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半月满月 [佛学大词典]
(一)半月即弦月,乃密教金刚界月光菩萨、月天等之三昧耶形;满月,则比喻净菩提心圆明之体,并以月之十六分比喻为金刚界慧门之十六尊。[菩提心论](二)指半月形及满月形之玉。乃用以庄严宫殿或装饰身体之物。据理趣经载,他化自在天王宫以珠鬘、璎珞、半满月等而为庄严。
半月堂仪 [佛学大词典]
禅林中,每月十五日与三十日,于僧堂仪式结束之后,所举行之布萨,称半月堂仪。又此类布萨通常多于佛殿举行。禅苑清规卷一请因缘(卍续一一一·四四二下):‘或半月堂仪罢,或一二日茶汤罢,各随住持人建立。’
半支迦 [佛学大词典]
梵名Pa^n~cika 。又作半只迦、半只迦大将、般止柯、散支、散支迦、般阇迦、德叉迦。为密教毗沙门天之眷属八大夜叉将之第三,为鬼子母之夫。据诃哩底母经载,鬼子母名为欢喜,容貌端严,有五千眷属,常住支那国护持世界,是娑多大夜叉将之女。其后为半支迦大夜叉将之妻,生五百子。又杂宝藏经卷九(大四·四九二上):‘鬼子母者,是老鬼神王般阇迦妻。’[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孔雀王咒经卷下、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
半天婆罗门 [佛学大词典]
为双身毗沙门之片身。双身毗沙门,通常为毗沙门天(多闻天)与吉祥天之不二冥合,于密教中,分别象征胎藏界与金刚界之理智、平等之理。另据溪岚拾叶集卷三十八之记载,半天婆罗门往昔与多闻天同时发心,其后,多闻天精进苦行,速成福智,半天婆罗门懈怠乐行,故犹处凡地。由是,半天婆罗门大怒,立誓障碍修习多闻天法之行者。故知多闻天系表法性,半天系表无明。无明、法性乃为相反之法,故此双身相背而立。然无明与法性亦为同体,法性无体依无明,无明无体依法性,故此双身亦不相离。此外,据焰罗王供养次第(大二一·三七六上):‘五百饿鬼众、半天婆罗门诸饿鬼众。’则半天婆罗门乃一饿鬼趣之仙人名,又称婆罗门仙。[释门正统卷四]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 [佛学大词典]
又称宋云行纪、慧生行传、惠生使西域传。附载于东魏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卷五(大五一·一○一八上)。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命敦煌人宋云及僧惠生北出西域至印度,正光三年(522)得佛经一百七十部归,后人记载其取经经历而成此书,为现存六世纪时c 关西域之重要记录。
北魏道武帝 [佛学大词典]
即北魏之建国皇帝拓跋圭。鲜卑人。在位期间为登国元年至天赐五年(386~408),迁都于大同。尊崇佛教,以国家之力量推行佛教政策。元兴元年(398)诏令广造佛寺、佛像。礼敬僧朗,且任法果为道人统。
北魏宣武帝 [佛学大词典]
(483~515)即北魏第七代皇帝拓跋恪(499~515 在位)。鲜卑人。受孝文帝(471~499 在位)之影响而信奉佛教,亲自于宫廷为诸僧与朝臣讲说维摩经。景明(500~503)年初,为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下诏于洛阳之南,仿大同云冈石窟,建造龙门石窟。因帝之倡导,一时佛教隆盛。延昌(512~515)年中,总计北魏之寺院多达一三七二七所。然其后由于教团势力之逐渐兴盛,亦产生种种弊端,帝乃下诏限制僧祇户制及佛图户制之发展。
北魏孝文帝 [佛学大词典]
(467~499)即北魏第六代皇帝拓跋宏(后改姓元),亦为中兴北魏之英主。鲜卑人。即位之初,由冯太后辅政,实行班禄制、均田制等经济政策。亲政之后,致力于汉化运动,促进胡汉二族之融和;禁止胡服、胡语,并将首都由平城(山西大同)迁至洛阳。孝文帝笃信佛法,尝偕太后至五台、云冈等地,听沙门开示;于少室山创建禅寺(即今少林寺),请佛陀禅师住寺,并于寺内设立译经所。又继承其祖文成帝开凿云冈石窟,直至迁都为止。太和十九年(495)至徐州白塔寺,礼请当世高僧道登讲说成实论;并允太子拓跋兴落发于嵩岳寺。二十一年,为鸠摩罗什造塔,以追慕其德。二十三年崩,享年三十三。[佛祖统纪卷三十八、卷五十一]
北魏文成帝 [佛学大词典]
(440~465)即北魏第四代皇帝拓跋浚(452~465 在位)。鲜卑人。继太武帝之后,于兴安元年即位。改太武帝之废佛政策,下诏复佛,任师贤为道人统,负责教团之统制。一时佛教隆盛。师贤示寂后,又任昙曜为沙门统,更稳固北魏佛教之基础,云冈石窟亦于此时开凿。昙曜更以帝为‘当今之如来’,模拟帝相雕刻释迦像。
北魏太武帝 [佛学大词典]
(408~452)即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鲜卑人。雄才大略,精于用兵。即位后,驱逐柔然,并吞匈奴,降灭北燕、西凉、西夏等国,统一江北,与南朝相对峙。初时承继太祖、太宗之佛教政策,崇信佛法,礼敬沙门,并迎请玄高为太子师。时宰相崔浩崇奉道教,结托道士寇谦之,屡于帝前诽谤佛教,帝以其辩博,颇信其说。适逢卢水之胡盖吴聚众谋反于杏城,帝进兵长安,入一佛寺,发现便室中藏有弓矢兵器甚多,疑沙门为非法事,大为震怒,下命诛杀全寺寺僧,崔浩复乘机进言,帝遂下诏尽诛长安沙门,焚毁经像。太平真君五年(444)复下诏,自王公以下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沙门,若有隐瞒则诛灭全门。太子拓跋晃素敬佛法,再三上表谏言,皆未获许。崔浩又以太子敬事其师沙门玄高,恐太子摄政于己不利,复进谗,密议将太子幽死禁中,缢玄高于南郊。七年,帝下诏普灭佛法,所有浮屠形像及一切经,皆击破焚毁,沙门无论长少悉坑杀之。时太子之言虽不为所用,然亦使帝缓宣诏书,远近预知,沙门多亡匿获免,金银宝像经论亦多得秘藏,唯魏境之塔庙,无复孑遗,史称太武法难,为我国佛教‘三武一宗’之厄中第一武之厄。又于毁佛过程中,寇谦之反对彻底破佛,而主张应作部分保留,遂与崔浩起诤,其后寇谦之病殁,崔浩仍继行毁佛政策。八年,宫中突起雷电,内殿倾倒,帝亦受伤。十一年,帝罹疫疠,群臣皆谓系崔浩毁佛所致。时值崔浩自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触武帝之讳,帝乃下令腰斩,并诛其族人百余人。十三年,帝因疠而殂(一说为常侍宗爱所弑),享年四十五,在位二十八年。太武帝殁后,文成帝即位,佛教逐渐恢复发展。[历代三宝纪卷三、梁高僧传卷十一、魏书释老志第二十]
北禅烹牛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北禅,指北宋云门宗禅师福严良雅之法嗣智贤,以久居衡州(湖南)常宁之北禅院,世称北禅智贤。北禅曾于某年除夕之小参时,对大众开示道(卍续一四八·一○五下):‘年穷岁暮,无可与诸人分岁,且烹一头露地白牛,炊黍米饭,煮野菜羹,向榾柮火唱村田。何故?免见倚它门户、傍它墙!’露地,指门外天井之地,或平安无事之处;白牛,谓清净之牛。故‘露地白牛’一词,禅林用以喻指证悟究竟,体达清净自在之最高悟境。此一用语亦为本则公案之关键。盖北禅之意,谓除夕之斋,本不应依照常例与他人共同聚食,而宜自家一人,清净自在,了无挂碍,炊煮黍米饭,调制野菜羹,且烧柴火且唱田家曲,斯乐无穷。言下之意,即指‘道’之极意,不外来自自家自性之宝,而非一味沿袭旧有常规、常例等窠臼,亦不应倚人门户、拾人牙慧,不知发明自心,掘启自家本具之珍宝。[禅苑蒙求卷上]
北禅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江苏吴县。又称北禅院。相传三国时孙权之母于赤乌年中(238~2 51)舍自宅建立此寺,原名通玄寺。于陈隋盛唐之世,昌大无匹。玄宗开元年间(71 3~741)改称开元寺。五代吴越于同光三年(925)又改称报恩寺。宋则易名万寿报恩光孝寺,明永乐年间(1403~1424),改称今名,别称北寺。明清以来,为大禅林,巨匠辈出,领袖东南。此外,梁天监年中,正慧禅师于其中筑佛舍利塔,塔高百尺,可瞰江湖阖巷之状。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胡骑渡江,以为寺塔不利己,俱焚之。事定重修,止复九成。今虽存,然已非旧日景观。[苏州府志卷三十九、大明一统志卷八、大清一统志卷五十五]
北涧居简禅师语录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又作北涧和尚语录、北涧语录。宋代僧北涧居简(1164~1246)撰,物初大观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编集台州般若院语录、湖州铁观音寺语录、安吉州圆觉寺语录、平江府慧日寺语录、小参、秉拂、告香普说、颂古、偈颂、小佛事等,并附有石溪心月等人之序。
北颊 [佛学大词典]
指面向僧堂,其前门右侧之柱处,称为北颊。一般僧堂之建筑系向东而建,以前门而言,面向圣僧(安置于僧堂中央之圣像),则前门右侧之柱处为北颊,左侧之柱处为南颊;以后门而言,面向圣僧,则后门左侧之柱处为北颊,右侧之柱处为南颊。据禅苑清规卷一赴粥饭载,入僧堂之法,凡自前门入者,宜自南颊入(先举右足);所以不从北颊入者,乃尊重住持之故。既入之后,则于圣僧前问讯。
北齐文宣帝 [佛学大词典]
(529~559)北齐初代皇帝(550~559 在位)。名高洋,庙号显祖。在位时佛教隆盛,设有僧官管辖僧尼四百余万、寺院四万余。帝曾诏请国师法常宣讲涅槃经,任昙延为昭玄统,并诏命僧稠于邺都建造云门寺。且设置昭玄十统,任命法上为大统,以统领僧尼。禁止人民屠杀,每月六回,一年三回定期斋戒。即位之初颇为留心治术;之后,以功业骄矜,肆行暴虐,无故杀人,习以为常。
北台 [佛学大词典]
指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代州,地处北地,故称北台。自古为佛教圣迹,乃文殊菩萨之灵地。(参阅‘五台山’1192)
北汉山 [佛学大词典]
位于韩国首都汉城之北。海拔八三六公尺,为古城之旧址,自古以来寺院林立。现存有祥云寺、道诜寺、太古寺、华溪寺、僧伽寺、津宽寺、文殊庵等。
北路 [佛学大词典]
巴利名Uttara^patha 。为‘南路’(巴Dakkhin!a^patha )之对称。据大事(梵Maha^vastu )Ⅱ.载,北路有德叉尸罗国(梵Taks!as/ila^ ),故推测北路系指近于印度西北国境之地。据传,释尊出家后,即向南方摩揭陀国游行,其路线乃从舍卫城起,经由迦毗罗卫城、拘尸那(梵Kusinagara )、毗舍离(梵Ves/a^li )等,抵达恒河,进入摩揭陀国之王舍城,此一公路线,即称为‘北路’。又大事Ⅲ.载,此一路线中有一商港,名为‘乌卡拉’(巴Ukkala^ta ),乃提谓(巴Tapussa )、婆梨迦(巴Bhalliya )二商人经商之地,此二人为最早归依佛陀之在家信徒。[菩萨本缘经、印度佛教史(平川彰)](参阅‘乌卡拉’4175)
北传佛教 [佛学大词典]
总称自北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韩国、日本之佛教,及由尼泊尔、西藏传入蒙古一带之佛教。又称北方佛教。十九世纪,开始研究佛教之欧洲学者,称以锡兰巴利语系统佛典流行之缅甸、泰国、高棉等国之佛教为南方佛教,故对此风格迥异,且多流行梵语佛典及其翻译作品之上述地区佛教,因自印度向北传布,故称北方佛教、北传佛教。西汉哀帝元寿元年(2 B.C.),佛教自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年佛教典籍陆续译出,佛教教义开始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深入民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复与玄学揉合,于佛教经文翻译、教义研究、寺院经济等亦皆有所发展,至隋唐而臻于鼎盛,形成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等宗派。凡此,均系与我国本有文化融会而产生之大乘佛教。宋代以后,佛教渐与儒、道融合。在西藏地区,佛教于七世纪传入后,逐渐形成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后又传至蒙古及西伯利亚等地区。朝鲜于四世纪后期传入中国佛教,七世纪以后更派遣僧人至我国求法,将我国主要佛教传入朝鲜,形成朝鲜禅宗派别曹溪宗之流行。日本于六世纪前半叶自中国与朝鲜传入佛教,迅即发展为日本主要之宗教。奈良时期(710~794)之佛教六宗:三论宗、法相宗、成实宗、俱舍宗、律宗、华严宗等,均自中国传入。九世纪又传入天台宗、真言宗。十三世纪兴起净土宗、净土真宗、日莲宗,并又传入禅宗。宗派庞杂,以大乘为主,间杂有小乘。越南佛教主要于二世纪自中国传入,后又传入中国之佛教宗派,以禅宗、净土宗为主,主要禅宗派别有灭喜禅派、无言通禅派、草堂禅派、竹林禅派、了观禅派、莲宗派。就整体而言,南方佛教保存较浓厚之印度原始佛教色彩,然并非仅有小乘;北方佛教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但亦非只限于大乘。然而,巴利语或梵语佛典本均源于中印度,故不论锡兰或尼泊尔,均仅为其传承地而已,若再扩大而包括上述地区,则以南、北二分佛教似不适当,亦非确实之分类法。又一般北方佛教翻译之经论浩如烟海,有梵文圣典、西藏译、汉译、蒙古译、满洲译、日译等,此外高僧祖师之著作甚丰,为南方佛教所不及。(参阅‘南传佛教’3750)
北俱卢洲 [佛学大词典]
梵名Uttara -kuru ,巴利语同。又作北拘卢洲、北洲、北单越、郁单越、北郁单越、郁多罗究留、嗢怛罗句嚧。意译胜处、胜生、高上。乃须弥四洲之一。据俱舍论卷十一、大楼炭经卷一郁单曰品等所载,北俱卢洲位于须弥山北之碱海中,洲形正方,每边各长二千由旬,状如盒盖,由七金山与大铁围山所围绕,黄金为地,昼夜常明。其地具有平等、寂静、净洁、无刺等四德。彼洲人民面形正方,如北洲地形,人人面色皆相同,身高皆一丈四尺。生活平等安乐,无所系属。此洲有种种佳妙之山林、河水、浴池、游园、树果等,器物多为金银、琉璃、水晶所成,物皆共有,无有我所之计执,亦无盗贼、恶人、斗诤等事。其人民居止于林树之下,男女异处而居,无有婚姻,若起淫欲,共相娱乐。女子怀妊,七八日即产子,置之道路,四方来者皆共育养,予以指头吮之,乳汁自出。七日之后即长大,如阎浮提人之二十岁,寿足千年。命终之后,即生忉利天或他化自在天,于四洲中果报最殊胜。又此洲有二中洲附属之,一为矩拉婆洲(胜边),另一为憍拉婆洲(有胜边),二者亦皆有五百小洲附属之。又于四大洲中,其余三大洲均有地狱,唯独此洲无之。诸经论有关此洲之记载极多,所载者不尽一致,然皆以此洲为四洲之最胜处。据今日一般学者之研究,印度雅利安人于太古时代居于中亚一带,后南下入印度五河地方,又渐移居印度内地。各经典所描绘之郁单越,显然为一片和平安稳之乐土,此乐土恐系雅利安人之后代追慕祖先乡土之理想化。盖梵语之uttara(郁多罗)乃‘北方’之义,经中所述北俱卢洲之方位恰好与之相符。此外,于佛教经典之前,如梵书时代、罗摩耶那(梵Ra^ma^yan!a )、摩诃婆罗多(梵Maha^bha^rata )等之时代,均有此类象征印度民族共同憧憬之地上理想乡之记载或传说。[长阿含经卷十八、卷二十、起世经卷一、大法鼓经卷下、立世阿毗昙论卷二、慧苑音义卷上]
北度 [佛学大词典]
指师徒之礼。盖师居北位度化弟子,弟子面北作礼,故称北度。智者大师别传(大五○·一九一下):‘戒导以律仪,仍摄以北度。’
北枕 [佛学大词典]
即头枕北方。佛陀临入灭前,至北方拘尸那城沙罗双树间,头朝北而入涅槃;或谓此系表如来预知日后佛教有止住北方之缘。[长阿含经卷三、涅槃经后分卷上]
北宗禅 [佛学大词典]
又作北禅、北宗。为‘南宗禅’之对称。禅宗五祖弘忍之门下大通神秀,以弘法于北方,故称北宗。五祖入寂后,神秀迁至江陵当阳山(湖北),力主渐悟之说,其教说盛行于长安、洛阳等北地;而于南方,六祖慧能则于韶州(广东)曹溪山说法教化,主张顿悟之思想,蔚成南宗禅,中国禅宗史上乃有所谓南宗北宗、南顿北渐等名称。然‘北宗’之称,并非神秀派之自称,而系慧能之弟子神会所加者。神会以自宗为禅宗正统法系,称自宗为南宗,而视北地所传渐悟法门为劣下,以‘北宗’呼之,盖含贬蔑之意。受神秀付嘱者,有普寂、敬贤、义福、玉山惠福等四人。于武则天、中宗、睿宗之时,神秀皆被尊为国师。普寂亦被称为三帝之国师。义福、敬贤、惠福等人则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大振北宗门风。普寂之弟子为道璇,受日僧之招请赴日弘法,乃禅法传入日本之初期重要人物。此宗虽曾盛行于北方,然以会昌法难、南宗隆盛,与神会排斥等原因而渐告衰颓,至唐末遂断其传承。有关此宗派传承之史书有净觉之楞伽师资记、杜朏所撰之传法宝纪。本宗教旨,依宗密之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所叙之七家,北宗为第一家,其文云(卍续一四·二七七上):‘此宗秀大师为宗源,弟子普寂等大弘之。拂尘者,即彼本偈云:“时时须拂拭,莫遣有尘埃”是也。意云: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如镜之尘。息灭妄念,念尽即本性圆明,如磨拂尘尽镜明,即物无不极。’神秀曾撰‘观心论’,并提出‘五方便门’之说,以之为修道阶段之次第法门,此一论点,成为神会攻击北宗之目标。然若从禅宗思想史之观点而言,则神秀之‘观心’说实为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东山法门之忠实继承者。[禅门师资承袭图、大乘无生方便门、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国禅宗史(印顺)、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参阅‘禅宗’6455)
北宗五方便门 [佛学大词典]
与‘观心’之说同为北宗禅思想之骨干。略称五方便、五方便门。出自于敦煌出土之大乘无生方便门,该书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五方便即指:(一)总彰佛体离念门,即依大乘起信论之说而彰显佛体,远离诸念。(二)开智慧门,即依法华经之教而开启智慧之门。又称不动门。(三)显不思议门,即依维摩经之说而彰显不可思议之解脱。(四)明诸法正性门,即依思益梵天所问经之说而明了诸法之正性。(五)了无异门,即依华严经之教而得自然无碍解脱。此五项法门皆藉经论之教说作为解脱得证之方便,故称五方便门,为北宗禅法之特色。宗密之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卍续一四·二七七上):‘拂尘看净,方便通经。’
北周武帝 [佛学大词典]
(543~578)复姓宇文,名邕,字祢罗突。宇文泰第四子。即位后其叔宇文护专政,帝遂于建德元年(572)诛护亲政。初重佛法,深信谶纬之学,时谶言黑衣当得天下,帝甚忌之。道士张宾乃乘机毁谤佛教,指黑衣乃释氏之谓,于国不祥,帝遂重道轻佛;又依还俗僧卫元嵩之言,于天和四年(569)召沙门、名儒、道士、文武百僚二千余人于文德殿,论三教优劣,议其废立。建德二年,定三教先后为儒、道、佛。建德三年,又欲废佛,时张宾以诡辞进言挫佛扬道,为智炫法师所屈,帝乃自升高座,更论构难,智炫应对安详,陈义甚高,帝盛怒入内。次日下诏并废佛道二教,破毁寺塔,焚烧经像,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关陇之佛法诛除殆尽,建德六年,灭北齐,复下诏悉毁齐境佛寺经像,僧尼三百余万并令还俗,北地佛教,一时声迹俱绝,史称周武法难。次年,帝罹疠疾而崩,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历代三宝纪卷三、翻译名义集卷十四、佛祖统纪卷三十八]
北辰菩萨 [佛学大词典]
北辰,指北极星。密教中以北极星为北斗七星,并视之为妙见菩萨之化现。据妙见陀罗尼经卷下载,此菩萨位于娑婆世界之北方,故称北辰菩萨,能救诸众生,令获吉祥之福。然古来有关北辰与北斗七星之异同,诸说不一,或以北斗七星即北辰者,或以北斗中之文曲星为北辰,或以水曜为北辰,或以天帝星为北辰。若据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二之说,则北辰、妙见、尊星王,三者乃同体异名,为诸星之王。(参阅‘妙见菩萨’2846)
北寺宋塔 [佛学大词典]
位于陕西蒲城县城北。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塔呈方形,共十三层,高三十八公尺,为多层密檐式之砖造建筑。塔身巍峨,与南寺唐塔遥相对峙,‘双塔夜影’为蒲城八景之一。今仅塔顶稍有损坏,其余十二层均仍完整。
北石窟寺 [佛学大词典]
又称寺沟石窟。与‘南石窟寺’对称。位于甘肃庆阳县西峰镇附近。在寺沟川(泾水)之蒲、茹二支流交会处之东岸,远眺窟龛,有如一庞大之蜂巢,气氛极为宁谧、庄严。据清乾隆六十年(1795)之重修石窟寺诸神庙碑记及镇原县志所引唐碑之记载,本窟为北魏永平二年(509)由泾川刺史奚康生所开建,后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凿窟造像而成。今存有窟龛近三百个,大小造像约二千余尊,及石刻、墨书题字与碑刻等;壁画较少,且多残缺。窟龛凿于黄砂岩之崖面上,分上、中、下三层,南北长百余公尺,最高处离地约十余公尺,其中编号第一六五,俗称‘佛洞’之大窟,为石窟群中之最大且保护最好者。此窟高十三点二公尺,宽二十一点七公尺,深十七点九公尺,内有七尊佛,其身高约八点一公尺;十胁侍菩萨之身高,由三公尺至四公尺不等;二交脚菩萨,高亦有五点八公尺;此外,尚有三头四臂天王、乘象普贤菩萨,及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该图为一大型之佛陀本生故事雕刻。门外两侧并雕有金刚力士和狮子。
北本涅槃经 [佛学大词典]
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即大般涅槃经。略称涅槃经。宣说佛身常在,及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大乘思想。为与南本涅槃经区别,特称北本涅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参阅‘大般涅槃经’844)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仪轨。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毗沙门随军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仪轨乃毗沙门天王与其孙那吒太子,为护持佛法、摄化恶人或起不善之心者而说,其内列举护持国界之自心暴恶真言,并叙述画像法及护摩仪则。卷末记载此法曾降伏五国五万军,故称随军护法。[秘密仪轨传授口决卷三]
北方七曜众 [佛学大词典]
即密教胎藏界现图曼荼罗外院北边之百药、爱财、多罗、贤钩、百、满者、阿湿毗你等七天,相当于二十八宿中之虚、危、室、奎、壁、娄、胃等七宿。然于宿曜经中,此七宿并不限于北方。[宿曜经卷下]
北斗护摩 [佛学大词典]
密教以北斗七星为本尊所修之护摩法。修法时所使用之五谷及乳木均须配上行者(或施主)所属之星,称为命谷、命木。例如子年贪狼星者之命木为桐,命谷为大豆、粟,丑亥年巨门星者之命木为槐、橙,命谷为粟、稗,卯酉年文曲星之命木为桑,命谷为大麦、黎等。备妥命木、命谷后,于炉中召请本尊,投进七叶花,成七荷叶座,复观其上有北斗七星。若于道场中央之护摩坛外,左右另设三小坛,共成七坛,其护摩坛与小坛皆悬北斗曼荼罗,并延请上腊六人坐镇小坛而行修法。此一修法,称为七坛北斗法,或大北斗法。北斗七星护摩法、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北斗七星念诵仪轨等诸书均谓,行此等修法,可获致长寿富贵之效。
北斗法 [佛学大词典]
乃密教行法之一。系以一字金轮北斗七星为本尊,为延命或禳除天变、疾病等灾祸而供养北斗七星之法。又称北斗供、北斗尊星王法。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大二一·四二四下):‘谓北斗七星者,日、月、五星之精也。囊括七曜,照临八方,上曜于天神,下直于人间,以司善恶,而分祸福。群星所朝宗,万灵所俯仰。若有人能礼拜供养,长寿福贵;不信敬者,运命不久。’修此密法,有关护摩坛之布置、供具、护摩木、谷类、时辰,及作法规定、功德等,均详载于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中。又此类修法,受我国道家思想如抱朴子等书之影响颇大。[北斗七星念诵仪轨](参阅‘北斗七星’1580)
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唐代不空(705~774]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仪轨乃如来为末世福薄众生宣说祈祷北斗七星以求延命增福、稼穑丰饶之供养护摩仪则。初叙造水坛之仪则,次叙启词、召请北斗七星之印契、一字顶轮王真言、北斗七星真言等。然根据考证,此仪轨恐系取自道教迷信之司命夺算。[四天王经、三品弟子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秘密仪轨随闻记卷六]
北斗七星护摩法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唐代一行(683~727)撰。又作复炽盛光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内容为祈求北斗七星以延命增福之护摩仪则,如:能吉祥真言、北斗七星印言、九曜印契、九执曜天总印言、二十八宿总印言等之仪则,并附有北斗法之供养法。
北斗七星念诵仪轨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唐代金刚智(671~741)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仪轨乃世尊为日月星宿所说八星咒之功德,及北斗八女之供养法。又此八星咒之印契乃出自金刚顶经七星品。然据考证,此仪轨恐系后世之伪作。[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卷二十九、秘密仪轨传授口决卷三]
北斗七星延命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为译于唐代之密教经典,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即星宿法,旨在说明供养此经之功德,并附有北斗七星图。初叙各时辰所生之人应配何种星符以调吉凶,次叙七星所代表之佛,其末叙述供养此经得免各种灾祸疾病。
北斗七星 [佛学大词典]
指在北方聚成斗(杓)形之七星。略称北斗。即离北极约三十度距离之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等,于天文学中,称为大熊星,其俗名为贪狼星、巨门星、禄存星、文曲星、廉贞星、武曲星、破军星等。于古代之星宿观中,以天枢为七星之正星,主阳德;天璇为法星,主阴形;天玑为令星,主伐害;天权为伐星,主天理;玉衡为杀星,主中央四方;开阳为危星,主天食五谷;瑶光为部星,主兵。密教之尊星王法、北斗法、北斗护摩等法,均祈念此七星。此外,于禅林中,有‘北斗里藏身’一词,意指禅僧之神通妙用,犹如藏身于北斗星中,羚羊挂角,了无痕迹。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大四七·五四六上):‘问:“如何是透法身句?”师(云门)云:“北斗里藏身。”’[北斗七星延命经、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芭蕉慧清章、法苑珠林卷四]
北天竺 [佛学大词典]
古印度五天竺之一,相当于印度西北方之诸国;在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卷三中即举有二十国。北天竺系继中印度之后为佛教盛行之地,灵迹甚多。约为今之旁遮普、喀什米尔、西北境州等地。部分古犍驮罗即在西北境州内,后人可自出土之石刻推知当地古代佛教之概况。
北川秀则 [佛学大词典]
(1921~ )日本之西藏、印度学学者。一九四八年东北大学法学文学部印度学科毕业。其后,获美国耶鲁大学文学硕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文学博士。先后任教于名古屋大学、多伦多大学。专门研究西藏语、西藏问题、印度伦理学等,并曾二度赴印度考察。著有印度古典伦理学之研究等书。
北山录 [佛学大词典]
凡十卷。唐代梓州慧义寺沙门神清撰,北宋慧宝注。又称北山语录、参玄语录、北山参玄语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因慧义寺位于城北长平山之阳,故称‘北山’;该书博综儒、释、道三教玄旨而为着录,故称‘参玄’。内容计分十六篇,即:天地始、圣人生、法籍兴、真俗符、合霸王、至化、宗师议、释宾问、丧服问、讥异说、综名理、报应验、论业理、住持行、异学、外信。引用法华经、贤愚经、华严经、毗昙心论、杂毗昙心论、中观、智度论、入大乘论、清辩之掌珍论、范缜形神灭论、续高僧传等典籍,采佛教教义以调合孔、孟、庄、老、列、荀、杨、班、马等各家之说,内容广及儒、佛、道三教与诸子百家。其卷六‘讥异说’批评禅宗曲解‘付法藏因缘传’编造传承世系,遭到禅者之驳斥。本书传本极少,民国初年发现两种残本,后有两本影印本传世,大正藏亦收录之。[传法正宗论卷下、国史经籍志卷四(明代焦竑)、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五(陈垣)]
北山住部 [佛学大词典]
梵名Uttara -s/aila 。音译作郁多罗施罗。又作上施罗。意译作北山部。据四分律开宗记卷一本载(卍续六六·三四五下):‘末多利部(此云北山)。’故又称末多利部。小乘二十部之一。大众部之一派。异部宗轮论载其分派之因,谓佛灭后满二百年时,有一出家外道归于大众部,住制多山,重议‘大天五事’,遂与制多山及西山住二部自大众部分出。然部执异论疏及三论玄义则另有异说,谓分派之原因肇始于有关受戒时,若就无戒或破戒之和尚而受,是否可称得戒之议论。本派之名称,以其住于制多山北方之山,故称北山住部。该部所立宗义略同于制多山部,惟南传及西藏传等均无此部派之记载。[出三藏记集卷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异部宗轮论述记](参阅‘小乘二十部’928、‘西山住部’2572、‘制多山部’3085)
包尔文书 [佛学大词典]
(The Bower Manuscript)为西域首次出土之佛典。系英国包尔上尉(Captain Bower,又译作保尔)于一八八九年顷驻印度时,在我国新疆库车(龟兹)一带所发现之桦皮抄本断片。该批文书出自沙漠古城遗迹中,作贝叶本形,其上书写古梵文文字,内容包括孔雀王咒经、药法、咒法、占卜法等七类。包尔将文书携返印度加尔各答,交予英国学者鲁道夫霍诺尔(Rudolf Hoernle,1841~1918),未久,霍诺尔宣布该文书为四、五世纪顷之印度古梵文佛教经典,该种梵文在印度久已失传。其说耸动国际听闻,俄、英、德、法、瑞典、日本等国学者,纷纷前往西域探险,遂开启研究西域史、佛教史之新方向。此外,与包尔同时,韦伯(F. Weber)亦于库车发现纸写本之断片,经霍诺尔考证,确定该断片乃以龟兹文所书写之医药文书,世称韦伯文书(The Weber Manuscript)
咄 [佛学大词典]
指牵船声,或出力所发之声,或蓦地寻见失物时所发之声。禅籍中用于表示禅僧顿然大悟时,不觉发出之一种声音;意谓失物得见,庆快平生。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六长沙景岑条(卍续一一五·九六下):‘“你作么生用?”师劈胸(胸)与一踏。山曰:“咄!”’又‘玉篇’明载‘咄,户卧切’,即表阿字去声之呼音。譬如忽然寻见失物,不觉发此‘咄’声。禅门多言此字者,譬如禅僧寻师访道,参究二三十年,忽然心镜澈亮,会得此事,不觉‘咄’地一声。禅关策进(大四八·一○九九下):‘首座入堂烧香,打香盒作声,忽然咄地一声,识得自己。’故‘咄地一下’、‘咄地一声’为禅林表示彻底大悟之常用语。[碧岩录第八十一则评唱、庐山莲宗宝鉴卷十、五灯会元卷四]
加护 [佛学大词典]
加力助护。即佛菩萨以其力加被护持于众生身上。八十华严经卷二十七(大一○·一四七下):‘常为一切诸佛加护。’最胜王经卷八(大一六·四四三中):‘由诸天加护,得作于国王。’(参阅‘加持’1572)
加藤精神 [佛学大词典]
(1872~1956)日本新义真言宗丰山派学僧。早年剃度并受灌顶,年长,专攻真言学及性相学。历任各大学教授、校长等职。尝于东京田端与乐寺,灌顶开坛。大正十四年(1925),被任命为大司教大僧正,于佛教会、学术界颇多贡献。昭和三十一年入寂,享年八十五。著有大日如来の研究、仁王般若经国译略注、唯识二十论等十余种。
加藤咄堂 [佛学大词典]
(1870~1949)日本社会教育家。本名熊一郎。生于京都府。幼随其父习汉文,及长,上京入英吉利法律学校(中央大学前身)就读。后入大槻如电之门,与岛田蕃根、大内青峦等共同研究佛法,并志于社会教化。历任中央教化团体联合会理事、上宫教会会长。主编杂志‘新修养’(大正十三年改称‘精神’),并常赴全国各地演讲。被尊为社会教化之功臣,先后于大正十三年(1924)、昭和三年(19 28)受宫内省、文部大臣之表彰。复任教于东洋大学、日本大学、曹洞宗大学。昭和二十四年殁,寿八十。著有碧岩录大讲座、修养大讲座(各十二卷)、禅学要义、维摩经讲话、碧岩录讲话、日本佛教の概说、维摩の真髓、胜鬘经を语る、起信论讲话、禅と生活等。[明治佛教史(青年佛教丛书二○)、大正佛教史(青年佛教丛书三一)、明治大正昭和时代佛教史(佛教大讲座)]
加昙婆树 [佛学大词典]
梵语kadamba,巴利语同。意译为条茎。又称迦昙婆树。系产于印度之乔木。六月左右开花,气味芳香,花呈球形,色白略带黄绿。隋代阇那崛多等译之起世经卷一谓,弗婆毗提诃洲有一迦昙婆树,纵广七由旬,入地二十一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垂覆五十由旬。惟此一记载不符今日所见之加昙婆树。又印度教徒以此树为吉栗瑟拏神(梵Kr!s!n!a )之圣树,并谓吉栗瑟拏与其妃罗达常于此树下游居。[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一不空见本事品、大楼炭经卷一]
加说 [佛学大词典]
指蒙佛力加被而说法。如般若部经典,系声闻弟子须菩提等所说之大乘教;天台宗谓此乃佛之善巧方便,为诱引小乘根机入大乘法门而设。摩诃止观卷六上(大四六·七三下):‘须菩提空智偏明,能于石室见佛法身,故大品中被加说空,身子被加说般若。佛欲以大空并小空,大智并小智,故令二人转教。’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之二阐释如下(大四六·三三五中):‘大品被加等者,凡言加者,加于可加。以须菩提空与般若空,相应相似,是故佛加令其说空;般若是智,故亦加身子,所以但加此二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