣向涅槃之无漏正道。又指佛陀于成道之初所宣说之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阅‘无漏道’5131)
出世间智 [佛学大词典]
梵语lokottara-jn~a^na。指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三智之一。二乘之人,以一切智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故称之为出世间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参阅‘三智’625)
出世间食 [佛学大词典]
指资益出世间法身之慧命者。即‘世间食’之对称。如九食中之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等五食均属之,称为出世五食。(参阅‘九食’ 143、‘食’3997)
出世间上上禅 [佛学大词典]
指最高境界之出世间无漏禅。共有九种,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此九种大禅为菩萨以上之阶位藉修行所得之禅境,而非外道、凡夫或二乘之人所能获得者。[法界次第初门卷下、法华玄义卷四上]
出世间上上智 [佛学大词典]
指佛菩萨之智。三智之一。诸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实相,证得如来地之智慧;此一智慧超出凡夫、外道之世间智与声闻、缘觉之出世间智,故称出世间上上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
出世间 [佛学大词典]
梵语lokottara,巴利语 lokuttara。略称出世。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据华严五教章卷一之说,若以修道之阶位而言,初地、二地、三地称为世间行,以其仅仅断除烦恼之故;四地至七地称为出世间行,此四阶位之人既已了断烦恼,又断除‘知障’;八地以上则断除‘体障’或‘治想’,称为出出世间行。另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载,外道、凡夫之智,称为世间智;声闻、缘觉之智,称为出世间智;诸佛、菩萨之智,称为出世间上上智。[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成唯识论卷九、往生论注卷上](参阅‘世间’ 1524)
出世益 [佛学大词典]
指获得华严宗三乘教之法益。乃相对于一乘教之得‘出出世益’而称。华严五教章卷一教义摄益条下(大四五·四八○上):‘或唯摄界内机,令得出世益,即以为究竟。’界内系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华严宗主张,获得三乘教之法益者,即可出离三界之迷,而截断生死之流,故称出世益。[华严五教章指事卷上之末]
出世舍 [佛学大词典]
指出离世俗人之住处。乃寺院十名之一。[大宋僧史略卷上](参阅‘寺号’2417)
出世果 [佛学大词典]
指获得涅槃。涅槃为出离尘世、证得菩提之极果,故称为出世果。金刚三昧经序品第一(大九·三六六中):‘令彼众生获得出世之果。’
出世本怀 [佛学大词典]
本怀,意谓初衷。指释尊出现于此世之本意。直接宣说其出世本意之经典,称出世本怀经。佛之出世,即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之一大事因缘。此一大因缘,称为出世大事。如法华经方便品所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而出现于世。天台宗即依此认为法华经为出世本怀经,而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为佛出世之本怀。然诸宗派各有不同之看法,华严宗认为华严经为出世本怀经;净土宗以‘念佛往生’为出世本怀,而以净土三经为出世本怀经;日本净土真宗尤以三经中之无量寿经为出世本怀经。[旧华严经卷三十三宝王如来性起品、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五]
出世心 [佛学大词典]
相当于无漏心。即出离俗世之菩提道心。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九上):‘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故。’
出世 [佛学大词典]
(一)出世间之略称。即超越世俗、出离世尘之意。又作出尘。(参阅‘出世间’1554)(二)指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以教化众生,如谓‘诸佛出世之本怀’。(三)禅师于自身修持功成后,再度归返人间教化众生,亦称出世。或被任命住持之职、升进高阶位之僧官等,皆称为出世。禅苑清规卷七尊宿住持条(卍续一一一·四五八上):‘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命为出世。’
出手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禅宗之师家教导学人,称为垂手;对此而言,学人接受教化以求证悟则称出手。
出山释迦 [佛学大词典]
为佛传画题之一。又作出山如来、出山相、出山像。相传释迦在雪山苦行林中修苦行,成道之后,头顶明星,全身放光而出山。自宋以降,此一故事成为水墨画描绘之画题,与文人赏玩之题材。其实释迦早已觉悟苦行无益而中止,并非由苦行成正等觉。又出山释迦多作身形消瘦,两眼光亮,满头乱发,皮骨相连之立形。禅林于每年十二月七日,必于僧堂悬挂此类图像。[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像图汇卷一、僧堂清规卷四佛成道会行法条、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第九十二]
出三藏记集 [佛学大词典]
凡十五卷。南朝梁代僧祐(445~518)撰。又作出三藏记集录、梁出三藏集记、出三藏集记、出三藏记、僧祐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系集录后汉至南朝梁代之际所翻译经律论等之缘由、目录及翻译之同异、序跋等,并附译经者之传记。内容共分五部:(一)缘起,收录有关三藏成立之缘由,共五篇,合为一卷。(二)名录,以新集撰出经律论录为中心,另合并其他十七篇目录而成,共四卷(卷二~卷五)。其中包含东晋道安(312~385)所作综理众经目录中之古异经录、失译经录、凉土异经录、关中异经录、疑经录等。道安之综理众经目录乃我国最早之经录,于今虽已不存,然对本书之成立,提供不少重要资料,例如十七篇中之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长安睿法师喻疑等,皆为我国佛教学者对佛教圣典提出看法之珍贵文献。(三)经序,收载一一○种序、后记,共六卷(卷六~卷十一)。为有关圣典之传来、翻译、研究、流布等史实之基础资料,而为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时教理之途径,此在思想史上具有极大之意义。(四)杂录,收载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撰法论以下十书之序及其目录,收于卷十二。其中,最初之法论目录收集古来之法论集,将总共一○三卷之论文集,依其内容分类为法性集、觉性集、般若集、法身集、解脱集、教门集、戒藏集、定藏集、慧藏集、杂行集、业报集、色心集、物理集、录序集、杂论集、邪论集等十六种目录,为南北朝初期佛教学重要论题之集录,故颇受学者之重视。(五)列传,为三十二位译经家之传记,共三卷(卷十三~卷十五)。虽非完备之僧传,然却成为日后宝唱名僧传与慧皎高僧传之先驱。僧祐之著作,现存者除本书之外,尚有弘明集、释迦谱。僧祐虽为一位推弘‘十诵律’之学者,然在文献资料之收集整理上贡献至钜。本书为有关汉文经典现存最古之经录,如道安之综理众经目录一书亦必透过本书,方能窥见其经纬。本书虽分为异译、失译、疑经等项目,但于内容上则尚未作大小乘之分别。由于本书编纂于南朝之都建康,故所记述之内容不免偏重于南方而较疏忽北方。后世之法经录卷七与开元释教录卷十虽曾指摘本书之缺点与误谬,然却无损于其在中国佛教史学上之价值。本书在明朝南藏本为十五卷,北藏本为十七卷。北藏本原缺卷六,而将卷六作为卷七,又将卷十二分为两卷;然在内容上,南北藏本并无差异。[出三藏记集卷首自序、译经总录(常盘大定)、经录研究(林屋友次郎)]
出入息 [佛学大词典]
出息与入息之合称。出息为呼气,入息为吸气。摩诃止观卷七(大四六·九三下):‘风气依身,名出入息。此息迁谢,出不保入。’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三(大四六·三七四上):‘有一比丘言:“出息不保入息。”佛言:“是名精进,善修无常。”’(参阅‘十六特胜’389、‘数息观’6090)
出入板 [佛学大词典]
指禅林僧堂中圣僧龛之左右为出入板,由此而分前堂、后堂。前堂首座领前堂之大众,后堂首座领后堂之大众。头首、大众均从出入板往来。[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坐禅条、禅林象器笺卷一殿堂门]
冬斋 [佛学大词典]
禅林于冬至特设之斋会。冬至秉拂之时,都寺必为大众营办冬斋。禅苑清规卷三监院条(卍续一一一·四四五下):‘众僧斋粥,常运胜心,管待四来,不宜轻易,如冬斋、年斋、解夏斋、结夏斋、多(疑作炙)茄会(端午、七夕、重九、开炉、闭炉、腊八、二月半是)。’又于冬至之日所行之上堂,称为冬至上堂。[禅林象器笺卷十四祭供门]
冬节 [佛学大词典]
丛林四节之一,即指冬至之日。于此日,用汤之后,大众共食■果,其后才进用药石(晚餐)。又于此日,大众必互行贺仪;于事先,公布此一仪礼之告示牌,称为冬牓。禅苑清规卷二冬年人事条(卍续一一一·四四四下):‘冬牓云:“聊表至节陈贺之仪。”’此外,冬至又称亚岁。亚者,次之意;岁,指新年。盖以冬至为次于新年之大节庆,故称亚岁。又冬至之夜,称为分冬;此因当日之夜晚,春气已渐有回苏之机。[虚堂和尚语录卷九、敕修百丈清规卷七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汤条]
冬朝 [佛学大词典]
指冬至之晨。禅林中,于是日之晨必行贺仪。[幻住庵清规月进条]
冬夜 [佛学大词典]
特指冬至之前夕。禅林中,于此夜必至土地堂、护法神堂等处念诵。幻住庵清规之月进条(卍续一一一·四八八下):‘其冬夜土地堂念诵,及冬朝讲礼。’
冬年 [佛学大词典]
丛林中,每年有四大节庆,即结夏、解夏、冬至、年朝(改岁),其中之冬至与年朝,合称为冬年。又于冬至或年朝之际,住持与大众互叙陈贺之礼,表达问候之仪,称为冬年人事。[禅苑清规卷二冬年人事条]
冬安居 [佛学大词典]
指冬季结制之安居。又作冬会。僧侣于夏安居之外,每年自十月十五日至翌年正月十五日间,禁止外出而专事讲学修养,称为冬安居。印度原始佛教以来,即盛行雨季期间之夏安居,然于西北印度与中亚一带,气候较寒,冬季多雪,间有霖雨,外出困难,故仿夏安居之制而行冬安居。诸部派之小乘律对此并无记载;而经典中,最早有冬安居之记载者为大乘律梵网经卷下。我国禅林亦行冬安居,然多行于北方,南地则普遍行夏安居。日本本无冬安居之结制,自道元之后始引进冬安居之法。现在日本曹洞宗之冬安居分成冬前安居(十月十五日至一月十五日)、冬中安居(十一月十五日至二月十五日)、冬后安居(十二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又相对于夏安居之称‘雨安居’,冬安居又称‘雪安居’。[大唐西域记卷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禅林象器笺卷四节时门]
冬瓜印子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把冬瓜横着切断所盖之印迹,虽似真印,但虚伪不实,禅林乃转指师家接引学人时,未严加勘验而随便印可证明。碧岩录第九十八则(大四八·二二一下):‘只管被诸方冬瓜印子印定了,便道:我会佛法奇特,莫教人知。’又‘冬瓜直儱侗’一语,则指冬瓜虽真直,但未成熟之意;引喻为人之素性虽良好,但未成熟。儱侗,意谓未成熟。
册子本 [佛学大词典]
我国书册的装订形式之一。或起源于西方,然于宋代时在我国开始风行,敦煌等地出土之佛典册子本几全为此类册子本。册子本系笔记本形式,大多将一张四开纸对折,再以浆糊一一黏合或以细绳装订成册。又可分为蝴蝶装及袋装二种,蝴蝶装与现今西式书籍相同,蝴蝶系指其对折形式类似蝴蝶之双翅,亦即在折缝处装订,一张纸便有四面文字;而我国古代之蝴蝶装常将开口处黏合,成为一页两面文字。袋装正与蝴蝶装相反,装订处在对折纸之开口处,形成袋状之一页两面文字;线装书多以此方式装订。此外,册子本亦由我国传至中亚一带,如敦煌、高昌、黑水城一带,皆有册子本佛典出土,除大部分之汉文佛典外,尚包括西藏文、回纥文、西夏文等之佛典。册子本之书写方向因各地文字不同而有异,汉文与西夏文均为由右向左之直写方式,故与折缝平行;回纥文有直写、横写两种,直写者为由左向右之方向,而与折缝平行,横写者为由右向左之方向,而与折缝垂直;西藏文全为由左向右之横写方式,故与折缝垂直。(参阅‘折本’5814)
冉云华 [佛学大词典]
(Jan, Yu|n-hua, 1923~)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华裔学人。原籍四川,留学印度,从谭云山,师事觉月(P.C. Bagchi,法国佛学权威莱维之高足),获硕士、博士学位于印度国立国际大学,并留校任教。一九六○年代,受聘赴加拿大,开创佛学及中国宗教研究。历任中国宗教学研究会会长,国际佛学研究学会,亚洲学会佛学小组理事等职,先后访问英、法、锡兰、泰国、日本,两度应邀前往南韩。研究重点为中国佛教史,译著有中国佛教编年史(582~960)、宗密大师思想研究,及论文六十余篇,散见于欧、美、印、日、港及台湾各佛教刊物。其佛学研究,着重点为佛教史学、禅宗思想及中印宗教文化史三方面,亦兼及中国思想史,论文数篇,曾被译为其他多种文字。
兄弟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自少壮即居于丛林而谙熟清规者,称山中之兄弟。又禅刹同门之人,亦称兄弟。即云兄水弟之意,广指大众。敕修百丈清规卷二嗣法师忌条(大四八·一一一九上):‘讽经罢,备汤果,(中略)如有法眷尊长、同门兄弟,皆当请之。’[禅林象器笺卷五称呼门]
令韬 [佛学大词典]
(666~760)唐代禅僧。江西人,俗姓张。又号行滔。从六祖慧能出家,不离左右。慧能示寂后,纳衣守塔。据景德传灯录卷五载,开元四年(716),帝闻其德风,召之,师称疾不赴。上元元年(760),肃宗以节度使韦利见之奏请,诏迎六祖之传法衣入宫内供养,师以疾辞。世寿九十五,谥号‘大晓禅师’。另据曹溪大师别传之记载,师之事迹与传灯录所述颇有出入,谓师于上元二年与门人惠象、永和等人共同奉诏入宫,且于当年正月示寂,世寿八十九。
令法久住 [佛学大词典]
护持佛陀之正法,使其长久流布于世。持戒为令法久住之要因。五分律卷一所举结戒十利中,第九项即为‘法久住故’。此外,令法久住法为密教事相之文殊法之一,即依文殊一字法而修之密法。日本东寺之无名法即是。[杂阿含经卷四十一、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十付嘱品、胜鬘经十受章、阿娑缚钞卷一○二]
令入秘密 [佛学大词典]
如来所说四种秘密之一。又作令入依、令入节。声闻之人执着空法,谓一切法皆空;如来乃依世俗谛之理,宣说色等诸法皆有自性,又于大乘之法中,说‘心’等为‘常’,以破除其空见之执着,渐次生起胜解而入于圣教。[摄大乘论本卷中、摄论世亲释卷五](参阅‘四秘密’1752)
仙岩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韩国全罗南道升州郡之曹溪山。号曹溪山。韩国佛教三十一本山之一。新罗法兴王十七年(530),阿度和尚所创建,称山名为清凉山,寺名海川寺。新罗宪康王元年(875),道诜依据唐僧一行所示之建筑图式而重建,改名仙岩寺。高丽宣宗九年(1092),大觉国师义天自宋请来释典经书,并予重建,改名曹溪山,勤修止观。其后,本寺曾两度遭火焚毁。今之建筑包括大雄殿、地藏堂、凝香阁、大乘庵、毗卢庵等三十余座庵、堂。寺外尚有兴国寺、香林寺等十四座别院。[全南顺天郡曹溪山仙岩寺重修碑并序、朝鲜寺刹三十一本山写真帖、朝鲜寺刹史料卷上]
仙豫 [佛学大词典]
为释迦佛于过去世为国王时之名。又作仙誉、仙预。昔释迦如来为仙誉王时,爱念敬重大乘经典,一日闻有五百婆罗门诽谤方等经,乃即时杀五百婆罗门。婆罗门命终后,堕于地狱,遂悔过而发大乘之信,即生于甘露鼓如来世界。[北本涅槃经卷十二、南本涅槃经卷十一]
仙经 [佛学大词典]
乃宣说长生不死之术者,即道教经典之总称。道教讲求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等修炼方法,以求长生不死,故其所依用之经典,概称为仙经。
仙鹿王 [佛学大词典]
指鹿王。鹿栖于深山,故喻为仙;超绝于同类中,故称王。佛三十二相中,以佛之足比拟鹿王之■。往生要集卷上(大八四·四五上):‘仙鹿王之■,千福轮之趺。’
仙城 [佛学大词典]
指迦毗罗卫城。乃佛之出生地。(参阅‘迦毗罗卫’3963)
仙音 [佛学大词典]
指佛之音声。佛之音声非比寻常,故以仙音喻称之。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中):‘伽陵仙音遍十方界。’
仙陀客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指善解人意,能速疾体会禅林师家之机法而契悟之弟子或客人。仙陀,为仙陀婆(梵saindhava ,巴sindhava )之略称。古代西印度有盐、器、马、水等四种名产,‘仙陀婆’之原意为‘信度所产’之形容词,其后乃转指上述四种名产。据北本与南本涅槃经卷九载,昔有国王,王有一伶俐大臣。王若需要四种名产中之任何一物,皆呼‘仙陀婆!仙陀婆’,该大臣即知王所欲索求者为何物。禅林乃据此而形容学人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能任运自在契入师家机法之貌为仙陀婆。仙陀客则指对主人或师家之意能适当理解之客人或弟子,及能将对方所要表达之意义,藉其语默动静即能正确判断之才智敏慧者。碧岩录第九十二则(大四八·二一六下):‘会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槌!’
仙人说 [佛学大词典]
指五通仙人所说,乃‘五人说经’之一。宣说佛教之经典者有五种人,仙人为其中之一,称为仙人说,即五通仙人从佛入道说法化人者。[大智度论卷二、卷十七]
仙人鸟 [佛学大词典]
乃青雀之一种。正名搡沙。佛将成道时,世人皆感此仙人鸟之瑞兆。据大日经疏卷九载,释迦太子经历六年苦行之后,知无义利,乃受牧牛女之乳糜,其后于河中澡浴,相好圆满。尔时去佛道渐近,有无量青雀之瑞应。此鸟形似青雀而小,即一般印度民间所说之仙人鸟。
仙人 [佛学大词典]
梵语r!s!i,巴利语isi。(一)音译利师、哩始。又作仙人、神仙、大仙、仙圣。略称仙。即住于山林,保持长寿之人。据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载,此诸仙人皆持成就禁戒,常修苦行,具足威德,有大光明,或住山河,或居林薮,食果饮水,具有五种神通,游行虚空,一切所为无有障碍。又以佛为仙人中之最尊者,故亦称大仙。于佛教经典中,所列举仙人之种类与名称极多,如中阿含卷三十教昙弥经举出七古仙之名,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二问阿罗逻品列举二十九仙人之名,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举出六十八大仙之名,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则列举仙人之十种类。此外,我国自古亦盛行神仙之说,如抱朴子内篇卷二论仙即是。[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一星宿品、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二)婆罗门教及印度教用以指吠陀颂诗之作者,然未必指特定之人;后亦泛称一般之圣人,是在神、人、阿修罗等以外之似神如人者,并被赋与极大之法力神通。一般分为三类:(一)出身于神者,称天仙(梵devar!s!i )。(二)出身于婆罗门者,称梵仙(梵brahmar!s!i )。(三)出身于刹帝利者,称为王仙(梵ra^jar!s!i )。有时又分七类,即上记三类外,另有大仙(梵maha^r!s!i )、至上仙(梵paramar!s!i )、多闻仙(梵s/rutar!s!i )等。
代礼 [佛学大词典]
指传拜。即欲遣人代为礼拜他方之有德者或圣迹、圣像时,自己须先行礼拜代替者,称为代礼。释氏要览卷中(大五四·二七八下):‘代礼,若此方俗之传拜也。十诵律云:“弟子游方,和尚知彼有灵踪、圣像、名德人,和尚令传礼于彼,其弟子得侧身受和尚礼。”’
代语 [佛学大词典]
指禅家垂说之时,代替他人下语。可分二种:(一)师家自代学人下语。师家垂语后,每令学人下语;若众中所言不契,则由师家自下语代众。可通‘别语’,然‘别语’一般多指于二人对话之情形,第三者基于‘局外人’之立场代为叙述之语,故异于代语,惟禅林中,常将代语与别语并称为‘代别’。禅宗诸语录中,云门语录代语最多,盖宗门之代语、别语,以云门为始。(二)师家自代古人下语。师家举古则,遇古人无语之处时,乃代之下语。[禅林象器笺卷十一垂说门]
代众请法 [佛学大词典]
禅林中,住持开堂说法时,烧香侍者代表大众请住持说法,称为代众请法。即于住持上堂之际,烧香侍者由东阶登上法座,跪于香炉之左,右手自左袖中取出小香盒,以左手开盖,盖与香盒皆置于右掌中,左手点燃香,称为‘请法香’。其后再将香盒收回袖中,略问讯之后即自法座下来,复自职事席位之前进入法座之正面中央,深深问讯,然后归于侍者自己之席位。烧香侍者进行代众请法之际,两序与大众均应一齐北面问讯。[敕修百丈清规卷一圣节条]
代香 [佛学大词典]
即代替他人烧香或上香。又代为烧香或上香之人亦称为代香。
代明宫 [佛学大词典]
位于台湾基隆市仁爱区。创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旧称源斋堂,为基隆市最早之佛堂,亦为当地在家居士宣扬佛教之始。民国十年(1921)第二次重修扩建,改称代明宫。正殿奉安本尊三宝,左右及中殿供奉诸佛菩萨。五十八年第四次扩建重修,雕梁画栋,殿宇堂皇。
代受苦 [佛学大词典]
指菩萨为除众生之苦,起大悲心而代众生受恶趣之苦报。又作大悲代受苦、大悲代苦、大悲受苦、代苦。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三○·五六五上):‘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诸恶趣业,以净意乐,悉愿自身代彼领受苦异熟果。’对此,日本天台宗乃设立种种‘大悲代受苦’之论题,其中有主张菩萨于表面上代众生受苦,但于其内心则不致受苦。亦有认为,菩萨由于业道之因缘(自作自受),不得代受苦;但自感应于众生而言,不仅外形,甚至内心亦要受苦,然因大悲而代众生受苦,反而可满足其悲愿而得到喜悦。日本真言宗古义派则认为,菩萨之代受苦实受到与众生相同之苦。[大智度论卷四十九、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五、台宗二百题卷六]
代戒 [佛学大词典]
日本曹洞宗于授戒会时,受戒者若由于疾病或其他事故不能亲入戒场受戒时,得由亲戚或知己代为受戒,称为代戒。一般于授戒会作法第六日授予血脉时,先由戒师依序授血脉予戒子,其次方授予代戒或亡戒。[行持轨范卷二授戒会作法]
他摄 [佛学大词典]
二摄之一。为‘自摄’之对称。摄,即摄持之意。谓由佛菩萨等之他力摄持,成就行法,得证果。与他力同义,然他力乃就其‘体’而称之,此则就其‘用’而称之,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参阅‘他力’1539)
他缘大乘心 [佛学大词典]
指以无缘之慈悲普遍加被众生之菩萨心。无缘,即无有任何亲疏差别之诸缘。又作他缘大乘住心、无缘乘心。为日本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六,即超越二乘地之大乘菩萨所住之心。十住心论卷六(大七七·三三七上):‘缘法界有情,故他缘;简声独羊鹿,故大名;运自他乎圆性,故曰乘。此乃君子之行业,菩萨之用心。’大日经卷一(大一八·三中):‘大乘行发无缘乘心,法无自性。’此‘无’字之梵语ma^para(音译莽钵罗),含有‘无’与‘他’二义,故有‘他缘乘’与无缘乘’二种解释。空海依‘所寄齐’将之配以法相大乘之教意。若就‘能寄齐’之真言行者而言,相当于六无畏中第五‘法无我无畏’之位,即以如幻等之行法深入法空,住于无缘之心而远离诸法之扼缚。就十住心而言,于前第五住心之中既已远离五蕴之扼缚,而尚未发起悲愿,于此住心中始入菩萨分,次第觉知‘心本不生’之理而渐入第七住心;于其中间之位,即是此第六住心‘他缘大乘心’。[大日经疏卷二、卷三、秘藏宝钥卷下](参阅‘十住心’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