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元镜 [佛学大词典]
(1577~1630)明代曹洞宗僧。福建建阳人,俗姓冯。字晦台,号见如。二十八岁出家,深究楞严经。谒‘无明慧经’于宝方,因阅维摩、圆觉等经而豁然大彻。后嗣其法。其后住建州东苑。明泰昌(1620)年中,开法一枝庵。崇祯三年,寂于武夷石屏岩,世寿五十四。有语录两种,各一卷行于世。[觉浪语录卷十二、五灯会元续略卷二、续灯存稿卷十一、五灯全书卷六十二]
元藏 [佛学大词典]
又称大普宁寺版、元本。指元代所刻印之大藏经。乃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至至元二十七年,在杭州路(浙江省)余杭县之白云宗大普宁寺,由住持道安等所开版。系以思溪藏、福州藏二本为底本,校勘增补而成者。共收大小乘经律论一四三七部,版式为一行十七字,一面六行之折本。东京增上寺与浅草寺皆藏有完备之刊本。元代除此版本外,另有别版大藏经之开版,然详情不明。[三缘山志卷二、古经题跋卷下](参阅‘中文大藏经’1001)
元静十门 [佛学大词典]
宋代禅僧大随元静对修行僧所示诫之十种因缘。即:(一)须笃信有‘教外别传’之旨。(二)须了知有‘教外别传’之因缘。(三)须领会‘有情说法’与‘无情说法’无二无别。(四)须见性如观掌上,了了分明。(五)须具备择法之眼目。(六)须入于断绝消息踪迹犹如鸟道玄路之境地。(七)须文武兼济。(八)须摧邪显正。(九)须大机大用。(十)须向异类中行。[禅苑蒙求卷下]
元静 [佛学大词典]
(1065~1135)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四川阆州玉山人,俗姓赵。后名道兴。十岁时因病而立志出家,未几入成都大慈宝生院宗裔之门下,哲宗元祐三年(1088)得度。其后,从五祖法演参学,并承其法嗣。后于四川彭州大随山开创南堂,故世称南堂元静(道兴)。历任成都昭觉寺,及能仁、大随诸寺住持。高宗绍兴五年示寂,世寿七十一。撰有南堂兴和尚语要一卷传世。[嘉泰普灯录卷十一、五灯会元卷十九、续传灯录卷二十五、五灯全书卷四十二]
元选 [佛学大词典]
(1323~1390)日本临济宗僧,方广寺派开祖。父为后醍醐天皇,母为昭庆门院。七岁,遭乳母丧,悲入山寺,励为禅定。历应三年(1340)礼建仁寺明窗宗鉴,参可翁宗然、雪村友梅。后乘商船来元,遍历诸方以寻名宿,先后参谒古梅正友、楚石梵琦、了庵清欲、笑隐大訢等师。顺帝至正十年(1350),元朝大乱,与义南、碧岩璨共避乱返国。后结归休庵于洛西岩仓,数年移美浓,后应远江奥山之请,开方广寺。康应二年闰三月示寂,世寿六十八。[延宝传灯录卷六、本朝高僧传卷三十五]
元兴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日本奈良。平城京(奈良新京)于营造之际,许多寺院自旧址移建于此,其中独允元兴寺另建别院,本院与新院二寺并称于世。(一)亦称本元兴寺、安居院、飞鸟寺、法兴寺。位于奈良县高市郡明日香町飞鸟,为日本最早之寺院。建于崇峻天皇元年(588),寺内所存丈六释迦像(飞鸟大佛)推测为鞍作止利所作,为日本初期雕刻史之代表作。全高二点七五公尺。然屡遭火灾,破损不堪。此大伽蓝至镰仓以后未曾修复。(二)新元兴寺。位于奈良市。为日本南都七大寺之一。创建之初十分繁荣,仁和三年(887)遭火灾后,未再重建,今仅存观音堂(其内供奉平安初期之观音、药师木雕立像)、极乐院、十轮院(为本寺之分院)。[元兴寺伽蓝缘起、日本书纪、诸寺缘起集]
元晓 [佛学大词典]
(617~?)朝鲜新罗之华严宗学僧。俗姓薛。二十九岁于皇龙寺出家。与义湘于新罗武烈王七年(660)欲渡海来唐(一说唐永徽元年,650,或谓总章年顷 668~669),然师于途中忽感悟:‘心外无法,胡用别求?’遂折回。后奉王命讲授教义,自称居士,以俗家生活从事各种佛教活动。又被称为海东(朝鲜)师。晚年崇信净土宗,寂年不详。后高丽肃宗六年(1101)谥号‘大圣和静国师’。著有华严经疏、阿弥陀经疏、金刚三昧经论、大乘起信论疏、十门和诤论、法华宗要、二障义、判比量论等书。其中二障义、判比量论二书佚失一千三百余年后,至二十世纪始分别别为日本学者横超慧日、神田喜一郎所发现。[宋高僧传卷四、三国遗事卷三、卷四、高丽史卷十一、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东域传灯目录]
元贤 [佛学大词典]
(1578~1657)明代僧。又称鼓山元贤。福建建阳人,俗姓蔡。字永觉。为宋代大儒蔡元定(西山)之十四世孙。幼年即钻研周程张朱学说。十八岁读六祖坛经始接触宗门典籍。四十岁投寿昌无明落发。后往信州(江西上饶)博山能仁寺参无异元来,并受具足戒。历主宝善庵、福州鼓山涌泉寺、泉州开元寺、真寂院等名刹。建鼓山涌泉寺,成为八闽丛林之冠。素主真参实悟,深诫知解杂毒,主张学道者应博参远访,反对当时闭关之风,力斥在家二众滥受三衣。其禅学,一反当时流行学偈颂、学答话及上堂、小参等徒具形式之风,遂自标为鼓山禅。其思想以调和禅净与儒释为主;并力图调和禅宗内部及临济、曹洞两派间之对峙,故以提倡洞上心法为己任,兼又阐扬临济宗旨;此外复师法百丈修持与劳动并行之精神。明永历十一年示寂,享年八十。其法嗣即为霖道霈。著有建州弘释录、永觉和尚寱言、永觉和尚续寱言、住泉州开元禅寺语录、楞严略疏、禅余内集、金刚略疏、鼓山志、洞上古辙、补灯录、继灯录、晚录、心经指掌、净慈要语等百余卷行世。另有道霈所辑永觉和尚广录一书。[为霖秉拂语录卷下、永觉贤公大禅师塔铭、续灯存稿卷十一]
元慧 [佛学大词典]
(819~896)唐代僧。吴郡人,俗姓陆。开成二年(837),于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师。会昌元年(841)往恒阳受戒。二年居于建兴寺,立志持三白法,讽诵五部曼拏罗。尝燃左拇指而口诵法华经,其指不踰月则复生如故。时人称为三白和尚。乾宁三年入寂,享年七十八,僧腊五十八。[宋高僧传卷二十三]
元照 [佛学大词典]
(1048~1116)宋代律僧。余杭(浙江杭县)人,俗姓唐。字湛然。号安忍子。少年离俗,十八得度,从神悟处谦学台教,而志在毗尼。后礼广慈受菩萨戒,嗣允堪南山正传。宋元丰(1078~1085)年间,主昭庆寺,弘律传戒。晚迁灵芝,居止三十年,世称灵芝尊者。于政和六年九月入寂,世寿六十九。谥号‘大智律师’。著有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之注释书,另以天台宗旨注释道宣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撰成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异于允堪注释之会正记所采取律之立场,故世称其法系为资持派。[释门正统卷八、灵芝崇福寺记、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九]
元绍 [佛学大词典]
(?~1721)清代僧。越南佛教元绍禅派始祖。广东潮州人,俗姓谢。十九岁于报恩寺剃度出家。越南黎朝(后)玄宗景治三年(1665)於越南平定省归宁区创办佛学院,建十塔弥陀寺,又于顺化建国恩寺及普同塔。曾返广东搜集佛像、经卷及禅师传,率领僧众抵越,住顺化河忠寺,开创元绍禅派,传中国禅宗临济宗,提倡教禅一致。示寂后,其弟子为其修建和门舍利塔,越南皇帝黎显宗赠谥‘行端’。
元琇 [佛学大词典]
唐代僧。天台宗第十二祖(一说十祖)。尝依国清寺物外法师修学止观,尽得玄旨,敷演微妙,世称妙说尊者。某日升座说法,有异僧十人至,列行末听法,讲毕凌空而逝。门弟子清竦、常操二人得其所传。[佛祖统纪卷八、释门正统卷二]
元净 [佛学大词典]
(1011~1092)宋代僧。於潜(浙江)人,俗姓徐。字无象。十八受具足戒,从慈云研习天台之教。慈云殁后,事明智韶。博通诸典,精于止观,历主杭州上下二天竺。宋元丰(1078~1085)年间,赐紫衣与‘辨才大师’之号。其后退居龙井圣寿院。元祐六年九月入寂,世寿八十一。[西湖高僧事略、咸淳临安志卷七十八]
元康 [佛学大词典]
唐代僧。初居山野,持诵观音。贞观(627~649)年间游学京邑,感一异鹿,抚而驯伏,遂豢养之。常乘此鹿,以三论之文荷之于背,装饰诡异。帝闻之,诏入安国寺讲三论,遂造疏解中观之理,别撰玄枢两卷,后不知其所终。[宋高僧传卷四]
元崇 [佛学大词典]
(713~777)唐代僧。临沂(山东)人,俗姓王。幼而孤秀,投寺为僧。开元末年,从瓦官寺璇禅师咨受心要。至德(756~757)初年,谢绝人事,历游南北诸灵胜,与王维、萧昕为友,抗论弥日。后隐居金陵钟山,凡二十年。大历十二年示寂,世寿六十五。[宋高僧传卷十七]
元素 [佛学大词典]
指六大。古代佛教将构成一切万法存在之元素,立为六种,称为六大(含广大之意)。即:地(梵pr!thivi^ )、水(梵ap )、火(梵tejas )、风(梵va^yu )、空(梵a^ka^s/a )、识(梵vijn~a^na )。其中,地、水、火、风之四大具有形成一切万物之作用,空大则具有使已形成之万物成为空虚之作用。地、水、火、风、空五大,合起来为色蕴(梵ru^pa -skandha )所摄。此五大所形成者,仅为一种存在物而已,若再加上识大,则成为有情(梵sattva ,有精神作用存在)之存在。(参阅‘六大’1251)
元祖 [佛学大词典]
谓元初之祖。即开宗立派之祖师。弘明集卷一牟子理惑论(大五二·二上):‘佛乃道德之元祖。’又宗镜录序(大四八·四一六中):‘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是称佛为元祖。在日本,对净土宗开祖源空及日莲等,皆有元祖之称。
元浩 [佛学大词典]
(?~817)唐代僧。又称元皓。吴门人,俗姓秦。字广成。幼依晋陵灵山寺慧日禅师披剃,住龙兴寺。未久,从荆溪湛然受法华止观之法,宴居山林,凝心三昧。后住开元寺,注解大涅槃经。于元和十二年示寂。门人中较著者有智净、仲义、子瑜、道如、仲良等。[佛祖统纪卷十、释门正统卷二、禅门正统卷二、宋高僧传卷六]
元品能治 [佛学大词典]
退治元品无明者。元品无明即根本无明,为天台宗所立四十二品无明中第四十二品之无明。欲断元品无明,有等觉智断、妙觉智断二说。等觉智断之说,谓元品无明障妙觉极位,故为显现妙觉智,应以等觉智断之;妙觉智断之说,谓元品无明其力强大,非因位之智所能断,故须以妙觉果智断之。前者乃断惑入位之次第,后者则为入位断惑之次第。[南本涅槃经卷十六、胜鬘经一乘章、维摩经玄疏卷三、摩诃止观(会本)卷一之五](参阅‘无明’5094)
元长 [佛学大词典]
(1284~1357)元代临济宗僧。越州(浙江绍兴)萧山人,俗姓董。号千岩。字无明。七岁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尝于武林山灵芝寺学戒律,后谒中峰明本禅师。初于无明寺弘法,后迁住圣寿寺,蒙赐‘普应妙智弘辩禅师’、‘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等号。至正十七年六月入寂,世寿七十四,法腊五十六。遗有千岩和尚语录一卷行世。[五灯全书卷五十八、新续高僧传卷五十]
元明 [佛学大词典]
又作本明。谓本觉之体清净光明。楞严经卷六(大一九·一三○上):‘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元来 [佛学大词典]
(1575~1630)明代曹洞宗僧。龙舒(安徽舒城)人,俗姓沙。又称大舣,字无异。世称博山禅师。十五岁礼拜五台山,参访宝方寺无明慧经。阅景德传灯录而省悟,故随慧经至玉山,且蒙其印可。明万历三十年(1602)隐于信州博山(江西省广丰县西南三十公里余)能仁寺,学侣云集,蔚成丛林。历住建州董岩寺、大仰宝林寺。天启七年(1627),迁至鼓山,徒众达数千之众。崇祯二年(1629),主金陵天界寺。翌年九月示寂,享年五十六。其门人于博山建塔,另于香炉峰葬其衣钵。师一生高唱禅净不二之旨,随其求戒之学士大夫不下数万人。遗有无异禅师广录三十五卷。[续灯存稿卷十一、五灯严统卷十六、高僧摘要卷四、续灯正统卷三十八、中国净土教理史(望月信亨)]
元辰星 [佛学大词典]
又作本命元辰、元神星。混合宿曜经之说与阴阳道之思想,而谓元辰星乃掌理吾人一生中贫富荣枯等命运之星。密宗盛传此说。其名称出自北斗七星护摩法,于梵天、火罗、九曜中,称为本命元神。举凡人之命运,皆由北斗七星掌管,其中,本命星掌寿命,元辰星常配于本命星而修供,故俗称元辰星为本命星之里星。即于本命星祈寿命,而于元辰星祈官位荣禄,以袪除病恼忧患等。又修本命星供时,宜向元辰星之方所供养佛菩萨。若本命星为阳星,则元辰星为当于其第八之星;本命星为阴星,则元辰星为当于其第六之星。[觉禅钞、阿娑缚抄、日本真言密教圣典]
元妙 [佛学大词典]
(一)涅槃之觉体,本来不可思议,犹如大海,澄湛圆融,寂而常照;示其本来,照而常寂,故称为元妙。[楞严经卷六](二)(1111~1164)南宋云门宗僧。双溪(浙江)东阳人,俗姓王。号痴禅。年十二出家,习天台。历谒寂室惠光、西禅净等禅师。其后,返寂室处任首座。曾弘法于灵石、中天竺寺等四处道场,故世人又称师为‘中竺元妙’。孝宗隆兴元年(1163)退隐欈李之李氏庵,次年示寂,世寿五十四。[嘉泰普灯录卷十七]
元亨释书 [佛学大词典]
凡三十卷。日人虎关师炼着。于元亨二年(1322)成书。传录佛教东传日本后七百余年间之高僧事迹与佛教史实。乃虎关师炼以凝然所编之僧传为基础,而集其大成之著作,内容分别为:传(卷一~一九,共四○六人之传记)、表(卷二○~二六)、志(卷二七~三○)所组成,以汉文记录。此书现收于日本国史大系及大日本佛教全书。[海藏和尚纪年录、续史愚抄卷十七]
元亨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台湾高雄市鼓山区寿山山麓。系福建漳州经元大师创建于乾隆八年(1743),为本省古刹之一。原称元兴寺,光绪十七年(1891)寺毁于火,经多次变迁,始改称元亨寺。民国十五年(1926),重建本寺,额署‘打鼓岩’。五十三年菩妙和尚晋任住持,整顿寺容,弘扬佛法,曾先后传授出家、在家戒多次。新建之大雄宝殿系于七十四年落成,庄严宏伟,雄峙当地。
元安 [佛学大词典]
(834~898)唐代僧。陕西凤翔人,俗姓淡。二十岁于岐阳怀恩寺出家。曾问道翠微、临济,后于夹山善会之会下得心要。住澧州(湖南)洛浦(乐普),更移苏溪(湖南),接化四方僧众。临终接化彦从上座之公案,颇负盛名。世寿六十五。[宋高僧传卷十二、景德传灯录卷十六、禅林僧宝传卷六]
元因 [佛学大词典]
又作原因。谓事物因之而生成者。自佛教之基本教理观之,‘因’与‘缘’乃万事万物所藉以生成、存在、变化之一切条件。广义言之,‘缘’亦称‘因’,两者并称为‘因缘’或以‘因’统称之,表示能引起作用、产生结果之原因,此即通常所谓远因结远果,近因结近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无量因结无量果,历劫而不爽之说法;此亦佛教因果论之一般观点。
元光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台湾新竹县狮头山狮岩洞,地处山巅,为狮头山最早之佛刹。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普捷和尚依天然岩洞加以修建而成。历经性圆、本善、如净、德全、会性、本明、性梵诸师之住持,代有兴建,颇具规模。为民国四十三年(1954)台湾省第二次传戒之戒场,由道源、如净、妙果三长老出任三师,章嘉大师亲临护坛,颇多感应。六十三年创办无量寿图书馆,对佛教宏法工作颇为致力。
元心 [佛学大词典]
本觉圆满之一心。此心为森罗万象之元,故称元心。即起信论所说之一心。
元化院 [佛学大词典]
位于台湾桃园县中坜市。创建于民国前一年(1910),迄至民国五十二年(1963),圆明比丘尼发起重建大殿。五十四年圆明示寂,新任住持善超比丘尼,继续该项工程,六十四年竣工,规模宏大。落成时除佛像开光外,并举办传授在家菩萨戒法会。
介尔 [佛学大词典]
介,弱、小之义;尔,系助辞。形容至微至小,即谓现前刹那之一念心。‘介尔之一念’、‘一念介尔之起心’等语,均系天台宗之专用语。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四上):‘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法华玄义释签卷二上]
介然 [佛学大词典]
宋代僧。明州鄞县人。初学于福泉山延寿,复从明智中立受天台教观于南湖。元丰(1078~1085)初年,修净业三年,建立十六观堂。建炎四年(1130),金兵至明州,寺众尽散,师独不去。兵至,讶其不畏死,虏师北归,后不知所终。时人遂以去日为忌,尊之为定慧尊者。[佛祖统纪卷十五、净土圣贤录卷三]
介清 [佛学大词典]
(1239~1301)元初临济宗杨岐派禅僧。福州(福建)长溪人,俗姓王。号龙源。出家于雪峰山,于一峰齐之门下得度,十五岁即受具足戒。吴兴道场山东叟仲颖请师为典宾,继掌内记之职。后辞,与育王山寂窗有照契合,为其法嗣,司掌藏钥。初住浙江寿国寺,旋迁开寿普光禅寺。至元二十二年(1285),浙江道场山罹火灾,师起而自任,重建大佛宝殿等堂宇,具备大藏经、鼓钟等法器。元世祖赐以金襕袈裟及‘佛海性空禅师’之号。大德五年示寂,世寿六十三。有语录一卷行世。[增续传灯录卷四、续灯存稿卷五]
今辩 [佛学大词典]
(?~1697)清代僧。番禺(广州)人,俗姓麦。字乐说。尝从梁之佩学科举应试之文,颇有文名。其后之佩入道,每以梵典禅理导之,忽有所省,因随行脚僧至匡庐,参天然是禅师,从之剃染,顺治十七年(1660)受具足戒于雷峰。及今释开丹露禅院,迎是公开创法席,师匡维甚力,遂嗣其法。康熙七年(1668),分座丹露。迨是公示寂,始主海云寺,未久迁至海幢寺,后再移驻福州长庆寺。以康熙三十六年入寂,年寿不详。有四会语录,梵网经注疏等行世。[海云禅藻集卷一]
今释 [佛学大词典]
(1614~1680)清代曹洞宗僧。浙江仁和人,俗姓金。一名性因,又作恬因。字澹归。号甘蔗生、茅坪衲僧、借山野衲。原为崇祯年间之进士,明亡后,遂为僧,参天然是禅师得曹洞心法,粗衣蔬食,超然本色。初居丹露禅院,暮年以请藏归吴。康熙十七年(1678),结茅于平湖。十九年,示疾,秋八月端坐说偈而化,世寿六十七,法腊二十九,弟子奉舍利建塔于匡庐。所撰疏注甚多,另有遍行堂正续集。[宗统编年卷三十二、憺园文集卷三十二]
今道心 [佛学大词典]
又作青道心、袄道心。指初发心出家,而资历尚浅、修行未熟之修道者。
今圆 [佛学大词典]
天台宗将释尊一代说法之次第判为五时,而以第五时法华经所说之圆教,称为今圆;于前四时大乘经所说之圆教,称为昔圆。
今能 [佛学大词典]
(1930~)台湾新竹人。法名定寂。年三十二礼妙广法师披剃,四十五岁时受具足戒于台北树林吉祥寺。曾任公务员、民众服务社理事等职。现任中国佛教会常务监事兼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伦理教育学会理事、圣灵寺住持等职。师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并经常参加党政活动,以沟通佛教与党政之关系。
今家 [佛学大词典]
今之师家。与今师、一家等语同义。各派之末徒,以过去之旧师不明本派奥旨,今之祖师则善能显彰一宗之微意,故美称之为今家。如法华玄义释签卷三下、四教义卷五等之说今家、一家者,乃指天台智顗。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三与往生论注记卷二所说之今家、今师等,则指善导大师。
今师祖承 [佛学大词典]
天台三相承之一。又作今师相承。即以智顗为宗师,立其次第相承,则南岳慧思为父师,北齐慧文为祖师,龙树为曾祖师。[摩诃止观卷一之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
今昔物语集 [佛学大词典]
凡三十一卷。日本传说、故事集。成书于平安朝末期。相传著者为宇治大纳言源隆国,故该书又作宇治大纳言物语。复因每卷开头皆有‘今昔’之字,故书名称今昔物语集。一至五卷为印度部分,六至十卷为中国部分,十一至三十一卷为日本部分,总计千余则故事。内容包括佛教故事与世俗故事,前者系说明佛教信仰之功德与因果报应之思想;后者则叙述历史人物之逸事与孝子、烈妇等道德故事。此外,尚有文艺爱情、生灵、怪物、狐狸、仙人、盗贼等各种传奇故事。每一则故事皆含有通俗处世教训之寓言。此物语系相对于当时广泛流传有关贵族社会生活之物语及正统王朝文学之日记类而撰,故为了解当时逐渐抬头的武士与庶民生活、思想之重要资料,且为后世镰仓时代之宇治拾遗物语与古今著闻集等说话文学之创作根源。今昔物语集系受到印度本生谭文学与旁迦坦特拉寓言集(梵Pan~catantra )等民间故事之影响,对于后世文学之流传,具有极重要之地位,若以其集说话文学之大成的性质而言,则更具世界文学之价值,故被视为文学素材之宝库。
什门十哲 [佛学大词典]
鸠摩罗什之门人中,道生、道融、僧肇、僧睿(以上并称什门四圣)、昙影、慧观、慧严、僧契、道常(恒)、道标,称为什门十哲。又有什门八俊之说,说法不一,一般指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昙影、慧观、慧严。[释氏稽古略卷二]
什物 [佛学大词典]
又作十物、什器、什宝。什即杂、聚之意。指寺院中之各种法物。在印度,僧众个人之随身物称轻物,僧团全体之所有物称重物。其后,重物引申为僧院生活与修行之资具,我国自古称之为什物、资财。又什物中特别贵重者称法宝物。[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第三十一、新华严经卷二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九、显扬圣教论卷六、玄应音义卷二]
仁达哇薰努洛追 [佛学大词典]
(1349~1412)西藏佛教萨迦派僧。生于西藏仁达(今萨迦与江孜之间)地方。精通显密教法,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皆先后投其门下,学习经论。
仁塔 [佛学大词典]
指佛塔。释迦牟尼佛之‘释迦’(梵s/a^kya 或 s/akya)为其种族名,意译能仁,故佛塔称为仁塔,佛寺称为仁祠,佛称为仁仙。
仁钦乔 [佛学大词典]
西藏早期译经师。旧译宝胜。俗姓玛。桑耶寺建成后,藏王赞普赤松德赞(742~797)命藏人首度出家之七僧人中之一。赤祖德赞(815~838)时与入藏之印度僧胜友(梵Jina -mitra )等翻译大量佛经,并奉命参与厘定译语,制定统一佛经藏译之译例。
仁钦桑波 [佛学大词典]
(958~1055)西藏译经僧。意译宝贤。系朗达玛六世孙益希微之子、阿里王拉德之上师。生于阿里古格宁旺热特那地方。十三岁出家,三度前往印度、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学法,延请印僧至阿里,共译显密经论,其中显教经十七部、论三十三部,密教怛特罗一百零八部。为后传期中重新翻译密咒之第一人,其后之译品称为‘新密’,故师被尊为‘洛钦’(大译师),并译有医书多种。
仁祠 [佛学大词典]
指佛寺,乃因释迦(梵S/a^kya 或 S/akya)意译为能仁,故称佛寺为仁祠。释门正统卷三(卍续一三○·三九六上):‘精舍所踞,号曰仁祠。’
仁海 [佛学大词典]
(951~1046)别名千心,通称小野僧正、雨僧正。为日本真言宗小野流之祖。和泉(大阪府)人。七岁即登高野山,师事雅真,从醍醐寺元杲受传法灌顶。曾于小野建曼荼罗寺,宣扬密教,群众聚集近一千人。师常修请雨法,颇具灵验。历任东寺二长者、东大寺别当,曾晋升为东寺长者、僧正。永承元年示寂,享年九十六岁,一说九十二岁。著有小野六帖、传受集等。门下兴盛,可与宽朝之广泽流相抗衡。