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天华着舍利弗衣 [佛学大词典]
据维摩经观众生品载,中印度毗舍离城之长者维摩诘为诸菩萨、舍利弗等大弟子及诸天人说法,时有天女散天华于会众之身,因菩萨已断一切分别想,故天华不着诸菩萨,大弟子等则未绝分别想,犹畏生死,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得其便,故天华着于彼等之衣,神力亦不能去之。
天华 [佛学大词典]
梵语divya-pus!pa,巴利语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据法华经卷一序品所载,佛说法华经已,入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等四种天华,而散于佛及诸大众身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序品则举十二种天华,除上列四种天华外,复加优钵罗华(梵utpala )、波头摩华(梵padma ,巴同)、拘物头华(梵kumuda ,巴同)、芬陀利华(梵pun!d!ari^ka ,巴同)、瞻卜迦华(梵campaka )、阿提目多华(梵atimuktaka )、波利尸迦华(梵va^rs!ika )、苏摩那华(梵sumanas )等八种。此外,在古代印度,习惯将诸种美好之物称作‘天物’,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称天华。大智度论卷九(大二五·一二三上):‘云何为天华?天华芬熏,香气逆风。(中略)复次,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是人华非人华,虽非天上华,以其妙好,故名为天华。’[法华经卷七化城喻品、无量义经卷二、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上]
天童寺志 [佛学大词典]
凡十卷,卷首另成一卷。清朝闻性道、德介合撰。今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天童寺为浙江鄞县天童山之名寺,为四明第一佛教圣地;自晋永康以来,海内禅宗群尊为祖庭。明嘉靖年间,杨明辑‘天童寺集’七卷,崇祯五年(1632),张客卿等纂‘天童寺志’,崇祯十四年黄毓祺重纂之。闻性道、德介乃参稽旧志,为纂新志,卷首为序、山图、寺图与凡例;下分十考:山川、建置、先觉、盛典、云踪、法要、塔像、表贻、辖丽附庄产、附余等,各一卷,共十卷,乃集天童寺文献之大成。
天童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浙江四明天童山,距鄞县(旧称宁波府)东约三十五公里处。西晋永康年中,义兴于会稽郡鄮县东南约十七公里之山间岩上草创一宇居之,因感太白星幻化为童子,日供薪、水,遂以太白为山名,寺号天童。东晋隆安三年(399),寺毁于火灾。唐玄宗开元年间,法璇于山之东麓,依故迹建寺,称太白精舍,又于寺之西南隅造多宝塔,日日诵读法华经。肃宗至德二年(757),宗弼等移寺基至今地。历唐武宗、唐懿宗、宋真宗等数百年间,曾先后赐号改称为‘天童玲珑寺’、‘天寿寺’、‘景德禅寺’等,成为十方丛林之重心。并有怀清、宝坚、普交等名僧先后住锡于此,宏智正觉亦住于寺中,前后达三十年,改三门为大阁,建立七塔,整备僧堂、众寮等,又立寺产之制,寺观一新,四方衲众云集,其数逾千。另有日僧明庵荣西、希玄道元、寒岩义尹、彻通义介、西涧子昙、雪舟等杨等人先后抵寺参学请益。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密云圆悟主持本寺,大振临济宗风。每遇讲经会,徒众常逾三万之数,王公名士问法者亦众。至清世宗时,亦曾赐以‘慈云密布’之匾额。寺有客殿、伽蓝堂、云水堂、禅堂、方丈、天王殿、佛殿、法堂等,堪称我国一流之大禅刹。[景德传灯录卷十七、佛祖统纪卷四十、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九七九、天童寺志、法华持验记卷上、支那佛教史迹评解卷五](参阅‘天童山’1358)
天童如净 [佛学大词典]
(1163~1228)宋代曹洞宗僧。明州苇江(即今浙江鄞县)人,俗姓俞。为足庵智鉴之法嗣。历住华藏褒忠寺、建康清凉寺、明州瑞岩寺等,后奉敕住持天童山景德寺。日僧道元渡海入宋后,学于天童如净,并嗣其法。理宗绍定元年七月示寂,世寿六十六。嗣法者除道元之外,另有鹿门觉、雪庵从瑾、石林秀、孤蟾莹等人。[继灯录卷一、续灯存稿卷十一、五灯会元续略卷一、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天童正觉禅师广录 [佛学大词典]
凡九卷。宋代正觉禅师之语录。宗法、集成等编。又称宏智禅师广录、普照觉和尚语录、宏智广录、宏智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天童正觉禅师为河南南阳府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之法嗣,与临济宗之大慧宗杲,同被誉为当时二大甘露门。鼓吹默照禅。默照禅之要旨于卷八处处可见,而非大慧宗杲所谓之枯木寒灰禅或默默冷坐禅。本书即集录其于浙江明州天童山景德禅寺上堂之语录而成。九卷之中包括上堂、颂古、拈古、小参、法语、真赞、偈颂等。卷一及卷五,收录有关于云门、临济、曹洞、法眼、沩仰五家宗风之语。又卷五之明州天童山觉和尚小参,又称天童小参录、宏智古佛小参录,有别行本传世。[禅学大系祖录部卷二、禅籍目录、禅学思想史下卷(忽滑谷快天)]
天童正觉 [佛学大词典]
(1091~1157)宋代曹洞宗僧。山西隰州人,俗姓李。为河南南阳府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之法嗣,与临济宗大慧宗杲,同被誉为当时二大甘露门。曾住长芦寺,后住浙江鄞县天童山,凡三十年。万松行秀尝以颂古百则为基础,另着从容录。其禅风称默照禅,与宗杲之看话禅相比照,即不采用公案,而主张以坐禅获致内在自由之境地。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十月入寂,世寿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塔名妙光。[五灯会元卷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续传灯录卷十七](参阅‘正觉’2005)
天童山 [佛学大词典]
又称天潼山。我国禅宗五山之一。位于浙江鄞县(旧称宁波府)东约三十五公里处,为太白山之一峰。西晋永康元年(300),义兴开山结庵。唐开元二十年(732),法璇(太白禅师)再与之,于山东麓建太白精舍,此即古天童寺。肃宗至德二年(757)宗弼等移寺现址,并整备诸堂。乾元二年(759)赐名天童玲珑寺。咸通十年(869)又赐名天寿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改名景德禅寺,而为禅宗著名道场。明代改称天童禅寺,洪武二十五年(1392)册封此寺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山。清代赐号弘法寺,后称天童弘法寺。寺以历经宏智正觉、长翁如净、密云圆悟等高僧来住,故道誉极为隆盛,日僧荣西、道元亦曾至此请益参禅。正觉、如净、道元等且于其法号之上,冠以‘天童’之称。全山以天王殿、佛殿、法堂为中心,另有诸堂、七层塔等,可谓我国一流之禅寺。[大明一统志卷四十六](参阅‘天童寺’1360)
天童 [佛学大词典]
(一)指天神之子。守护佛法之诸天,常以童子形出现于人界,以服侍人类,称为天童。(二)即天童寺。位于浙江鄞县。(参阅‘天童寺’1360)
天然 [佛学大词典]
(739~824)唐代僧。石头希迁之门人。初习儒业,后遇禅僧而悟,投南岳石头门下,服役三年,剃发受戒。寻谒江西马大师,受天然之法号。居天台华顶峰三年,更往径山参拜国一禅师。其后,大振法锡于南阳丹霞山。长庆四年示寂,世寿八十六。敕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宋高僧传卷十一、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五灯会元卷五]
天部善神 [佛学大词典]
指守护佛法之天界善神,如梵天、帝释天、四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等。
天部 [佛学大词典]
指住于天界者。乃佛教图像分类之一。又称诸天部。内含各类佛像。佛教以外之神大多被奉为护法神,例如密教外金刚部(金刚界曼荼罗之外众)之尊,本为住于天界之‘天’。毗沙门天(多闻天)等四天王与帝释天、十二神将、金刚力士等神王形亦披着中国式之甲胄。另有自然神格化之诸天,彼等身裹天衣,呈天女形,例如吉祥天、辩才天、梵天、日天、月天、伎艺天等。又如天龙八部、迦楼罗天、深沙大将等异类之姿态种类亦极多。
天眼通 [佛学大词典]
梵语divya-caks!ur-jn~a^na-sa^ks!a^tkriya^bhiin~a^。五通之一,六通之一。谓以天眼照了欲色二界色处之通力。又作天眼智通、天眼通证、天眼智证通。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大智度论卷五所载,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证得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之眼根,称为天眼。以此眼能照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之远近粗细等诸物,称为天眼通,以眼识相应之慧为体,其性无记,摄于十智中之有漏世俗智。天眼有修得与报得二种,凡于人界修四禅定而得净眼者,称为修得;生于色界诸天而自得净眼者,称为报得。五通中之天眼唯由修得,五眼中之天眼则通修、报二种。又天眼通复能引起死生智,与死生智共知有情之死此生彼,故又称死生智证通(梵cyuty -upapatti-jn~a^na^bhijn~a^ ),略称死生智通。[长阿含卷九增一经、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七、新华严经卷四十四、集异门足论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参阅‘五通’1153、‘六神通’1290、‘天眼明’1357)
天眼明 [佛学大词典]
梵语cyuty-upapa^da-jn~a^na-sa^ks!a^t-kriya-vidya^。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又作生死智证明、死生智明、天眼智。即于一切众生之死时生时、善色恶色、上色下色,皆悉了知,并了知众生依身、口、意三业成就之善行、恶行,由正法或邪法因缘,命终之后生于善趣或恶趣。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二载,天眼明可彻见未来之事而生厌离之心,能除断见,引无愿解脱门。[杂阿含经卷三十一、长阿含经卷八](参阅‘三明’569)
天清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河南开封。五代周太祖建,初名国相寺,又称白云寺。寺有塔,六面九级,宏伟庄严,通称繁塔,故俗称繁塔寺。明末毁于水患,仅存一殿一塔,塔复折断,仅余三级。清乾隆中(1736~1795),重修之,前临惠济河,后依古吹台,碧水绿杨,景物佳美。民国十七年(1928),冯玉祥毁像驱僧,改为农林实验场。
天堂 [佛学大词典]
指天众所住之宫殿。又作天宫。与‘地狱’对称。即善人死后,依其善业所至受福乐之处所。
天启 [佛学大词典]
梵语s/ruti。印度婆罗门教用语。原意为‘听’,引申为‘神的启示’。婆罗门教谓吠陀乃圣人受神之启示而诵出者,故为神圣之知识,由是,四吠陀素来皆被视为一部典型之天启著作。
天鬼 [佛学大词典]
指六趣中之天趣与鬼趣。天趣,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诸天,为诸趣中最胜、最乐、最善、最妙、最高者。鬼趣则指饿鬼、夜叉、罗刹等鬼类之世界。
天祠 [佛学大词典]
梵语deva-kula。印度祭祠大自在天等天部诸神之所。[方广大庄严经卷四]
天神地祇 [佛学大词典]
天神,梵语devata^,音译泥缚多,指天上之诸神,即为梵天、帝释等之通称。地祇,指居住于地之鬼神,即坚牢地神、八大龙王等。此外,色界以下诸天众之属隶,及欲界之夜叉等,亦总称天神地祇。
天真独朗 [佛学大词典]
谓了悟不生无作之本体,超越生死差别而朗然大觉。天台宗甚为重视,指为止观圆满之语,唐代道邃和尚传授日僧最澄观心口诀时用之。禅宗亦使用此语。摩诃止观卷一(大四六·一上):‘法门浩妙,为天真独朗,为从蓝而青。’[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显戒论卷一]
天真 [佛学大词典]
谓天然而不假造作之真理。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大四六·一四三下):‘理非造作,故曰天真。’
天海 [佛学大词典]
(1536~1643)日本天台宗僧。为宽永寺之开祖。会津人。号南光坊。早岁出家,游历比睿山、园城寺、南都,研习华严、天台、唯识、密教、禅学。关原之役以后,颇受德川家康之知遇。曾于宫中讲学,蒙赐日光山。家康殁后,复受秀忠、家光之信任,而历任政治顾问之职。其后企划刊行大藏经,共历十一年始有木活字天海版藏经之完成。宽永二十年入寂,世寿一○八。后光明天皇敕谥‘慈眼大师’。[东睿开山慈眼大师传记、日光山门迹次第、东国高僧传卷十]
天根 [佛学大词典]
大自在天之标帜。即雄伟之男根。为印度教湿婆派(梵S/iva )之神体,谓诸有趣皆由此而生,故敬之。[续高僧传玄奘传]
天息灾 [佛学大词典]
(?~1000)北天竺迦湿弥罗国僧。原住中印度惹烂陀国密林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二月,偕施护来汴京。帝召见,赐紫衣,敕同阅梵夹。时帝方锐意翻传,乃命中使郑守均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营建译经院。七年六月,译经院成,诏天息灾居之,与施护、法天等共同从事译经,赐号‘明教大师’。七月,天息灾上新译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翌年,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并奏请令两街选童子五十人教习梵学。此后译经不辍。雍熙二年(985),帝授‘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次年赐御制三藏圣教序。据大中祥符法宝录卷六载,雍熙四年奉诏改名法贤。自太平兴国七年七月至雍熙四年十月,天息灾所译之经共有十八部五十七卷,入藏开板,施行天下。端拱以后,复陵续译出众许摩诃帝经十三卷、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王经三卷、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缚轮观想成就仪轨经一卷、频婆娑罗王经一卷等。后于咸平三年八月示寂,年寿不详。谥号‘慧辩’。[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卷四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六、补续高僧传卷一]
天恩 [佛学大词典]
(1926~1980)越南扶越(Hae)人。原名段万恩(Doan-van-an),字源秀。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获文学博士。回国后创办万行大学。一九六六年至美国弘法,初担任加州大学教授。一九七○年创办国际佛教禅学中心,致力佛教教义之研究,并教导禅定之修习。三年后,与美国学者协力创办东方大学,推动研究东方文化及佛学。一九七五年兴建美国第一座越南佛寺,给予越南难民精神上之寄托。师发大悲心,全力救度越南民众,成为美国越南难民之精神领袖。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示寂,享年五十五。著有越南之佛教与禅、禅之理论与实践等。
天师道 [佛学大词典]
即五斗米道,其开祖张陵自称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北魏时寇谦之改良五斗米道,加入佛教仪礼,提倡新天师道,颇见重于太武帝。(参阅‘五斗米道’1070)
天师 [佛学大词典]
(一)佛陀十号之一。[菩萨本业经](二)天子之师。佛祖统纪卷五十一(大四九·四五四上):‘沙门一行,号称天师。’
天宫宝藏 [佛学大词典]
经藏之异名。据传,佛入灭后,法藏隐没于天宫与龙宫二处。依释门正统卷三所载,龙宫海藏乃就龙树入海而言,天宫宝藏则附弥勒菩萨之居处而说。
天宫事 [佛学大词典]
巴利名Vima^na-vatthu 。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略称毗麻那(巴Vima^na )。系收集说诸天胜报及生天因行之短颂经典,凡分七品八十五天宫。在叙述各天宫之初,皆有目揵连(巴Moggalla^na )等对住在该天宫之天子或天女,赞其依、正二报之殊胜,并问其得到该种果报之因行。其次,天子或天女叙述过去世在地上所行生天之因。经中所述诸天宫,以三十三天居多,少有述及化乐天、梵天界及四大王天。各品之终均附有摄颂。据大王统史(巴Maha^vam!sa, XIV )、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载,阿育王子摩哂陀在锡兰开教之初,为宫中大夫人阿■罗及五百夫人说饿鬼本生经与天宫事,由此可知本经最晚之成立年代。本经有原文出版 P.T.S. 1886、英译本SBBIZ, Minor Anthologies IV,Jean Kennedy, 1942,及日译本(南传大藏经第二十四卷)。[B.C. Law:A History of Pa^li Literature]
天宫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河南省河南府(洛阳)。原系唐太宗旧宅。贞观六年(632)诏改为寺。十二年,以法护为寺主。大德至此者多,为东都名刹。唐高宗曾临幸设斋。武后长寿二年(692),迦湿弥罗国三藏阿你真那(宝思惟)来洛阳,奉敕入本寺,译出随求即得自在陀罗尼经、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等数部。时慧秀亦住本寺,持戒坚固,通达禅定。武后幸东都,每召其问法要。寻有神秀,在本寺宏扬北宗禅。后有广济来住,参与贞元十四年(798)般若三藏四十华严译场,担任译语。五代间,从隐住此,以性相学闻名。其后沿革不详,终告废绝。[续古今译经图纪、续高僧传卷十三、卷二十二、佛祖统纪卷三十九、旧唐书高宗本纪第四]
天宫 [佛学大词典]
梵语deva-pura 之意译。音译作泥缚补罗。指天人所住之宫殿。或指帝释天之宫殿。[圆觉经、善生子经]
天香 [佛学大词典]
天上之香。或指人间之妙香。法华经法师功德品(大九·四八中):‘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
天食 [佛学大词典]
指天界之妙食。即人界所无与伦比之美味妙食。起世经卷七(大一·三四五下):‘四天王天并诸天众,皆用彼天须陀之味。(中略)念欲食时,即于其前有众宝器,自然成满天须陀味种种异色。诸天子中有胜业者,其须陀味色最白净。若彼天子果报中者,其须陀味色则稍赤。若彼天子福德下者,其须陀味色则稍黑。时彼天子以手把取天须陀味内其口中,此须陀味既入口已,即自渐渐消融变化,譬如酥及生酥掷置火中。’
天皇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湖北江陵。建于南朝梁代,时法论曾住止本寺教导弟子。北周武帝时,法难波及荆楚之地,以寺中有僧繇所绘孔子之像,乃改为国庠,幸免拆毁。唐德宗时,寺主灵鉴迎石头希迁之法嗣道悟禅师至本寺,修葺堂宇,盛弘佛法。宋代初名太平兴国寺,后改乾明寺。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重建。
天界寺 [佛学大词典]
(一)位于江苏江宁聚宝门外善世桥之南。元代文宗天历元年(1328,一说至顺元年,1330),舍金陵潜邸为寺,号‘大龙翔集庆寺’。次年,以杭州中天竺寺之笑隐大訢为开山第一世。翌年,敕召赵世延以金泥书写无量寿经千部及佛经一藏。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敕改寺名为‘大天界寺’。二十七年颁予‘天界第一禅林’之额。后屡改寺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名‘善世院’。寺内曾置僧录司。日本国僧原要曾至此留学。二十一年罹火灾,诸堂悉毁,乃移至今地。二十三年再兴,称为天界善世禅院(一说善世法门)。崇祯年中,博山舣禅师于本寺开法,觉浪盛禅师继其后,宗风大振。清世祖顺治十七年(1660)一度重修,迄今犹存。[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八、元史本纪第三十三、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六六一、金陵梵刹志卷十六、卷三十九](二)位于福建厦门狮山醉仙岩上。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年间月松和尚募化重建。
天柱集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又作竺仙和尚天柱集。元代临济宗杨岐派僧竺仙梵仙(1292~1348)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竺仙和尚语录内。文宗天历二年(1329),梵仙赴日本弘法,本集即收录其在日本之偈颂、自赞、杂着等。偈颂包括寄与春屋、别源、中岩、明极、物外、无用等门人,及当代耆宿、幕府将军足利尊之法语等。杂着包括与梦窗国师书、与当代武将书、序、跋、化疏、东明慧日塔铭等。
天帝生驴胎 [佛学大词典]
法句譬喻经卷一载,昔有天帝,自知命终之后必堕畜类,生于陶匠家之驴胎,乃诣佛所,归依于佛,稽首伏地,然于未起之际已刹时命终,堕于驴胎。母驴分娩时,因疼痛而疾走,践坏陶器;器主怒打之,遂伤驴胎;神识复归天帝身中,后并证得初果。[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
天冠 [佛学大词典]
又作宝冠。乃诸天头上所戴之冠,或类似诸天之冠的微妙之冠。以其精微殊妙,非人中所有,故称天冠。[大法鼓经卷上、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六]
天竺样 [佛学大词典]
日本建筑用语。又作大佛样。为镰仓时代传入日本之建筑样式。东大寺再兴之时,俊乘坊重源引入我国南宋之新式样,重建大佛殿,此为日本天竺样之起源。天竺本指印度,此处为别于早先输入日本之‘唐样’,故称为‘天竺样’,实际乃为南宋之建筑样式。其主要特色系采用差肘木。
天竺衣 [佛学大词典]
指唐朝义净三藏自天竺传来之正制三衣。为不用镮钩之袈裟。旧律南山家之三衣,则称南山衣,须佩镮钩。[画像须知](参阅‘南山衣’3736)
天竺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浙江杭县。由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等三寺合成,以下天竺寺为最古,中天竺、上天竺次之。(一)下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之麓。东晋咸和初年,西天竺僧慧理于此建一宇,仿王舍城灵鹫山之一岭,乃称灵鹫寺。隋开皇十五年(595),真观、道安同至此地修头陀行,并于虎林山建寺,称南天竺寺。唐大历年间,法诜、澄观、道标等先后住此。道标擅长词章,与相国李吉甫及白居易等论交,贞元年中于西岭下结一草堂,退隐山林,世称西岭和尚。贞元二十一年(805),本寺开讲华严经,显种种奇瑞,蒙赐‘后天竺灵山寺’之额,繁荣一时。至唐末罹于兵火,其后吴越王钱镠复兴之,号五百罗汉院。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天台宗山家派慈云遵式入寺,大张天台教纲,世称天竺忏主,慈云忏主。宋高宗时,改寺名为思荐福寺,宁宗庆元三年(1197),又恢复后天竺灵山寺之旧称。嘉定初年,日僧俊艿曾寓本寺,学习天台教学。本寺原为天台宗道场,后改属临济宗。(二)中天竺寺又称法净寺,衔接下天竺寺之南与稽留峰之北。隋开皇十七年中天竺僧宝掌所建,另谓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宋初,名崇寿院。徽宗时改称‘天宁永祚禅寺’,至元代,改称‘天历永祚禅寺’。于钱塘四百佛寺中,与灵隐寺、净慈寺同为著名禅院。(三)上天竺寺现称法喜寺,位于中天竺寺之南,白云峰之北。后晋天福年间(936~944),道翊结庐于此,一夕得奇木,刻成观音像。后汉隐帝乾祐二年(949),有僧崇勋,自洛阳持古佛舍利,置顶中,妙相咸备,昼放白光。时吴越王钱弘俶感得观音灵告,乃兴一寺,称天竺看经院,是为上天竺寺之草创。嘉祐七年(1062),仁宗赐大藏五三三○卷,遂建经藏藏之。当时屡有观音之灵应,福佑天下,泽被生民,英宗治平二年(1065)获颁‘天竺灵感观音院’之额。历经神宗、哲宗、高宗之世,寺运大兴,常设水陆大斋,帝屡临幸,曾赐‘白云堂’之印,以统领天下禅、教、律诸宗。三天竺寺皆以观音为本尊,每年阳春之际,苏、浙二省仕女群集进香者,以百万计。[续高僧传卷三十、宋高僧传卷五、卷十五、卷二十九、续佛祖统纪、大明高僧传卷一、卷三、泉涌寺不可弃法师传、浙江通志、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第一一○]
天竺字源 [佛学大词典]
凡七卷。全称景祐天竺字源。北宋惟净、法护等撰。即分类梵字,并解明其音义。首先略解十二转声、三十四字母、五音及生字之意义,其次立四章广分别之。所出之梵字异于一般悉昙字,近于尼波罗梵夹之文体。宋景祐二年(1035)九月敕板,另有刊时不详之覆刻本。[佛祖统纪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广清凉传卷中]
天竺三际 [佛学大词典]
印度分一年为三期,称为三际(梵traya r!tavah! )。又作三时。即热际(梵gri^s!ma -rtu )、雨际(梵vars!a -rtu )、寒际(梵hemanta -rtu )。三际之起迄时间,依印度各地风俗之不同而有异说。依俱舍论光记卷十一载,神泰以二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为热际,六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为雨际,十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为寒际。真谛则谓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际,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际,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为寒际。大唐西域记卷二亦同真谛之说,且更分三际为六时,即以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为渐热时,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盛热时,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雨时,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茂时,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为渐寒时,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为盛寒时。此六时配于制怛罗月(梵Caitra )、吠舍佉月(梵Vais/a^kha )、逝瑟吒月(梵Jyais!t!ha )、頞沙荼月(梵A^s!a^d!ha )、室罗伐拏月(梵S/ra^van!a )、婆达罗钵陀月(梵Bha^drapada )、頞湿缚庾阇月(梵As/vayuja )、迦剌底迦月(梵Ka^rttika )、末伽始罗月(梵Ma^rgas/i^rs!a )、报沙月(梵Paus!a )、磨伽月(梵Ma^gha )、颇勒窭拏月(梵Pha^lguna )等十二月。[俱舍论卷十二、俱舍论宝疏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五、大藏法数卷十二、梵网经古迹记卷下末、大乘法相宗名目卷六下]
天竺三寺 [佛学大词典]
指古代印度佛寺之三种类别。古代印度佛寺就其所学,分为三类,或专学大乘,称为一向大乘寺;或专学小乘,称为一向小乘寺;或大小二乘兼学,称为大小兼行寺。大乘寺以文殊为上座,小乘寺以宾头卢为上座,大小兼行寺则奉文殊、宾头卢等二上座。[显戒论卷上]
天竺九仪 [佛学大词典]
印度古代九种致敬之礼法。即:(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大唐西域记卷二]
天竺 [佛学大词典]
(一)印度之古称。又作天笃、天督、天毒、身毒。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大唐西域记卷二(大五一·八七五中):‘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中略)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中略)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括地志载:‘天竺国有东、西、南、北、中央五国,即今五印度也。’(参阅‘印度’2209)(二)天竺寺之略称。位于浙江杭县。有三座,在白云峰北者,称上天竺寺;在稽留峰北者,称中天竺寺;在飞来峰之麓,称下天竺寺。上、中、下三天竺寺分别于五代吴越、隋、东晋时所建。(参阅‘天竺寺’1351)
天狗 [佛学大词典]
我国称彗星、流星之类为天狗,印度则将彗星称为忧流迦(梵Ulka^ ),故正法念处经卷十九畜生品之注,以梵语忧流迦配当天狗。又据山海经卷二载,天狗为怪兽名,其状如狸而首白,其音如榴榴,可御祸凶。日本自中古以来,民间视天狗为天魔之一种,谓天狗住于深山,为人形、高鼻而有翼,飞行自在,着僧服或修验者之服装。并有说天狗为我执憍慢之出家人所堕落之魔道者。[大日经疏卷五、史记天官书第五、古事谈卷三、寂照堂谷响集卷二]
天使 [佛学大词典]
指阎魔王之使者。天者自然之义,以发自自然之业道而警醒世人,故譬之为天使。正法念处经卷十九举出老、病、死等三天使。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则举出生、老、病、死、王法之牢狱等五天使,亦称为五大使者。[起世经卷四](参阅‘五大使者’1058)
天邪鬼 [佛学大词典]
乃毗沙门天腹部之鬼面名。本名为河伯面、河伯,或海若,皆为水神之名。后世将毗沙门天足踏之异形鬼称为‘耐薰’。一般人将忤逆人意之各种事情,亦以天邪鬼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